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64.html
《荐书》专栏
荐书:
《远征》
仍是地图中的唯一
——《张继民远征路线图》出版回顾
张继民
多年与测绘界打交道,有种见面就熟的感觉。年初,我突发奇想,试图出版一幅属于我自己的地图,与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辑见面自荐时,就是这样开始的:
“您别吓唬我好不好!我生来胆小。”我半开玩笑地对一位编辑说。
“你不是想出版个人地图吗?我应该告诉你,中国曾经为四位出版了他们的地图。”他说。
“孔子、徐霞客、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伟人。那是国家出于政治与教育特别需要,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地图。我与他们没有任何可比性,我仅仅是个小老百姓、小记者。尽管如此,我有出版个人地图的充足理由。”
“好哇!请说说看。”
“现在与以前时代不同了,旅游量大增,经商者穿梭般满世界地跑,人们虽然以录相或照相方式留下行动印迹,但要浓缩自己的旅行人生,一目了然地看清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唯有地图能做得到。试想一下,如果先给我制作了地图,出版销售后,必然会唤起那些经常旅行又有钱者的浓厚兴趣,这个需求有多大?或者说市场有多大?我想不难估量。”
“嘿!你说的创意有些道理,值得研究。制作你的地图需要大量的细致的旅行资料,你什么时候准备出来呀?我们得看看为你制作个人地图,你能不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相关的地理要素。”
“我带来了,请看看。”说着我从包里掏出用A4纸打印好的“张继民远征资料”交给了编辑。
“看来是有备而来啊!我们编辑部研究研究,是否纳入出版选题,你听信吧!”
很快,中国地图出版社决定出版我的地图。根据约定,我去拜访时任副总编辑吴秦杰。他说:“听说过个性化定制邮票吗?这些年邮政部发行了一些这类邮票。你的地图属于个性化定制地图,就是专门为你量身定制的地图,在中国这是首幅。暂定名为‘张继民远征路线图’。责任编辑是邸香萍,你一会儿到编辑室去,会见到她。”离开吴总,与邸编辑见了面,一位文静而又秀气的中年女子。
追溯我的这一创意,始于年9月29日,在我自内蒙古赤峰返京的列车上。咣当咣当的车轮声,扰得我睡不宁,于是放飞思想的翅膀。忽然觉得,自己几十年来借助工作之便,到了南北两极、南沙群岛等极为偏远地区,还有祖国诸多名山大川。自认为我所走过的路,又多又远,在中国是鲜见的。可否用公路、铁路、海路与飞机航线方式,在地图上绘出我的行迹?或者说化为我的地图。回到北京,心情一激动,国庆节也未休息,写起行迹资料。如分开省区,回顾重要旅行起止,间或插些简洁的难忘的经历,共写了约两万字。其目的:一是给编辑用于点线连接依据,地名标注。二是印在地图背面,供读者阅读。地图正面,除了“四线”外,还在中国西部比较空旷地区,插一些我拍摄的实景照片。中国地图出版社如此顺利地接受我的创意,让我感到,敢想很重要。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如果畏首畏尾,欠缺锐意进取精神,是办不成事情的。古言说得好:“行成于思,毁于随也!”
封面左上印有:“丰富游历拓展视野投身探险勇者无疆”,代表了一种境界。前两句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相近之意。后两句表明,勇于探险,才会走得更远,抵达人迹罕至之地。封面照片摄于年4月,地点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标志点——扎曲。下腿套着白色防旱蚂蟥长筒袜。腰间系个水瓶。前挎摄影包,后背杂物包。左手拿着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鹅掌楸巨叶,右手拄着木棍,正在下坡。由于脚下集叶又厚又滑,曾摔倒,险些滚入雅鲁藏布江。
地图封底。载有作者简介、地理考察要点等。与图书出版最大不同是这样一行字:“GS()号”,即为审图号。地图涉及区界、省界,特别是国界,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政治性。虚线与实线怎么画,走向正确与否,唯有专业制图工作者才能掌握。
主图幅面与40英寸电视屏幕面积相近。笔者行迹:航空线为绿色,公路线为红色,铁路线为紫色,航海线为蓝色。出于点缀需要,在中国西部空旷地区,配备了笔者拍摄的景观照片。右侧竖向一串照片,摄自于南极、巴丹吉林大沙漠、克斯克腾、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地,主要用于视觉平衡。
年5月16日,辽宁省铁岭县凡河小学五年三班的学生们,正饶有兴趣地阅读这张图。
尹丽丽摄
