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风起,但面对野蛮生长的中国电影市场,日本电影依旧无法借力重新崛起。
文|叶柯
继今年春季档的《垫底辣妹》之后,再有一部日本真人片将登陆国内影院——定档9月2日的《寄生兽》。
这部改编自同名人气漫画的电影早在年便在各地上映,网络资源早已唾手可得,如今延后近两年并将两部剪辑成一部,大幅削弱了片子对影迷的吸引力。
不过,国内影院鲜见的日本真人片以及自身独特的科幻和恐怖元素结合,将会是对路人观众而言的最大卖点。
《寄生兽》
同时,“限韩令”的风一起,瞬间吹皱电影界“一池春水”。有人说,限韩令将会给其他国家电影带来机会,特别是日本电影。
然而,在80、90后人群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日本电影,从一度销声匿迹,到近两年偶有票房热门出现,在观众视线中若即若离。但总体来说,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想要崛起,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年春节档的日本真人电影《垫底辣妹》也不过万票房,存在感很低。
细观近年来电影圈,仿佛日本电影已经消失了好多个年头。直到年起,《哆啦A梦:伴我同行》创下了5亿多的票房,日本电影又开始慢慢出现在国内银幕之上。《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圣斗士星矢》、《火影忍者》和《垫底辣妹》……等一系列日本电影都出现在了这两年的电影档期上。
《哆啦A梦》
票房持续低迷日本电影一向不被看好虽然这两年出现了不少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大卖的情况,但相较美国大片,日本电影的引入量微乎其微,说起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除了几部动画电影,就只剩年9月上映的《挪威的森林》和今年上映的《垫底辣妹》两部真人电影。中国观众一般只能依靠电影节以及互联网来观看日本电影。
回顾以往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上映情况,发现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途很难被看好。
年,《日本沉没》在中国上映,这是一部灾难大片,但票房仅仅收获17万人民币;《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更名为《十个约定》,年初在中国上映,票房万;同年,《我的机器人女友》登陆中国暑期档,虽然在全国的拷贝投放量达到了个以上,但总票房仅仅只有多万。
年,《变相黑侠》、《感染列岛》两部日本电影最终票房也只有堪堪几百万,潦草收场,令人唏嘘;年初《挪威的森林》在中国上映,虽然这部书籍对于中国许多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但影片的票房仅有惨淡的.5万。
电影引进限制决定了引进电影的数量,而决定引进什么电影说到底还是要看观众的喜恶。日本电影在中国持续多年低迷票房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数量少之又少。
《挪威的森林》
日本电影本土竞争力每况愈下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不被看好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近几年日本电影本土竞争力日益衰弱,日本电影在其国内的生存情况也并不理想。年,日本国内共有部日本电影上映,其中票房10亿日元以上的作品只有34部。
与中国电影处境相似,日本电影市场同样受到了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加之近几年日本电影品质一直在下降,除了《入殓师》以外,难寻在国际上取得很大影响力的电影。
据统计日本本土电影票房最高为《剧场版妖怪手表诞生的秘密喵!》总计票房78亿日元,而海外电影《侏罗纪世界》票房则高达95.1亿日元。日本本土电影难敌好莱坞电影。
到了年日本本土电影的发展更是进入了瓶颈期,日本多家媒体自己也承认日本本国的电影票房号召力和故事想象力双重匮乏的问题日渐严重。除开日本剧场版动画为日本本土电影挽尊之外,其电影品质每况愈下。
同时,“内容品质论”也受到了中国官方的证实,比如去年4月份在国务院新闻办的一场发布会上,一名来自日本东京电视台的记者现场就“为何中国电影市场上日本电影如此少”等问题向中国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提问。
阎晓宏首先避开两国敏感外交问题,他表示:“需要通过商业的方式来谈电影的版权引进问题。”他更进一步表态:以前有很多好的日本电影中国观众是很熟悉的,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有好的日本影片,内容够好就会有国内片商来买,中国观众也会喜欢。
《入殓师》
日本电影内地审查难过关除开日本电影自身问题外,中国电影市场的门槛之高也是阻挡日本电影进入大陆市场的主要因素。
日本电影在华输出的主要是情怀。其他题材要想收获票房则是相当的困难,毕竟文化差异导致了两国观众对于电影审美与品味的差异。
所以日本电影在华上映主要是动画电影如《哆啦A梦》《火影忍者》等陪伴中国80、90后成长,为中国年轻观众所熟悉的电影题材,用情怀带动票房。其他类型经过电影审查的一次筛选,到了市场的二次筛选自然不敌国内其他题材。
此外,日本电影以灰色系居多,叙事镜头以直叙为主,加之我国电影审查对暴利血腥镜头以及电影精神有着严格的要求,且中国并未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这就对日本电影引入造成了一定困难。其次是批片数量。
