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余人,5月2日余人,5月3日余人,创下日客流量的新高。
“五一”假期,探索“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打造“未来知名国际旅游村”的东钱湖镇城杨村,迎来了游客爆棚的热潮,3日当天,连邻近俞塘村的农家乐也全部爆满。
“小裤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入驻不到一年,城杨已成为影响力波及长三角一带的旅游“网红村”,慕名而来的省内外游客让这个原本静寂、经济基础不强的乡村越来越充满活力。
“五一假期前,我们把首批新打造的节点进行了一番精雕细琢,又在服务质量上进行了提升,并在志愿服务、停车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力求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好。”东钱湖镇党委副书记胡张法说。
走进城杨村,经过古雅的廊桥,在以“网红大草帽”为标志性的慈孝公园里,大人小孩会被那些色彩丰富的景观所吸引;
“舰艇”造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建在亭溪之上的灰白色浮桥,是刚建好的打卡点,人们在此休闲和观景,感受村庄的友好;
亭溪上漂流的三个竹筏,等待嬉水、拍照的人排起了长队;
来自本村或本镇的业余戏曲团队的人们在“天然大舞台”表演甬剧和越剧,给群众带来欢乐;
此外,开在溪边的亭溪醉酒吧已正式开张,每天人气满满,酒吧里的桌椅物件80%来自村民的作品,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设计师们为村民开设互动网课的成果;率先入驻城杨的年轻创业者的基地——“益马当鲜共享农场”里,坐满了吃烧烤及各类小吃的人们……
“奶奶家的私房菜”“舅舅家的竹筒饭”“爷爷家的宝贝”等亲情系列以及“杏缘坊”、“帽语馆”等景点式的家庭产业场馆,同样让游客们感受到“小而美”的亲切和温馨。
连日来接纳了大量的游客,对城杨村的接待能力是一次考验。胡张法告诉记者,对于假期游客爆棚,村里是有充分准备的,此前已对相关的服务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安排了停车点与接驳车,还因此带动了与城杨毗邻的俞塘村的人气和消费。
“城杨还真不错!”“城杨的变化真大啊!”游客们留下很多赞叹。有的村民带着自家的麻糍、饰物等食品和手工艺品,在人多的区域设摊,有的村民索性在自家门口撑起大遮阳伞,摆出了桌椅,让游客休息,饮食。
短短几天,据不完全统计,村里的各类餐饮、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营业额已达20余万元,“竹筒饭”原本以为备足了五天的量,没想到第三天差不多已告罄。面对这红红火火的一切,虽然人不在城杨,却能报出连日来相关数据的丛志强如此点评:“客流量这么大,却不混乱,可见应急预案做的非常好,而且城杨有很多公共空间和景观,体现了友好和特色,是能够增加回头客,形成口碑的。”
丛志强认为,下一步,城杨要继续做好家庭空间的转化,同时打造更多的具有聚集效应的区域,比如古道的部分,比如从村口到银杏树的路段等,此外,这种对游客的友好以及服务质量还要继续提升,要多给游客以家人的感觉。他相信未来的城杨,接纳能力会更强,对游客来说会更有魅力。
来源:鄞响客户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