附图之一:南沙群岛之行。在笔者探险生涯中,年5月南沙群岛之行属于首次。我与队友们一道,乘着“向阳红5号”万吨轮,自珠江口出发前赴南沙群岛。在永暑礁、华阳礁、六门礁、柏礁、太平岛一带实施考察。返程贴近太平岛,然后穿过中沙群岛东侧,奔向万山群岛,胜利到达广州。往返达多公里。南沙群岛之行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旅行成了我人生主调。事业发展与个人爱好,就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年5月21日,笔者登上永暑礁,与刚刚落成的考察纪念碑合影。海水呈浅绿色的地方为礁盘,约为二三米深(落潮时,出露的礁岩点位要多些)。远方蓝色海域为深海区,约为米左右。有的队友称,我的探险起点是自南沙群岛永暑礁开始。出于建设永暑礁机场的需要,这个碑被起出,为有关部门所保存。
自年5月15日启碇,到6月3日回到广州,结束了这次探险考察。在这近20天航海生活里,笔者与队友们拥枪而眠,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险情。如一艘不明国藉大船靠近我永暑礁,放下三艘小艇,企图掳走我考察人员。好在我考察船闻讯驰援永暑礁,敌人见势不好落荒而逃,我方才化险为夷。最近查看当年笔记,发现在永暑礁创建机场意向,曾出现在我的文字中,准备采用的手段——沉箱法(后来并非采取这一技术手段)。“向阳红五号”为万吨级科学考察船,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所属。
附图之二:南北两极之行。这幅图最能体现地图的优势,简洁的连线,就把历尽千辛万苦的南极与北极之行勾画出来。赴南极,我与队友们乘“极地”号抗冰船。年11月21日自青岛启航,经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南极普里兹湾,然后登上拉斯曼丘陵,创建中国南极中山站。返程经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新加坡回到青岛,时间是年4月10日。赴北极往返均乘飞机。年10月16日自北京启程,飞往挪威首都奥斯陆,又前往特罗姆瑟小城,继续乘飞机越过巴伦支海,到达地处北纬75度左右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返程是年11月3日。在北极的日子里,基本处于极夜状态。
年1月15日,“极地”号抗冰船遇到特大冰崩,船的左舷两座冰山突然崩塌,险些船毁人亡。冰情略为稳定的1月16日,考察队领导指挥队员们向陆岸疏散,以备危险加剧之际,驾着考察船冲滩,减轻伤亡。笔者属于留在船上人员。出于新闻采访需要,笔者此时穿着救生衣冒险下到冰面上。与我同时抵达冰面的,还有现在的著名影视演员张国立。他扛着摄像机录像,倒退时掉进冰窟。救回船上,队友们猛为他灌姜汤,方恢复正常。1月21日,考察船冲出列列冰山围堵,进入无冰海域,因此才有了创建中国南极中山站之可能。
“极地”号抗冰船购自芬兰,买来时已经有17年历史,是艘老船。它仅有一组发动机,一旦在咆哮西风带遇到停机,失去了自主能力,只有倾覆。进入南极冰区第一天,船艏就被坚冰撞了一个洞,后来撕大到直径约一米。将它开到南极执行国家考察任务,绝对属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拼命精神。担心考察船被困在冰区回不了国,年2月底,船员们早早地把它开到无冰海域。如果不是苏联考察队派出“维塔斯·白令号”破冰船,助我们从中山站附近海区转移到“极地”号船旁,如期回国真的成了问题。
附图之三:年雅鲁藏布大峡谷春季探险路线图。因为均乘越野车而行,红色线路标示得十分醒目。当时年届半百的我,在去与不去西藏之事上纠结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去了。现在看来非常必要。我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若不踏访此地,会成为人生之憾。年4月6日,探险队乘飞机自北京启程到成都,住了一宿,然后飞往拉萨。拉萨——八一镇——波密——易贡——排龙——扎曲——米林——格嘎——拉萨。5月1日返回北京。一路走来,由于我日记写得细,为后来写书奠定很好基础。
年4月,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通过卫星电话,笔者接受央视“午间半小时”采访,谈踏访藏东南深山绿谷的感受。赴藏时,我戴着玻璃眼镜,在波密野外考察中,不小心掉在地面石头上,摔得粉碎。当时最大的担心,怕影响拍摄聚焦。在此地,朝霞中,远方的加拉白垒峰,被涂得金灿灿。
我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队,由五六辆日产丰田越野车组成。这是笔者乘坐的车子,司机叫扎西。据称波密岗上长满云杉,是全国森林密度最高的地方,探险队部分队员决定去看个究竟。前行的道路泥泞不堪,右侧为滔滔的帕隆藏布江,稍不小心就会滚入江中。打滑、陷车,阻滞了车辆行进速度,估计愿望很难实现,半途折返。长途考察,科学的乘车方法是采取“推磨式”,即到了一定时段,车上人员按顺时针换位。这样能够减少疲劳。
附图之四:斯瓦尔巴德群岛行迹。空中航线有朗伊尔宾至新奥勒松科学城。海上航线由朗伊尔宾至巴伦支岛。不过,图上少绘了朗伊尔宾至斯威尔空中航线。如果不是看了这幅图,真的不知道乘船往返巴伦支岛,是沿着朗伊尔宾半岛西线进入斯图尔峡弯,到达独立岛屿巴伦支的。海上航行,汪洋一片,根本不知道自己行在何处。
