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需要朋友的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

麦当劳的甜品都是第二份才半价

"

前段时间吃饭时候听XY说拍毕业照的事头疼。

她告诉我,虽然大学四年,但并不想念那些同班同学,没有那种很想拍毕业照的想法。

朋友圈里也看到有朋友晒出的毕业合影,也答应了一个好友,会赶过去跟他拍毕业照。自然而然,也有好友叫我毕业典礼一定要叫他们,他们一定会抽时间赶过来。

这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吧,如果一个人拍毕业照,那一定就是很孤独的事情。就好像北大一个人的专业毕业照一样,大多数人会觉得怪可怜的。

会有人说,拍毕业照的时候,只有人际好社团多的人才会被拥簇。但我想他应该比谁都清楚,社交这条路,一踏上便很难回头。

人用了什么样的心去交朋友,收获到的一定是同样性质的情感。一个人大学四年来收获了什么,身边留住了多少真心朋友,在这一刻都会被赤裸裸地剖开,让所有人看到。

“就算我的毕业照上来了一千个人,但如果自己想要见到的人没出现,那跟一个人都没来也没区别。”

记得以前在中学,我到饭堂排队的时候,会和一群人一起,洗碗会一群人一起,就连上厕所,也要带上一个人。

因为我总觉得,如果自己一个人行动,别人就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觉得我可怜。实在万不得已要一个人行动时,我一般都动作很快,极少长时间单独出现在众人面前。那会让我感觉自己是裸体的,就像被别人在身后看着写作文一样。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和高中的老友们聊天,恨不得每天都从早聊到晚。我就觉得旧日时光都回到了眼前。

但有一天军训,我记得很清楚,我没带手机,我却和班里的人没羞没臊的打闹在一起,或许就在那天吧,我就渐渐和老友们断电。但出人意料的是,失去了“最最重要”的朋友们之后,我不但没有一点不适应,反而渐渐有了新的圈子和生活。

但是每次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会想起我,我也会想起他们,我们的关系也没有因为不常联系而变淡。

曾经视作无比重要的陪伴,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了不起。

友情就是生活的一小部分,那些用尽全力喊出的“下次请我吃饭”,都像烟云一样消失在黑夜里;而那些约好的饭局、烧烤局、火锅局,也会源于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导致失败。

旅游邀约的结果是“我没钱/我不想去”,就连“喝杯东西聊一聊”这个请求都被拒绝得一干二净。

所以你很难跟任何人说什么“一如既往”,同时在明知道“以后大家可能都很忙”的前提下,也没有谁可以真正决定“何日再见”。

不如像我这样,认定友情就是消耗品,见一次,就少一次日后见面的机会。

动画《千与千寻》里,列车驶过茫茫大海的时候,千寻和无面人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身边半透明的乘客或上车,或下车,一切都在静默中缓缓进行。

最终陪伴走完全程的,只能是自己。

年,我从广东来到南京求学,习惯了这里的天气、习惯了这里的微辣、习惯这里的紫菜蛋花汤,但还是没有习惯看电影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确实,在生活里也是很难找到一个,既像我这样爱看电影,又像我一样说走就走的人。

所以到现在,我大概一个人看了几十部的电影。一个人去了快十个地方旅游。

听起来这是一件挺酷的事情,自己想看就走,想玩就走。可是实际上,在我这样的潇洒态度背后,也是有着满腹的愁闷的。

我有一个怪癖,一个人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我是说,装作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在对话那样。不过那是在小时候,长大后只有偶尔才会这么做。

那时候我还认为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自言自语多少有点病态。后来,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个数据,超过一半的独生子女小时候都有这样自言自语的习惯,因为他们常常一个人被关在家里,想要分享时身边却没有伙伴,于是自己和另一个自己交朋友。等到长大后,朋友慢慢变多,独处的时间少了,自言自语的情况也就渐渐少了。

所以,在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需要朋友的陪伴了。

没有人能够一直陪你。这句话很正确,但是让我生气的是,很多文章竟然通过这句话延伸出“还是一个人比较好”这样的观点。

放弃寻找那群聊得来、玩得欢的朋友的原因有很多,但多数是因为勇气。

害怕向别人发出的邀请被拒绝,害怕对他人的付出得不到对等的回报,害怕别人对自己生活的介入导致的改变又或者害怕分开的痛苦而不愿投入等等。

一个人的独处是最低成本的相处,一旦开始和别人相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多一些,在精力和情感上也有更大的损耗。

可是人生的乐趣不就在于和不同的人碰撞、擦出火花或者擦枪走火吗?和喜欢的朋友们一起喝酒吃肉,说冷笑话,聊宇宙星辰,遇见不喜欢的人,冷眼相对也好,打一架也罢,最后摆摆手,反正不是一路人。

的确,和朋友在一起也许远没有电影里描写的友谊那样热血,更多的时候涉及到了生活的琐碎。我想吃粤菜,而他想吃川菜,于是我做出了让步,今天一起去吃川菜。

但和朋友间的相处免不了这样的让步与妥协,这些生活性的妥协对自己的独立人格并没有任何破坏,并不是独来独往的人就拥有了更完整的人格。相反,他们多少不懂得让步,反而更难相处些。

和朋友的相处免不了日常性的损耗和包容退让,但这些小小的损耗换来的是发现自己与人产生共鸣时所带来的巨大的愉悦感和安全感。

一个人不好吗?

世界太大了,我们或多或少需要借助这些我们喜欢的人来感知这个世界。

如果仅仅靠自我这个封闭的系统,我们迟早会精疲力竭,就像当初相信永动机的人们那样天真。没有人可以成为永动机,我们都需要愉悦感和安全感来为自己充电,而这些感觉只有靠别人的陪伴才能带给我们。

在已经长时间和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情况下,选择适度地抽离,一个人去完成一件,对深度思考和感知都有好处,但是如果每一个日常活动都一个人做,那么感受到的就只是在孤独中苦苦挣扎而不是独处的愉悦。

独处时的不拖泥带水、不用考虑他人的干脆利落是建立在长时间和朋友甜腻的相处之上的,否则,那种清爽感就无从谈起。

独来独往和特立独行之间根本没有等号。一个人看电影、一个吃饭、一个人逛街算什么特立独行?不过是我们放弃寻找伴侣的信号罢了。

总而言之,有人陪着是好的,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乐趣。

我也想起了这几年很火的《一人食》,它介绍了无数一个人的食谱。一碟碟精致的食物安静地传达着一个人也要认真吃饭的理念,既不能随便,也不要将就。

大概正是因为少了旁人热闹的陪伴,才终于有机会仔细地听一首歌、专注地吃一顿饭。

人生要么是一个人,要么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但究竟是哪一种更好呢,恐怕永远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说的:

“哪是喜欢孤独,我只是不喜欢失望。”

所以我还是好想能够拥有朋友,

跟他们一起去吃特别的料理,

跟他们一起开一些无聊的玩笑,

跟他们说一些自己生活中的忧愁,

帮他们解决一些烦恼。

如果可以的话,我不想失去你们,我也不想你们失去我。

拜托了,晚安。

感谢JK同学的配音

都给我听!

哒哒赛高

希望你快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js/20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