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67800.html这里是从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是从未结冻的大冰川!这里是茫茫北冰洋中的一座孤岛!这,就是斯瓦尔巴群岛上的新奥勒松(MyAlesund)!在这里,汇聚了世界多国的科学考察站,成为名副其实的科考基地。其中,中国北极黄河站,位在其列。做为一位中国人,到斯瓦尔巴群岛,不到中国北极黄河站,那就会留下遗憾!它是新奥勒松中的一颗红宝石,又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新奥勒松科考基地坐落于斯瓦尔巴群岛主岛,即斯匹次卑尔根岛的西北岸最大的峡湾——康斯峡湾(FjordofkongSfjorden)的南部,北纬78°55′,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人。它是斯瓦尔巴群岛继朗伊尔城、巴伦支堡之外,第三个有常住人口的地方。去新奥勒松,通向新奥勒松的轮船是畅通的,靠岸是很方便的。在新奥勒松这个世界上最北的有科考人员活动生活的地方,第一感受,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两个字:荒凉!因为它要比朗伊尔城还要靠北,再加上这里没有其它的地方居民,只有在这里从事科考的工作者算是“居民”了!这里,一边是遥远的格陵兰岛,一边是遥远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而且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这里,是一个偏僻、遥远、荒芜的北极圈的人类活动点;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幽谷……然而,开采煤矿的遗迹随处可见然而,新奥勒松是通向北极点的最佳线路。历史上,无数探险家去北极点,都是以此地出发,挪威人、意大利人、美国人,就是从这启程,去往北极点。新奥勒松坐落于一个靠近峡湾的陆地上。这里有海洋、冰川、冻土、高山、谷底、原野,地上有苔藓、青草、鲜花,是典型的北极地貌。路边的牌子上显示;不要踩踏植被,不要采摘花草,不要打扰一切动物。这里有众多的北极兔、北极狐、北极狼……不要驱赶北极燕鸥、白颊黑雁等飞鸟。这就是宁静的新奥勒松科考地,一个原始、自然状态的下的科考基点。一眼望去,这里有稀稀疏疏30多栋低矮的简易房屋,孤零零地伫立在原野上,显示着它的活力。
它们分别是挪威、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北极科学考察站,其中,最显眼的红色建筑是中国北极黄河站。
面对中国北极黄河站,那红色的楼体,让您骤然有一种红红火火的感觉,尤其是在这世界尽头的北极寒冷地区,暖融融的感觉不由从心底发出,典型的中国特色!再看看楼前那一对白色的雄狮石雕,又让您感触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体现。黄河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有实验室、办公室、阅览室、储藏室、大气观测平台等,总面积平方米。最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目前,我国共有10多名科考人员在此工作,最多时可达到25人。这里有极夜现象,每到冬季,中国仅有3至5人在此工作,而整个新奥勒松也不超过30人。新奥勒松很小,没有社会上的常住永久居民,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也不允许外来人员在此过夜和长时间逗留,即便是旅游者也是限时离开,不可胡乱走动。这里虽是方寸之地,但有一家超市、酒吧、博物馆,还有邮局,被称为“地球上最北的邮局”。在新奥勒松,最明显的标志是矗立在广场中的著名探险家阿蒙森的半身铜像。阿蒙森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郊外博尔格小镇,他不仅是挪威人,而且是全人类敬仰的一位探险家。阿蒙森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最先成功到达南极点的人,而且是首次从大西洋进入北冰洋,然后打通了北极地区的“西北航道”进入到太平洋。
年6月18日,阿蒙森从新奥勒松乘飞机前去救助遭遇飞艇漏气的意大利人诺彼勒,不幸遇难于茫茫的北冰洋……北极科考城选址在这里也是有原由的。这里煤矿资源丰厚,早在年此地建立第一口矿井开始,不少煤矿公司蜂涌而来,建厂房上设备,开挖煤炭,成为一个煤矿基地。但伴随着煤矿开发的衰败和枯竭,再加上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到年停止了开矿活动。于是,挪威政府决定在这里组建北极科考基地。而且,挪威是第一个在这里建造的挪威北极科考站,是目前所有科考站规模最大的一个,之后,美国、法国等多国在此开建科考站。而中国,是后期在此建科考站的国家,时间是年7月28日,站名为“中国北极黄河站”。说到中国在北极的建站史,有一段艰难的历程和曲折的经过——历史上,斯瓦尔巴群岛没有归哪个国家,只是一个各国捕鲸的海域落脚点。