在北极的日子里,见到了大量驯鹿,还有北极狐,却无缘与北极熊谋面。据说斯瓦尔巴德群岛有北极熊多只,而这里常住人口余。也许是此地北极熊多的缘故,我所到过总督府、综合餐厅、邮局等都竖有北极熊标本。图为笔者在新奥勒松科学城,与北极熊标本合影。
瑞典探险号船,载着我与队友们自朗伊尔宾码头出发,前往俄罗斯人聚居的巴伦支岛,足足用了一天。我最大的收获,看到了广场上竖立的高大的列宁塑像。这应该是地球上最北的列宁雕像吧!特罗姆瑟地处北纬69度。我与队友们自这里乘飞机越过巴伦支海,到北纬75度的朗伊尔宾。海上航线,经过的是格陵兰海。明确这些海域概念,本身就是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地图背面是诸多行止文字,时间与地点描述尽量准确与科学。这也决定正面图幅地名的标注。谁也无法靠记忆来大量描述这些,所依靠的只能是书面笔记。为此,每次出行写好日记,我一直坚持着。在时间上特别需要时,能够精确到分钟,如穿越巴丹吉林大沙漠。回首人生,如果作为谈资,可以漫不经心。但要化为学问,日记是不可少的。
《张继民远征路线图》获评集纳
时任国家测绘局长陈邦柱赠言:
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支持下,张继民的创意有了可喜的结果,我对《张继民远征路线图》的出版表示祝贺。这幅地图的问世,其重要意义在于,不仅开创了我国个性化定制地图出版的先例,丰富了地图市场品种,关键是密切了地图和个人,或者说强化了测绘和群众的关系。希望中图社以此为契机,从群众需要出发,在个性化地图出版上给以研究和探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为我国地图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年9月28日
中国科学院士、时任中国气象局长的秦大河赠言:
继民同志:
您的远征路线图收到了,拜读后感慨不已!古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毕生之追求。在信息时代的21世纪之际,你却以自己的脚步和意志“测绘“着地球。殊不知,这本应是地理学家的份内工作,如今被您这位“历史学家”在践行,由衷地钦佩,并祝不断前进!
秦大河
.10.31
中国科学院士刘嘉麒赠言:
继民同志:
您好。看了您的远征图,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其足迹踏遍中华大地。身影留在地球三极,这种壮举是普通探险家和地质工作者也不能比拟的。您把新闻与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弘扬了科学,也充实了新闻,其精神可歌可泣。诚祝您在事业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刘嘉麒
.12.12
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赠言:
科学考察好友张继民先生赠来他的个性化作品——《张继民远征路线图》,打开后的第一印象是惊讶:因为没有见过这类作品!进一步仔细阅读是赞叹:因为这小小篇幅中有着准确的时空记载!
继民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是和科学家一起去过地球三极、塔克拉玛干沙漠、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地考察;他做过许多中国前沿科学成果的报道。因为他和这些科学家亲密接近而了解科学内涵、感觉科学家的心灵。
气象学家张德二赠言:
龙骅将您寄赠的《远征图》拿回家来,我饶有兴味地展读着,确实是别开生面,好一个“个性化”的“地图”,我想这将为“学者+行者”们所彷效。
我是倚在床头读的,随手轻轻叠合,恰是一册小书,忽然想到我国古代有一种书籍版本叫做“中箱本”,其尺寸较小,可放置在“帎箱中”随身携带,便于舟车行旅中阅读。您这份《远征地图》不正好是现代的“中箱本”吗?。我想,何妨给它做一个封套,用较厚的纸来做,就像成套的明信片那样的装璜,这样,还可以立于书橱中,便于存取。
记得当年我在塔河东段见到成片的“死后千年不倒”的枯死胡杨时,心底的震撼和肃然起敬。您的“个性化”创作很有意思,它成了人们密切交往的“大名片”,也是友情赠予的佳品,更是耐读的图文作品,委实是一项创新。
教授朱业宏赠言:
新作《张继民远征路线图》收悉,拜读再三,深为先生探险者人生之雄奇而折服,最为阁下在大气磅礡的创举中留心细微处,积德无数,建功无数,为读者奉上如此珍贵的资料而震撼。敬献对联一副表示敬意和祝贺。历经艰险行万里,揽尽风云著无极。
地图专家陈潮赠言:
当今,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很大扩展空间。个性化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将个人经历、感受、留下记录,复制收藏,用以自我欣赏,或传予后代、或馈赠亲友、或惠及社会,是一种很有文化内涵的活动。特别是高科技复制手段操作十分便捷,像“个性化地图”这样的创意成果会不断出现。《张图》的榜样,预示着地图出版市场将迎来一个新阵地。
著名记者张严平赠言:
我曾问过老张,为什么总是在渴望追求新的目标、新的世界,而停不下自己的脚步?
