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的入口矗立在被冰雪覆盖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上。入口顶部以不同规格的不锈钢薄片以及玻璃制成的分色镜和棱镜作为装饰,它们反射出的光线使得种子库无论在明亮的夏季极昼中,还是在黑暗的冬季极夜中都能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种子方舟
撰文/梓文
支持/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
在遥远而寒冷的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有人称它为“末日种子库”,也有人称它为植物界的“诺亚方舟”。它,就是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SvalbardGlobalSeedVault),这个安全系数可与美国诺克斯堡黄金储备库相媲美的种子库能够储存15亿粒种子,足以应对人类目前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灾难,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种子方舟。
种子保卫战
在距离北极点约公里的永冻冰山深处,掩藏着一座占地约平方米的神秘建筑物。包括约米长的坚固隧道和3个带有气密锁的地下储藏室在内的建筑主体都深藏在地下约米处,只有由厚实的钢筋混凝土和钢化玻璃筑成的入口矗立在风雪中,甚少开启的大门背后还有监视器在时刻监控着周围的一切。这个看上去充满悬疑感的场景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这个地球上一座真实的建筑物,它就是于年2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
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位于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中的斯匹次卑尔根岛,该岛是挪威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恶劣的气候使得这里人迹罕至。挪威政府投入了近万挪威克朗,在这个气候寒冷、人口稀少的岛屿上打造了这座安全系数可与美国诺克斯堡黄金储备库相媲美、能够装下15亿粒种子的全球种子库。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将种子库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与“世界末日”的“预言”相联系,并干脆将其称之为“末日种子库”。但事实上,挪威政府建造这座全球种子库的目的非常朴素和单纯,那就是通过对全球余个种子银行以及相关机构所储存的种子提供备份服务,来保存农用植物的基因多样性,从而解决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粮食短缺问题。
■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设计图。种子库的主体部分深入山体约米,总面积约平方米,主要由一条约米长的坚固隧道和3个带有气密锁的地下储藏室组成。
在我们的地球上,大约存在有1万~8万种可食用植物,人类在各个时期利用了其中约种,在此范围内,仅有约种被人类大面积种植。因为随着现代农业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和良种培育的推广,大量农作物的地方品种逐渐被淘汰。在美国,年至年这年间,曾经存在过种苹果,但现在只剩下不到百余种。法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19世纪70年代,法国拥有多达个品种的苹果,年后却仅保留了12个品种。从年到年,希腊淘汰了约95%的本地小麦品种。而上个世纪的中国,也有约90%的小麦品种未再种植。据相关专家估算,上个世纪人类大约失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可食用植物品种。
这样的状况曾经引发非常可怕的后果。16世纪末,西班牙人将原本生长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马铃薯块茎带往欧洲大陆。到了18世纪初,马铃薯就成了当地谷类粮食作物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在寒冷多雨的爱尔兰地区,马铃薯基本上成了爱尔兰人餐桌上的主角。在马铃薯种植的发源地秘鲁安第斯山脉,马铃薯的种类多达上千种,但在当时的爱尔兰地区,人们主要种植一种名为卢姆伯的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虽然个头大,但非常容易受到晚疫病的侵害。年,晚疫病的肆虐导致当地的马铃薯几乎绝收。更可怕的是,次年由于当地农民没有别的马铃薯品种可供种植,卢姆伯马铃薯再一次遭受晚疫病的侵害,由此引发的大饥荒使得大约50万爱尔兰人饿死,两百多万爱尔兰人流离失所,被迫远渡大西洋,迁移到美国。
■夜色中的朗伊尔城,它是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的行政中心。
即使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这样的惨剧也仍然无法避免。年,美国南部种植的玉米有一半以上被玉米大斑病摧毁,农民损失高达10亿美元;年,前苏联持续多年的暖冬气候,使冬小麦的一个品种大量超出其适宜生长区,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突如其来的严寒最终造成了上千万吨冬小麦的损失。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全球极端气候灾难频发,粮食问题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棘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作物多样性的保存。因为在种子中包含着能够决定植物性状的基因蓝图,所以对农作物基因多样性的保存能使人们找到适宜生长在不同的气候、抗击不同病虫害的植物种子,从而找到应对气候转变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方法。
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GCDT)的执行秘书卡里·福勒(CaryFowler)一直致力于唤起全球公众对这一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