那是在20世纪初,这里发现矿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煤矿储量极高,于是吊起欧洲很多国家的胃口,垂涎三尺,纷纷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甚至,为矿产资源的掠夺,达到战争一触即发的程度。于是,年2月9日,英国、美国、挪威、法国、意大利、日本等14个国家,在巴黎签署《斯瓦尔巴条约》,规定该群岛不得作为军事用途,缔约国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开矿、经营、商业活动、自由出入等,但条约也赋予挪威对该群岛的管辖权,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该群岛,但必须受挪威法律的管束。这样,斯瓦尔巴群岛实际成了国际化的一群岛。为了显示国际上的占有量,年扩大缔约国达到51个,其中就涉及中国。当时,法国政府派出代表找到中国政府,要求中国派代表去签字。当时,中国北洋政府临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去签了字。这样,中国真正成了《斯瓦尔巴条约》名副其实的缔约国。从而,为中国人在欧洲大陆北方取得了一块立足之地,可以自由出入之地,或者说不是“飞地”的“飞地”。这就是斯瓦尔巴群岛。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内乱,这一历史真相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此,《斯瓦尔巴条约》一直与中国无缘……其实,中国作为缔约国一直没有真正享受缔约国的权益……当历史的车轮转到公元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解冻了!这一年秋天,中国科学院的高登义研究员应挪威一大学叶新教授的邀请,与挪威、俄罗斯、冰岛等四国科学家联合在北极地区考察。考察中,高登义在《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中,无意看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无疑,这是个重大发现,使得高登义骤然狂喜,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场,叶新教授就提出中国完全可以享受《斯瓦尔巴条约》的权益,包括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高登义将《斯瓦尔巴条约》复印件带回国内后,竟无人知晓!他立马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并提出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中国科考站的法律依据,去占据我国应有的一席之地。从此,中国政府开启了北极的考察活动,两次组织“雪龙号”船开赴北极,收取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并筹划在北极建站事宜。与此同时,年9月,挪威驻中国大使馆也致函邀请中国赴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并建站。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取得建立科考站权利后,紧锣密鼓,抓紧施使,站名的取向也随之征集。按照站名征集方案,在网络成千上万的投票中,筛选30个候选站名,而投票最多的是“黄河站”。最后,国家海洋局确定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名为“中国北极黄河站”。在39人次建议站名为“黄河站”中,而第一个提出“黄河站”名称的人是江苏省海门市的陈文华。年7月28日,这是中国极地科考站“黄河站”诞生的日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高登义,这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对于“黄河站”的建设,功不可灭。为此,高登义被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同时,被挪威媒体称为“中国北极科考之父!”奥勒松,北极世界科考基地!黄河站,北极圈里的中国元素!(下图中国黄河站科考人员在作业)斯瓦尔巴群岛远离中国,是一个靠近北极点又非常遥远之地。然而,对中国免签百年,却鲜有人知。按照“国际公约”规定,中国任何公民去斯瓦尔巴群岛不需要签证,自由出入。同时,中国人在无需工作签证的情况可以来这里工作,不受任何干扰和阻挡。由于去斯瓦尔巴群岛免签之事在中国封闭近百年,所以那里的中国人很少。但,不必担心,当地对中国人很热心,吃、住、行都没有问题。不过,住宿需要提早预定。因为,去往斯瓦尔巴群岛尤其是去朗伊尔城观光的行者很多。斯瓦尔巴,是一个值得追寻的地方,那里的极光、雪景、冰原、植物、动物太有诗意了!那里还有种子的“诺亚方舟”、鸟岩、煤矿遗址、科考站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奇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