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极之美的第篇文章,全文约字,3段趣味视频。近年来,去南极和北极,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长假旅游选择。纪录片为证:
前言
大航海时代至今的几百年来,神秘的南北极,一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索者们。人类真正有能力逐步接近两极,是在18世纪发生工业革命,动力航海技术逐步诞生并成熟以后。由于清代对航海的严格限制乃至禁止,中国人逐步认识两极,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地理学者叶圭绶绘制出版《万国大地全图》之后,比西方晚了近百年。万国大地全图(以北极为中心的北半球)年美国人佩里(RobertE.Peary)到达北极点,年挪威人阿蒙森(RoaldAmundsen)到达南极点,开创了人类首次到达地理两极的全新探索时代。而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闭目塞听、贫弱落后、惨遭侵略宰割和风雨飘摇的史上最不堪时期,不可能开展任何周期长成本高的极地科考活动。各国代表签署《斯瓦尔巴条约》不过,年,中国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派员赴挪威签署了关于北极的《斯瓦尔巴条约》(TheSpitsbergenTreaty),这是极有前瞻性的决策。因为条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挪威法律之下,无需签证,在斯瓦尔巴群岛及其领水内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段祺瑞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极地探索后来居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如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中国人与两极之间那些你不可不知的趣闻轶事。先驱
年夏,宋嘉澍误打误撞成了到达南极的中国第一人。当时12岁的宋嘉澍乘船去美国东海岸谋生。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未开通。船在绕行麦哲伦海峡时撞冰破损,在南极圈内的一座小岛停靠维修,修好后才前往美国。宋嘉澍跟着大人们登岛看企鹅打架消磨时间。孙中山戏称岳父是“南极仙翁”。晚清重臣康有为(~)曾在年5月游历斯瓦尔巴群岛的埃季岛(北纬84度)。康有为年9月,中国电信专家冯简(—),前往斯瓦尔巴群岛的常年城(Longyearbyen,北纬78度),成功实现与重庆进行公里远距离通信,开创超越极区通信的先例。冯简冯简也观测了极光
年,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测绘学家高时浏(出生于年)到达北磁极。他后来回国,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担任教授。
高时浏晚年年11月,美籍华人地理学家张逢铿博士(-),乘坐美国科考队的飞机,踏上南极罗斯湾机场,成为第一位踏上南极的华人科学家;随后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科考活动。张逢铿出生于安徽歙县,年时曾在玉门油田工作;年由香港赴美留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年,美国为表彰他在极地研究中的贡献,将南纬70°44′、西经°38′的一座山峰,命名为“张峰”。张逢铿新华社记者李楠是第一位到达地理北极点的中国人。年11月,苏联邀请李楠等记者乘飞机探访北极地区。他对在极夜中飞越北极点的记述是:“月色是那样的明亮,天空是出奇的净洁。这样的天空和月色大概只有北极地区才能看到。星星全部集中在头顶,而且似乎就在低空。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北极星。”
李楠著作《北极游记》海功号
年,台湾省重金订购了排水量吨的海功号试验船,希望能进行极地远航,甚至登上南极大陆。年12月,海功号启动了第一次南极远航,它到达南极恩德比地附近海域,但完全不适合那里的航海环境,最终带回多吨南极虾。随船报道的记者十分失望。之后,它又进行了三次前往南极海域的航行,捕捞鳕鱼,进行渔业加工研究。海功号从未靠近过南极大陆,船员也未能登岸。
在海功号第一次赴南极前,台湾省水产试验所所长邓火土将写在宣纸上的《礼运大同篇》封进玻璃瓶,交付给领队李灿然,要他埋藏在南极大陆冰层下。光荣,始于20世纪80年代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夺回了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空前上升。
年2月,赴南极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金仁伯,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到达南极洲的中国人。
金仁伯(右)年1月上旬,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青松(-)被派往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CaseyStation)考察,这是在中国科学家首次赴南极工作。
董兆乾和张青松在澳大利亚科考站
不过,在80年代初,中国在南极的话语权依旧微弱。年,科学家郭琨(-)、司马俊和宋大巧首次代表中国出席《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进入表决议程时,主席宣布:“请非协商国的代表退出会场!到会议厅外喝咖啡!”这段屈辱经历,让郭琨等人愤怒无奈。
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队的百余人队伍,由郭琨任队长,乘坐国人自己造的船“向阳红10号”和“J”船,从上海出发,运载国人自己制造的仪器设备,驶向南极的乔治王岛。年12月,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第一支南极科考队终于实现了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的誓言。中国科学家从长城站落成开始,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让国际科学界大为赞叹。
