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这本书的相关奖项—
《纽约时报书评》、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作品
入围年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图书奖决选
同名电影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获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我其实是误打误撞,不知道它这么有名,就是想看看北欧国家的书,随便选的。我从前光知道挪威作为北欧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福利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一直名列前茅。确切地说,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自年起挪威已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并于-年连续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
现在对它的民族、宗教、难民、政治问题有了一点认识。
这本书记叙了挪威于特岛枪击案的全过程,写了恐怖的一天,讲了三个年轻人的人生。
作者是挪威知名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这位战地记者竟然需要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国家,记叙最惨痛的悲剧之一。
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奥斯陆中心的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颗汽车炸弹,
接着又前往附近的于特岛大肆开枪射击,
受害人大部分是挪威工党青年营的参与者。
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家庭对人的作用的细致描述,可见作者深厚的心理学基础,最起码精通依恋理论,对人生活的刻画简直可以做心理学案例。
从前就记得心理学家说过,那些搞恐怖袭击的人都是在生活中被忽视,得不到回响的人。
这个案犯从小也算是非常不幸。
母亲从小就受虐待,对自己的孩子也各种忽视虐待,孩子从来没得到真正的爱,也不知道怎么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妈妈太重要了,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社会的手啊。
罪犯从少年就开始追求权势,但作为一个能力一般,没有个人魅力的人处处碰壁,后来躲进游戏和妄想,把从小的不如意带来的愤恨转化成疯狂的政治主张,开始进行恐怖活动。
“人希望被爱,若没有,那么被崇拜,没有被崇拜,那么被畏惧,没有被畏惧,那么被仇恨和蔑视。人想给他人注入某种感情。灵魂害怕真空,不顾一切代价,它向往接触。”
—《格拉斯医生》
在富裕的国家,孩子健康成长也还是要靠父母、家庭。
正常人劳作是必须的,不汗流满面就能糊口的生活,让人陷入妄念,高福利给人不事劳作的机会,未必是好事。
这本书里中的另一个男孩西蒙,跟案犯是对比。
这个孩子从小家庭非常幸福美好,很支持孩子,家长就是成功人士,也懂如何支持孩子。孩子自己也深具魅力,前途一片光明。
案犯苦苦追求的成就这个孩子轻轻松松就得到了。
但是,这孩子在这场枪击案中被案犯杀死。
书中第三个年轻人是一个女孩子,原是难民,一家人历尽苦难来到挪威,努力融入新的国家,最后竟然死在子弹下。
明白作者取名叫“我们中的一个”是什么意思了。
社会分化,有人陷入深渊,别人也会被殃及。社会问题不努力解决,大家都会受害。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敲响。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