鍒樹簯娑?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当年我第一次打开《挪威的森林》,一下子就被它领入略带感伤的青春情韵之中。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我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看《挪威的森林》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正如渡边君翻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般,每次翻开都会给我带来心灵的休息和艺术的感染。
《挪威的森林》书名源自于披头士的同名歌曲,前不久我找来听了听,歌词很通俗,一次意犹未尽的邂逅:“我”偶遇一名女孩,到她家喝酒聊天到两点,女孩说明天得上班,她该睡了,“我”不上班,然后爬到浴室里睡着了,当“我”醒来后,只剩独自一人。“我”虽然被邀请去过她的内心房子走了一圈,但“我”看了一圈发现原来这里没有“我”的位置,“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成为爱过的人生命中的过客,这实在是让人无奈和感伤。这女孩真是颇像直子,这偶遇也颇有渡边君和直子的相遇故事。
村上春树的文学基调大都是孤独与无奈,但较之孤独与无奈本身,作者着重诉求的似乎更是对孤独与无奈的态度,《挪威的森林》这部书也不例外,孤独的渡边君、孤独的直子、孤独的木月......但人生的本质就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来相互理解。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不可能寻找真正的相互理解,宿命式的不可能使我们寻求理解的努力徒劳而费,所以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乱交朋友罢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最好的朋友就是我们自己。把玩孤独和无奈,也就成了一种自我认知,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书中这句话,将生与死重新定义了一遍,使读者对其有不同的感受。“死”与“自杀”作为故事的线索:以木月的自杀作为主线的开头,其中经历了绿子父亲的去世、初美自杀的叙述,在到最后直子的自杀,渡边身边的人都在慢慢的离开他,去往另一个世界,连渡边自己都怀疑“体内有个叫记忆安置所的昏暗场所,所有的宝贵记忆统统堆在那里,化为一滩烂泥”。但故事主线部分都是围绕着“直子自杀”展开的,对主人公渡边影响最大的也是直子,因为他深深地爱上了这样一个阴郁沉闷古怪的姑娘,而在这姑娘自杀死去后,还是不敢接受这个现实,没办法真正走出来,但直子在自杀前都不曾说过爱他,他对于直子的心意也心知肚明。直子的死并不是真正的死亡,木月的也不是,他们会在渡边心灵深处鲜活地存在,永远永远,永远是17岁的少年和21岁的少女。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讲述的大概是爱情的烦恼,青春的伤痛,也是一个人的成长。作品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言语,刻画了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越了一般的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渡边的成长离不开两个女人——直子和绿子,也就是陷入一个这样的三角恋才会让青春无故添加了些许伤痛,当然,获得了不少的慰藉。渡边是爱直子的也是爱绿子的,只是经过同直子睡过的事情之后,他明白即使在绿子万分伤感之时,和她做爱也不是安慰朋友的正确方式,他用这种方式试图拯救过直子,但内心却是无尽的自责与悔恨。直子的自卑阴郁与绿子的乐观开朗的确是个相反面,直子永远是渡边君心里的白月光,绿子则是那颗最显眼的朱砂痣,最终,白月光没有变成白米饭,朱砂痣也没有变成蚊子血,她们只是在渡边的青春里越走越远,却永远挥散不去,使他难以忘怀。
所谓成长,最终不过是学会如何内心谐和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答案是简单的,但是有很多人甚至把生命丢在了这道门槛上。没有人能够帮助一个人的成长,成长是各自的朝圣路,每个人有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挑战。成长是痛的,我们总是害怕丢失过去,丢失曾经把我们和世界隔开的躯壳,它曾保护过我们,但现在只有限制我们。拒绝成长的疼痛、拒绝丢掉旧壳的人,即使不是以死逃离世间,仍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心灵的不幸。直子失去了木月便不知如何生存,永泽紧抓着孤独而不惜令自己内心饥渴;与之相对,绿子结束了对做个小女孩的渴望,同时便放弃了对渡边耍赖任性的特权;渡边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接受绿子的感情,也终于因自己过去的冷漠和残酷感到了内疚与心痛。在精神的阶梯上,他们付出了代价并且迈过了这一级,他们也终将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王一博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级本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