中国对于引入片分为分账大片以及批片两种形式,批片每年指标约30个左右。日本电影票房无视觉奇观的优势,且许多电影进入之后需要删减,加之电影主题需要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自然在批片竞争时没有优势。像美国《被解救的姜戈》上映之后都因镜头语言太过于直接导致删减之后重新上映。
这也说明了为何日本电影人大都选择在内地上映动画片,因为动画片或主流合家欢型电影在中国上映更为容易,在电影主题上不太会达到审查者的“敏感地带”。
《火影忍者》
收购日本电影版权回报甚微随着这两年日本电影重新开始了在大陆的征程。中方的片商也在考虑收购或者已经收购了一些日本电影的版权像《海贼王》《龙珠》等。但是就日本电影而言,在中国的版权方面依旧存在着巨大问题。
像是中国的SMG公司,大量收购了版权,但却依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因为地域和电影上映时间差的关系,往往片方花费十几万美元收购版权,却会因为盗版猖獗而达不到预期收益,或者会因为政治因素以及台词不当等问题导致电影的二次审查。
电影属于特殊商品,而这些问题则会对电影的商业价值打上巨大的问号。而版权问题由来已久,亟待解决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像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就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版权问题而颇有微词。
而且,日本本国的文化产业已经算得上发达产业。年之前,包括影视产业,日本的文化输出已经可以达到欧美等地区的水平,但是在华的发展相当艰难。
一方面而言是因为政治因素,导致日本对华的文化输出顾虑重重,且中国对其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虽大,但是相当成熟的日本本国文化产业,同样可以借助欧美市场得以扩张。
《寄生兽》
中日合拍片一直“发育不良”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爆炸式增长,而其他国家多数已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全世界都盯上了这块东方的肥肉,不仅想把电影卖到这里,还想在这里拍电影。
特别是近几年韩流风靡,中韩合拍片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相形之下,日本电影人更像是隔岸观火,看着这边一片热闹非凡,却因为种种原因插不进脚……
年公映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演出、联合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年电影《敦煌》成为了中日合拍片的巅峰之作,《赤壁》、《次求婚》、《深夜前的五分钟》、《太平轮》等都是近些年出现的中日合拍电影,票房、口碑不温不火,平平凡凡。除了故事片,年的动画电影《藏獒多吉》当时也获得了不凡的口碑。
这几年的中日合拍片票房普遍十分低迷,难有佳片出现。年算得上巨制的《太平轮》上映6天仅获得约1.14亿票房,同时期上映的青春片《匆匆那年》首映2天便超过了这一数字。《次求婚》在春节档也才不过2亿票房,《深夜前的五分钟》也因为宣发不到位等原因,更是只有堪堪0多万票房。
作为邻邦,日本电影人一直在华寻求发展,但发展情况却不甚理想。中日合拍片很难在内地票房上获得与中韩合拍片、中美合拍片媲美的成绩。相较早已成为吸金巨人的中韩合拍片,中日合作电影更像是因为营养不良而一直生长缓慢的小侏儒。
《敦煌》
内地导演+日本演员,这种搭配或许更好“如果说美国电影以动作片见长、欧洲电影以文化见长的话,那么日本电影最为丰富的就是它把人物置于其自身环境的情调和氛围中。”久居东京的美国影评人、日本文化研究者唐纳德·里奇曾得出这样的结论。
根植于独特日本文化的日本导演,也具有其强烈的地域特色。例如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的空间布局多是为了符合日本建筑审美,从而形成了强烈的个人特色。
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塑造纯日本图腾式的武士形象,展示的是日本民族的历史特有的精神,反映的是日本国民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自身大和民族的强烈认同感。黑泽明的电影若被翻译成外语,便会失去原有的韵味。
中国电影与日本电影在历史渊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中日两国在创作道路与发展方向上渐行渐远。
加上好莱坞电影咄咄逼人的形势,观众能在院线看到的日本电影数量稀少,并不是说明日本电影不够好,只是因为我们能看到的日本电影不够符合大众口味。中国观众追求感官刺激、轻松愉快的电影品味,使得内敛、含蓄,善于展现人性深处的日本电影无用武之地。
日本导演来华拍片遭遇“水土不服”,票房惨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反观日本演员在华的发展情况,却可圈可点。
细数一下出现在大银幕中的日本演员像是《深夜前五分钟》三浦春马,《太平轮》中的长泽雅美,《铜雀台》中的玉木宏,《赤壁》中的中村狮童,还有《海角七号》中的田中千绘,中孝介等等。这些日本演员在来华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不小的粉丝群体,来华参演电影,也往往能成为电影本身的卖点之一,提高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