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8日52次上海-乌鲁木齐硬卧车票
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
儿时经常乘坐长途火车71次
(上海-重庆)
那时铁路运力紧张
远不如现在两地之间有多种选择
每天仅有的一趟长途车
总是一票难求
硬座已是如此,更别说卧铺了
记得那时候在上海买卧铺票
要去北京东路号的售票处
一早就要去排队拿号
拿到号才能在当天下午凭号购票
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顺利
也要至少跑两趟才能买到票
如果遇到春运、暑运旺季
连续几天买不到票的情况也很常见
北京东路售票处(图片来自网络)上海站市内售票处(短途方向)
(摘自日本美乃美出版社《中国铁道之旅》)
记得当时售票处有一块小黑板
上面写着当天发售车票的数量
清楚地记得71次每天发售15张卧铺
而同为西南方向的79次
(上海-昆明)
只有6张卧铺票发售
后来才知道
当年79次经由黔桂线运行
因为站线长度的限制
列车仅能编组14辆
所以自然一票难求
上海-昆明列车方向牌
上海站候车室
(摘自日本美乃美出版社《中国铁道之旅》)
买到卧铺票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上几遍
生怕丢了、错了
出发的时候行李多
可以坐ZX专线公交车去上海站
一般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到火车站
那种兴奋的心情至今仍然记得很清楚
上火车前都会准备一些泡面、熟食
每年暑假开始坐上火车前
还会去买一些当时算是很金贵的水果
荔枝
如同重要财产一般地带上火车
绿皮火车可以开窗
火车一开并不会很热
尤其是到了晚上还往往很凉
当时坐火车防盗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
卧铺车厢相对安全,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第二晚进入山区
列车员更是会在夜间运行前
将所有的车窗关闭以保安全
80年代初绿皮硬卧车内部
(摘自日本美乃美出版社《中国铁道之旅》)为了便于管理
卧铺车厢会在旅客上车后进行换票
将车票集中在列车员处保存
给旅客一个卧铺牌
下车前换回
最早的换票牌是金属的
后来逐渐换成了塑料牌
乘务员换票作业(摘自日本美乃美出版社《中国铁道之旅》)金属材质卧铺换票证火车头藏塑料材质卧铺换票证如今乘坐卧铺列车的条件好了许多不仅绝大多数是空调车而且旅行品质也高了许多和过去不能同日而语硬卧车也有了敞开式和半包式的区分敞开式硬卧空气流通性更好半包式硬卧私密性略佳避光、避噪声效果略胜一筹这些都是原来的绿皮硬卧车所无法比拟的软卧车也有普通软卧(四人包房)高级软卧(两人包房)一人软包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旅客的需求25G型敞开式空调硬卧车
三个石头-磊摄
25G型半包式空调硬卧车
三个石头-磊摄
25T型(BSP)空调软卧车
三个石头-磊摄
近些年来,高铁遍地开花
许多长途卧铺列车渐渐被取代
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昆明、重庆
高铁都可以实现一日到达
普速列车也不再仅有唯一一趟
正常情况下购买卧铺票都十分容易
甚至不少车的卧铺客流虚糜
不得不采取减少编组的措施
此外,卧铺动车组列车和
动力集中式动车组的开行
也让卧铺列车家族多了新的成员
只是,少了可以打开的车窗
少了可以迎面感受的风
少了各色熟食、慢慢晃悠的时间流淌
也许不少人还会怀念
昔日的长途卧铺火车旅行
往期精选
#追寻逝去的时光#
同日票证、照片系列
神奇的公铁、海铁、水铁联运
坐一次火车要买N张票
火车通向HK
见证铁路飞速发展的杭京特快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Acela:慢吞吞的高速列车攀枝花:见证成昆铁路的兴衰
滇越铁路:最后的客运时光
火车在天山峡谷穿行
#北极斯瓦尔巴系列#追寻北极追寻北极——没有光(1)上海-奥斯陆-朗伊尔城追寻北极——没有光(2)登船追寻北极——没有光(3)新奥尔松—马格达林峡湾追寻北极——没有光(4)布鲁斯角追寻北极——没有光(5)艾克里冰川-摩纳哥冰川追寻北极——没有光(6)北纬80度—北极熊—鸟崖追寻北极——没有光(7)弗里曼海峡—座头鲸追寻北极——没有光(8)布尔戈湾—雁港追寻北极——没有光(9)班色布—中部角追寻北极——没有光(10)完结篇如果喜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