这个一向不善于用言辞张扬自己的人,说了一句让我至今心头发热的话:“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对大自然、对事业不懈地追求正是源于这样一种情感!”
是的,这是燃烧在老张心中一生一世的火焰,璀璨而恒久。
从那一天起,我开始真正认识和理解了老张,这是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理想主义者,永远不缺失高远的志向,永远在行走中奔向理想。
眼前,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张继民远征路线图》,从中读出的不仅仅是一道道横贯崇山峻岭、江河湖泊、戈壁大漠、南极北极的线路,更读出了一种他对生活对事业的蓬勃的激情、意志、渴望与挚爱。
测绘专家鄂栋臣赠言:
读了地图中“昨日征尘”文字,深为他严谨而又持之以恒的作风所感动。出行时间的准确性,行进路线的描述,还有他那画龙点睛般的发自内心的感慨,没有几十年具体而又激越的累积是无法表达的。还有,他那不知疲倦的一次次探险与远足,去写去摄去思考,好像他总是在路途中孜孜求索,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难能可贵。《张继民远征路线图》的出版,开启了中国个性化定制地图出版之先河,我想,今后他人若出版同类地图,张继民的实践是有参考意义的。
海洋学家徐志良赠言:
人们若有机会见到这张地图,一定要点击南沙群岛永暑礁这个地方。我的感觉是:这里不仅是中国向世界提供南沙群岛海区实时海洋环境资料服务的开始,也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情操和远大抱负的记者——张继民,胸怀海洋踏遍中国走向世界开始的地方。
学者吕佳龄赠言:
在我认识张继民老师之前,从来不曾知道探险的过程是如何的丰富——是的,丰富,既有死神面前最虔诚的祈祷,也有峰回路转之后最纯粹的雀跃和最无邪的自豪。而当我看到《张继民远征路线图》之后,才发现作为一个有心、用心、留心的探险家,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他的足迹,细细铺陈出他探险的注脚,行走的纪录。……《远征路线图》封面上的那张照片给人以振奋。他挎着相机,拄着“拐棍”,全神贯注,尽显探险家的风采。这就是勇往直前、豪气在身的张继民老师。前些天我去看望过他,告别的时候,我转身又看到北京的夜幕下他矫健的步伐,我相信他还会继续这样执著而又充满快乐地走遍天涯!
地理学家尹泽生赠言:
你和中国地图界共同开辟的这条展示个人才艺和现代科技的创新之路,必将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你是学中文的,你从事记者这个行业,思路敏捷,文字好,是你的长项;几十年来你 这些赠言都是十多年前留下的文字。限于篇幅,均做了删节,若有不当之处,请朋友们谅解。有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已经过世,如陈潮先生、鄂栋臣先生等。对他们当年对我的关心,我永远心存感激,愿他们在天国安好!
十多年过去,而今我的这张地图仍是中国唯一的个性化定制地图。我问过有关地图编辑,为何是这样?为何不能抛砖引玉?回答是,确有找他们出版个性化定制地图的,但因为不了解测绘、不懂地图,提供的地理要素十分有限,难以成图。实际上,地图里面含有大学问,由于地图科学知识普及得不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荆珂剌秦王的故事,人们说得最多的是荆珂丢了命,成了独胆英雄。秦王保住了命,延续了秦的统治。图呢?至此不再提及。若让地图专家论述这一史实,图最重要,这是故事的关键。难道不是吗?
这幅地图自年出版至今,已经过去14年。十余年来,我仍在频频“行走”。一是在未退休前的两年里,出行多多。二是退休之后三年里,曾服务于一家民营企业,照样公出不少,且多驻足名山与古迹。三是后来我作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出于科普演讲需要,又成了动车与飞机的常客(只是近二三年来,因特殊需要才放缓了外出脚步)。如果把这些行程再绘入图内,我的《路线图》行迹会更为密集。
作者简介
张继民,辽宁铁岭县人,退休前供职于新华社。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年度赴南极大陆探险荣立二等功。年被评为高级记者,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年获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年获中国首届当代十大徐霞客称号、去年获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年度科普先进工作者奖。此外还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一系列新闻奖项。现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赴南沙群岛、南极、北极、雅鲁藏布大峡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大沙漠、川西南等地从事科学探险。年他与有关人员合作,参与发现、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已撰写和出版了《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险闯南极》、《探险家札记》等20余部专著。
——中国新闻培训网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