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不合口味的书挪威的森林

读一本不合口味的书:《挪威的森林》

康丹老师

一、导论

不合口味概述

读《挪威的森林》,最大感受和感想,就是这本书不合我口味——即便它以及它的作者村上春树享誉世界、甚至有望问鼎诺奖——就好比独好川湘口味的人吃极品粤菜,不知道这菜哪里好吃,甚至有几筷子还觉得难以入口。正如之前跟广东朋友分析不喜欢吃粤菜的原因是“湘菜口味太重,所以吃久了之后味觉习惯了强刺激,再吃清淡粤菜就觉得无味”,这次读《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我也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为什么觉得不合我口味。

首先说一下这个“不合我口味”绝对不是一时感觉,相反由来已久:第一次知道《挪》这本书是在大一,因宿舍死党爱读村上春树,所以我也被带着翻了翻,但是没有读完,原因是那会儿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只有女生才会沉迷于这种软趴趴的情情爱爱纠结来纠结去。于是把《挪》跟琼瑶席绢等归为一类号称“娘们读物”而弃之不顾。由于当年直男意识甚重,连《读者》和《青年文摘》都未能幸免——这实际上就是那会儿《挪》不合我口味的表现和原因。这种状态和心态持续了很多年,因此,虽然之后还因各种原因有一两次接触过《挪》,但是都没有读完,包括研究生时候有次室友下载了电影版,我都没能跟着看完。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批判说,一本书你都没读过或者没读完,你就无权评判它的好坏优劣——这话看似很有道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但是请注意这里的逻辑问题:一泡shit合不合口味,你难道要吃完了才能判断出来?啊哈低级趣味了啊,回到读《挪》的问题,其实我只是说这本书不合我口味,并没有说它怎么怎么不好。就好像粤菜我只要尝一两口就知道合不合口味一样,一本小说读上几页之后,你也就大概能判断合不合口味了。更何况,这次我是逆着口味把全书读完了,再来分析的。

二、主论

不合口味的原因分析

一路打字下来,结果发现到了余字还未入主题,于是赶紧把上面部分命名为“导论……”,继之以“主论”、“余论”云云,以显示全文还是有逻辑思路的。请原谅一个习惯了答论述题思维的人的“严谨性”,接下来正式分析为何不合我口味:有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三个方面。

1

第一,文化背景差异。这里所说的文化并未上升到《菊与刀》或者《武士道》的高度,而只是说其中的性文化这个层面。一开始就说这个问题,似乎有“淫者见淫”之嫌,但叩问内心,我发现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的冲击就是:怎么会有这么直白的性描写?实际上,这种直观的冲击感就是我国文化对于性的态度所导致产生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不那么上得了台面的问题。因此,传统会在浅意识里告诉我们,性是一个个人的隐私的事,拿出来讲或者写出来似乎是不太好的。尽管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性描写,因此这并非不正常,但是回想一下你在一本小说中看到性描写和其他描写时候的感受,是会有些许不同的。我认为,这种不同就是文化在起作用。与此相关是:我不能理解和适应其中渡边等人对待性的态度和方式,即他们随意地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尽管我不至于保守到有什么处女情结或者反对婚前性行为。

2

第二,时代背景差异。百度百科里关于村上先生写作《挪》的背景介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有评论认为这一时代背景与我国当代的社会背景比较相像,对此,我是赞同的,也许正因如此,才会让读书会里20岁左右的同学们有共鸣吧!

而另一方面,于我而言,《挪》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却正与我的成长背景是不同的:我的少年到青年时代(成长意义上的青年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期的中国,这个阶段的中国相对应的应该是二战后到60年代初期的日本,正好是《挪》的故事背景之前。这个阶段对于中国和日本而言,都是阶段性的失败或者挫折之后的奋起上升甚至飞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人们而言,更多地看到的是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希望,因此积极性远远超过消极性,至少尚没有达到精神危机与日俱增的阶段。而当中国进入了这个阶段时(年代中后期?),我又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壮年,迷茫与青春一样不再。于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也就难与《挪》有共鸣了。

3

第三,个人性格差异。与上一点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个人性格的差异导致的我与《挪》不搭调。除了上述时代背景所造就的积极,我的性格里还有如下特点:湖南人的“霸蛮”、乡下人的倔强、白羊座的简单直接、法学生的逻辑与理性。前面两个就不细说了,一言难尽,也可一言蔽之曰“积极顽强”。这里只说说后边两个,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法学生对理性与逻辑的重视,导致我在面对问题或困境的时候,会迅速作出分析进而判断、选择,从而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且具有可操作性,接下来就只需要借着湖南乡下人的积极顽强去努力就好了,而无所谓迷茫或者迷失了——所以,《挪》所涉及的自我救赎主题在我这里就没有市场了:正如书籍介绍所说“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带有青春期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既然自我迷失在我这没有市场,那么自我救赎也就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了。而小说的意境,诸如“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也同样无法触动我。所谓“孤独”,对于白羊男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总会拉上一个甚至一帮同伴同行、共舞。

如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就是我觉得《挪》不合我口味的原因。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写作手法,《挪》相对比较平实,尤其情节缺乏波澜曲折,也不够社会(毕竟是写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方面的内容当然不会多),这对于喜欢希区柯克或者求真务实的我来说,也就少了吸引力了。就情节而言,我还在读书会上提及:读到玲子说自己被那个小女同黑了的时候,我还算了一下她们的年龄差,以为后面会有一个狗血的逆转:发现绿子就是那个小女孩——哈哈,这个想法真是可笑又可爱:可笑的是:如果这样写就不是村上春树了;可爱的是:我还是个天真幻想的老顽童啊!

三、余论

几点罗列

已经写到快字了,所以这个文章也该结尾了。余论就不多啰嗦了,简单罗列几点如下:

1、《挪威的森林》这次读书分享似乎是读书会成立以来聊得最起兴的几次之一,希望再接再厉,而不是可遇不可求;

2、《挪威的森林》并不是我荐读的书籍,如上所述还不合我口味——因此以后书籍选择我还是尽量保留,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书籍,我来跟读;

3、读书还是要有选择,还是以合口味的为主,否则的话,读了也没有感触,也就难有收获了;

4、与上一点相反:不合口味的书也要读一读,因为“不合口味”也就意味着很可能是你最不熟悉的,所以读一读,听一听别人的看法,能带给你的新认识和新思考也就越多——所谓“新心”,或许也有这层含义吧?

5、无论读什么书,带点批判精神去读,总能让你有所收获的:本文就是在“批判”《挪威的森林》基础上写出来的,不论好坏,有这么些认识也就差不多了。

报名方式

想要和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分享吗?欢迎添加我们负责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js/18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