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森的儿子尤约翰年回访安康追忆童年
夏明华牧师是第一个来到安康的挪威人,他于民国七年()在小北街租了院民房住下,在传福音的同时,也给教徒和民众治病。由于治愈者的宣传影响,对教徒免费,非教徒只收低廉的药物成本,使之求诊者日渐增多。
民国二十一年(),挪威福音信义会在西关石堤街重新修建了一座可容纳人之用的福音堂。同时,在右后方专门建造了教会学校。民国二十二年(),西关福音堂内开办信义小学,设复式班两班,免费入学,教授教友子弟80余人。按国民政府课程要求,教读中国教科书,初小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等十科和《圣经》。经费皆来自教会,从挪威劝募捐款。信义学校按西方要求,实行民主管理,专门成立了董事会,由牧师、长老、执事组成。学校对贫寒子弟,不收学费,免费供给书本、笔墨纸张。
民国二十九年()年9月3日(农历八月初二)。日本飞机36架狂轰滥炸安康老城和新城,造成民众死伤无数。在此期间,教会医疗机构尽其所有,对伤者进行了忘我地救助和积极地治疗。同年11月24日,挪威人在小北街正式开立了信义诊所,配备了专职的医生和护士,开始了正常的门疹。他们医术精湛,态度和蔼,待病人如同家人,因而很受患者的爱戴。民国三十五年()10月24日,挪威人将西关校场坝的一座桐油坊,连同12亩土地一并购买,医院。
民国三十六年(),挪威国派遣国外传道部主席卡尔·莫特森(CarlMortensen),来中国巡视、检查基督教宣教工作。路过美国时,莫先生购买了一台最新问世的、当时西方上流人士新宠的彩色电影摄像机和彩色胶片。莫先生夫妇一行,从美国到菲律宾,绕道台湾岛东,乘船抵青岛,南下上海,北上北京,然后途经西安、商洛来到安康。
他们夫妇俩,用手中的彩色摄像机,用仅有的一盘胶卷,拍摄下安康的民风、民俗、民情,最真实的纪录下安康年的社会现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年的安康”电影记录。而全片中展示最为充分的,就是陕南小城安康昔日的风土人情,足足有20分钟。据专家考证,这部摄于年的影片,是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记录片。
年莫先生去世,年95岁的莫夫人去世。由于时间的关系,他们拍摄的胶片大部分毁掉了,但有关安康的20分钟珍贵影像幸运的保留了下来。年他们的孙女儿将这些胶片送给尤约翰,尤约翰将它们重新拷贝制作送给中国。
本文作者汪金波、柳庆康,权属归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