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若要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无外乎要从其功过及影响来进行评判。有些人在其生活的年代里享尽荣耀,却在身死之后饱受后人诟病,而有些人却如大浪淘沙,在历史的冲刷下历久弥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秋功罪,自是千秋评说。即使是人们眼中像袁世凯这样一个篡权夺位的人物,百年之后对其是否也有新的看法?
窃国大盗——批评从未休
如果大家记忆尚可,便会记得袁世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我问你,对他的印象是什么?十之八九你会回曰: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却对帝制念念不忘,自立为帝。问你为何会有此印象,你定坦然答曰:课本上就是这么写的。
诚然,事实便是如此,但还是让我们来完整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创建民国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但凡做事都爱讲求个名分。因此,武昌起义后,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皆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而守旧派一方则启用北洋军领袖袁世凯,派其南下压制起义,而袁世凯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一面又向革命党人写信议和,这使革命党人感受到袁世凯的善意,认为其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
袁世凯作为守旧派方的强将受清政府委任,却从一开始便向革命党人主动示好,这确实说明袁世凯从一开始便不是安分守己之徒。
在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后,其向袁世凯解释自己的总统之职只是为了行动方便暂时担任,但袁世凯仍派北洋军进攻革命党的据点,使革命党节节败退。这一方面是向清政府投诚,表明我袁某人确是在镇压起义,另一方面也是在向革命党人施压,渴求尽快得到实权。
后来在各方的斡旋下,最终,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对其多加限制,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弱了袁世凯的权利。
宋教仁案
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召开国会选举,会议推选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但时隔一个月,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
内阁本就是为了削弱袁世凯的权利而成立的机构,就在此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宋教仁却遇刺身亡,此间获利最大的非袁世凯莫属。宋教仁的死可以是一个信号,一个威慑,让任何想要觊觎内阁总理之位的人都掂量掂量,有做内阁总理的心,但有这个命吗?
革命党人据此认为袁世凯是事件的幕后黑手,为了推翻袁世凯,孙中山号召并发动了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惨遭失败。
话虽如此,但打黑枪的未必就是敌人,孙中山难道就没有嫌疑吗?当时宋教仁和孙中山是国民党内并列的两大巨头,宋已是国会领袖,且即将出任内阁总理,他一死,国民党内便再没人挑战孙中山的权威。
况且,孙中山若将宋的死栽赃给袁世凯,便又可借机讨伐袁世凯。种种好处不能不让人怀疑孙中山是否也牵涉在宋教仁遇刺案中。
总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对权利的渴望愈加明显。袁世凯被任命为大总统后,马上下令解散国民党。国民党解散后,国会便因法定人数不足而休会,袁世凯借机派员替代国会。在召开的首次政治会议上,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形象进行歪曲,并谈及外交及司法独立问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年1月,袁世凯解散国会,整改宪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称王称帝
年12月,袁世凯在多次揖让后,最终接受皇帝尊号,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名为君主立宪,实是封建复辟。随后,有识之士发动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迫使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
袁世凯最备受指责的是他的称帝,而当时倡导袁世凯君主立宪的是以严复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精英人物。其打算建立中华帝国的想法,与这些君主立宪人士的蛊惑及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
其中最严重的是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刻意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这显然违背了袁世凯的意愿,责其“欺父误国”,因此并未考虑将他的长子袁克定作为继任总统的候选人。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于历史教科书上对诸多细节的删减,因此不曾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了解的人对袁世凯仅仅留下了“窃国大盗”的片面印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这一切功过是非,由一则条约重回大众视线,又引起无数人的反思与评判。
《斯瓦尔巴条约》重回视线
年夏天,高登义教授应邀参加了以挪威在内的四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然而令人苦恼的是,此时的中国在北极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因此也没有权限在他国领土上新建自己的站点,无法在此进行长期研究。
但在高登义教授在回国之前,挪威物理研究所的Y·叶新教授送了他一本《北极指南》,书中包含了《斯瓦尔巴条约》原文,由此,高教授这才知道中国已经于年成为条约的成员国,而根据条约内容,凡条约缔约国都可以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科学考察站。
“感谢北洋政府为争取中国在北极的权力开创了历史的先河:签署了北极斯瓦尔巴条约。”高登义教授欣喜地感叹道。
凭借该条约,中国成功获得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站的权利,并于年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黄河站也是北极地区第八座国家级科学考察站。
除此之外,普通的中国公民也有权自由出入该群岛,是不需要签证的,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呆一辈子都可以。
《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遥远的北极圈内,是人类距离生存极限最近的永久居留处,最早由挪威人发现,其后荷兰、英国等探险家也纷纷到该岛上探险。斯瓦尔巴群岛上拥有丰富的渔业及矿产资源,引起了各国的觊觎和争斗,因此,各国都希望能调解协定出一个合理的条约对该岛进行合理的管控。
无利不起早,各国都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
这就意味着,虽然斯瓦尔巴群岛的所有权是挪威的,但包括英美等18个国家在内,他们都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学考察”或“商业活动”,这就是著名的《斯瓦尔巴条约》。老实说,这条约使挪威对其的掌控名存实亡,实在是有些无耻。
其他国家听闻此事,便都想要来分一杯羹,包括苏联、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混战时期,国内政权风雨飘摇,国外势力虎视眈眈,在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遥远而又严寒的地方不值得争取的时候,袁世凯力排众议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硬是挤进了各国的博弈桌。或许当时会有漫天的小报嘲笑其愚行,但百年以后,历史证明,该条约给我国带来了无尽的好处。
由此条约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袁世凯其人也有利国利民的时候。
小结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坏人未必十恶不赦,好人又一定尽善尽美吗?袁世凯可以是窃国罪人,也可以是利国协约的缔造者和推动者,那那些被奉上神坛的正派人物是否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深情薛之谦可以被锤成渣男,温情大叔吴秀波可以转头就把跟了自己七年的小三送入监狱,拍过拒绝吸毒公益片的柯震东可以转头也去吸毒,“学霸”翟博士可以不知知网。
一时的批评,一时的盛誉,成败是非转头皆空,总是要等身死之后,盖棺定论,经过时间的检验,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人物的全貌。
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在日后有大的用处。因此,依笔者之见,做人做事,还需事事留心,注重积累,谁知道哪天就会有意外收获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