长城站郭琨在修建长城站时期中国香港探险家李乐诗,于年和年分别抵达北极与南极,成了第一位到达两极的中国女性,也是第一位到达两极的中国人。
年,中国登山运动员李致新与王勇峰,成功登上了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海拔米)。
秦大河(--),我国著名的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他作为国际科考队的成员,与来自美国、英国、苏联、法国、日本的5位队友一起,历时7个月,行程近公里,徒步横穿南极。这是当时最长的人力穿越南极纪录。在准备参加这次前无古人的出征时,秦大河拔掉了10颗可能发生龋齿的牙齿,只为了能吃下足够的食物,顺利走完全程。“拔牙去南极”的故事,后来被收进了小学生思想教育课本。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想象修建科考站人员的艰辛
年2月,中国的第二座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在伊丽莎白皇后地的维斯托登半岛落成。
年,中国从乌克兰购入的雪龙号破冰船完成改造,投入极地远航,成为科考利器。它的排水量为吨,水面航速17.9节(约33.2公里/小时),续航能力公里。
年,位梦华(-)等25人完成了中国首次北极点考察。
年,中国政府首次组织了北极地区大规模科考。
新世纪新高度新征途
进入21世纪,远赴两极的中国人,已经不仅限于科考队员和辅助人员。休闲旅游与极限探险,成为了更多国人打开南北极的全新方式。-----科考-----年,中国北极科考队对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考。
年7月,中国科考队赴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为建立北极科考站做准备。
年,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考,“雪龙号”搭载名队员,挺进到北纬80度。
年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落成。
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4度38分、西经度17分的一块大面积浮冰上建立首座冰上考察站。
年1月,中国第三座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建成。它位于南极大陆内部,海拔米,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迄今为止海拔最高南极科考站;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工作,但不具备越冬条件。昆仑站的巡天望远镜,有效通光口径达50厘米,是目前南极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
年2月,中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成。它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作为昆仑站的中继站,为其提供后勤保障。
年2月,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预计将于年建成。
年,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破冰船雪龙二号投入使用。该船排水量吨,水面航速约15节,续航能力可达3.5万公里。
截至年7月,中国已经组织了11次北极科考和36次南极科考。-----休闲旅游-----年被认为是中国开启南极游的旅游元年,中国第一条官方认可的南极游线路成行。从此,“有生之年,去南北极看看。”从国人的奢望,变成了可能。随着中国富裕群体的不断扩大,到年,中国已经成为赴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目前已知的最高龄中国游客为87岁,年轻游客人数也在快速增加。年游客数量从年不足人次,增加到期到年时的多人次,人数仅次于美国游客。极之美等多个专门经营中国人赴极地旅行的公司也应运而生。-----极限探险-----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探险家,在两极留下了脚印。
年,王勇峰、次落和刘建成为了7+2探险俱乐部的第一批中国人。此时,算上他们,这个俱乐部在世界上只有8个人。7+2的含义,是登顶7大洲最高峰,并达到地理南北极点。
年,王秋杨成为首位完成7+2的中国女性。
年,民族户外品牌“探路者”董事长王静创下了当时的7+2最快纪录——天,在创纪录过程中,她用越野滑雪公里的方式,到达南极点。
年1月,北大才女、环球旅游的资深玩家冯静,历时52天多,拖拽装载食品与燃料等物资的雪橇,滑雪1公里,与向导一起到达南极点,创造了中国女性越野滑雪最长距离的纪录。
年4月,来自成都的“85后”骆垠材耗时53天,在俄罗斯境内,拖拽装载食品与燃料等物资的雪橇,从北纬62°走到北纬72°,行程达公里。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完成穿越南极的拖雪橇探险远征。
年1月10日,青年科学家、环保教育机构“极地学院”创始人温旭历时58天,拖拽装载食品与燃料等物资的雪橇,完成了世界首例从南极洲海岸冰层出发,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点的滑雪远征,总距离接近公里。他将这次远征命名为“2度计划”,意在呼唤人们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危害,选择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年11月7日至年1月25日,又是冯静,带领她“行则将至”小团队的2位外国小伙伴,拖拽装载食品与燃料等物资的雪橇,采用纯人力越野滑雪方式,征服了南极大陆的难抵极(POI不可接近点)——距离任何方向的海岸线最遥远的地点;这一次,她的行程距离达到了公里。这次探险的意义十分重大——第一位不用风筝拖拽、完全凭借人力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的探险家。
结语
在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中国人的极地探索取得更多成就图/维基百科、中国政府网、冯静合作与投稿请联系lnfoTripo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