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说丨挪威的森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1

日本电影《挪威的森林》改编自年出品的村上春树同名小说,村上春树亲自参与编剧。我看完结尾又回到开头,再看一次,为了搞明白为什么片名叫《挪威的森林》——这是女主直子最喜欢的音乐:她自杀前,另一个女人在病房为她演奏过。

影片主要反映大学生渡边与直子、绿子等人之间的情爱纠缠。渡边与木月和他的恋人直子都是好朋友。木月自杀后,渡边到东京上学,与木月的恋人直子邂逅。对木月的共同缅怀使二人越走越近,在直子二十岁生日那天,两人共度一宵相爱交欢。但他们心理上终究无法摆脱木月的影响,直子出现精神障碍到山间疗养院疗养,最后自杀。渡边陷入对直子的缠绵思念不能自拔,在另一个女性玲子的帮助下,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和另一个女人绿子相爱——以上就是电影大致内容。

2

电影的编导表达什么立意呢?青春期成长的孤独与彷徨,自我迷失的痛苦及其艰难的回归,或许是。

电影对人物命运的演绎有几个关键情节:

直子在20岁生日时说:“人就应该在18岁和19岁之间徘徊。18岁之后就是19岁,19岁结束后再回到18岁。人生会变得容易些”。说完痛哭流涕,然后和渡边交欢。后面的情节里直子说,她和木月没有做过爱,原因是俩人虽然深爱着却无法做爱(由此知道了木月为什么自杀);而生日那天,她本不爱渡边却渴望与之做爱——灵与肉之间关系的悖论就这样赤裸裸摆在了观众面前。后来渡边再次找到直子求欢时,直子生理上却再无法接纳与配合。她与渡边的交往与情欲,就是为了寻找木月的存在感,她在做爱后选择消失,因为她发现木月无可取代。而随着对木月的记忆消失殆尽,她在听病友玲子弹奏那首《挪威的森林》后说:“听到这首歌,感觉自己仿佛在密林里迷了路。只觉我孤单一人、又冷又暗……”。直子终于未能走出森林而堕入深渊。

渡边的另一位女友叫绿子。绿子的性格直爽纯粹,与直子截然不同。她在父亲去世后给渡边打"你会带我去看色情片吗?非常下流的那种",这样的宣泄方式很独特地彰显出绿子的个性。渡边开始频繁接触她以排遣对直子的思念。绿子请渡边来家里吃饭,两人吻在一起。然后,渡边的不告而别又让绿子离开了他。

直子自杀后,渡边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再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山间疗养院的老师兼监护员、一直陪伴着直子的玲子来了,她带着直子的信息找到渡边,和他共同料理直子的葬礼,她成了渡边的解药,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当她和渡边做完爱说:你让我找回了七年前的感觉。渡边也由此走出他的森林,找回了现实世界。送走玲子,渡边打响了绿子的电话……

爱与性,灵与肉,抑郁与明朗,绝望与希望,孤独与迷乱……一个男人和三个性格不同的女性关系纠缠在一起,故事在“爱情与死亡”的主题下表达的多元情绪,同样令人迷乱。迷乱中弥漫出人生的悲伤与无助,散发着凄而美的感染力。故事通过渡边回忆的第一人称讲述,更加令人唏嘘并引发不同层面的思考。

3

影片的摄影画面非常漂亮,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可谓如诗如画。

比如,直子生日和渡边交欢的那场激情戏,幽蓝的雨夜在镜头下缓缓展开,雨声和直子哭泣与呻吟交织成背景“音乐”,特定环境烘托出那种青涩和纯情,恰如其分又细腻入微。

渡边和直子在山中见面的背景,一次是疾风吹拂、左右摇动倒伏如浪的青草,另一次背景是波澜漩动的流水,均衬托出那种情欲的泛滥和情绪的波动。而那清翠无际起伏蔓延的草木和山色,令人感到无限生机,与男女主人公的境遇和心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影片的那段重头戏,直子在草原上向渡边吐露自己的心灵史,二人并肩漫步走向草原深处,五分多钟的戏只用一个镜头,在影像的特色追求方面,堪称经典。

还有白色调为主的冬日景色,白雪皑皑的峰峦大前景下,一对恋人拥吻在一起,宛若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令人拍案激赏。

不说那个凄美凌乱的故事,仅仅这些影像就让人迷恋不已。

有人说,不读同名小说,看不懂这个电影。我对此持不同看法。小说是电影的母本,但电影一经创作完成,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存在。不能把原著当做注释,不能期待观众通过读小说来看懂电影。电影《挪威的森林》在情节上跳跃性大了一些,加上有些戏的删节,确实给人带来迷乱的感觉,但也给观看和鉴赏留足了空间。如果你是“傻白甜”,不妨试试,看看这部电影是否对你带有挑战性。

任可

作者简介

资深媒体人,影视剧策划者,高级编辑。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屏幕后的思索》《守望与突围》《旅途苍茫》《在路上遇见你》《铁血丹心》《河北影视剧发展史》等。

任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js/22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