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极地科考站:共和国的象征
孔晓宁
设在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的“黄河站”外观
今年8月26日下午3时许(当地时间),我乘坐的挪威极地邮轮“北极星”号,从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出发,经过三四天航行,终于停靠在群岛北部的新奥尔松码头。“那就是黄河站。”随着中文导游李博的手指望去,面前这座科学城的最西头,耸立着一座褐红色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与雪山海湾之间,显得格外耀眼,很容易与周边建筑区别开来。此前,我已先后到访过中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加上这次即将抵达的黄河站,已把迄今足力可及的中国极地科考站跑了个遍,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因此,我的心情格外激奋,船缆一系好,便急忙冲下船,登岸进城,朝着既定的目标快步奔去。
23年前乘坐雪龙船首遇海上冰山
抵达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
回想23年前,我以中国第1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及随队记者的身份,前往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我们乘坐的“雪龙”船,是几年前从乌克兰进口的,具有一定的抗冰能力。经过一个多月航行、跨越近个纬度之后,进入中山站外的普里兹湾。时值南极夏至,海湾仍然雪锁冰封。大船开足马力,冲向积冰,每次却只能拱进五六十米。经过一夜奋进,仍然不见中山站的踪影,船长不得已下令停机待援。半夜起风,先前远远的一座冰山,忽然压向大船!船长急命后退避险。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先期随澳大利亚船只抵达中山站的机械师王新民,驾驶雪地摩托疾驰而来,说在中山站度过一年多时光的越冬队员正在码头望眼欲穿!站上物资匮乏也急待补充!
雪龙船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却一时无力配搭飞机。科考队当即决定,紧急向已在附近的澳大利亚考察船求援。澳大利亚飞行员很快驾机前来,把站上急需的物资吊装上岸,又把部分队员送了上去。我有幸作为第一批上岸者,早一步从空中看到了中山站的容貌。
中山站一瞥
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国力还较薄弱的时候,就用现有设施简陋的船只,首先运送物资在南极半岛建起了长城站。又用进口的抗冰船,前往南极洲另一头建起了中山站。考察站早期设施条件有限,年底至年初,我在中山站的日子里,亲身体验了输油运物时,靠组成人龙,在好几公里的海冰上,接通中山站至雪龙船之间的输油管道。靠肩扛手提,甚至几天几夜顾不上吃饭睡觉,抢着好天气把船上物资搬运入库。那次搬接油管,所有队员都参加了,没过几天,我们坐在餐厅吃饭,眼见着在曾经铺设输油管的海上冰道,那座大冰山瞬间翻滚崩塌。此时人在冰上,后果不堪设想!20多年后,当年的“极友”建起朋友圈谈起往事,我忍不住发出感慨道:“当年在考察站,强烈感觉那儿真的是可以累死人的”。“现在不会了,雪龙船早就自带飞机,站上的机械也备齐了。你要是现在去,只用写稿,不用干体力活啦。”王新民接过我的话头开玩笑似地说。
年大年初二,作者(右二)与陈波(左一)等科考队员在斯托尼斯半岛考察
作者与时任长城站站长陈波欣喜重逢
有过极地考察经历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极地情节。多年来,我对于极地考察及各个考察站的事情,一直十分 年11月底,我有幸乘坐邮轮,抵达南极半岛,又与中国南极长城站结缘。十分巧合的是,时任长城站站长,正是当年在中山站同睡帐篷同闯冰雪的陈波。坐上邮轮后,我一直用 这一次,我的一个深刻感触,就是极地通讯条件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忆当年,雪龙船与国内联系,有海事卫星可用,可资费贵得吓人,个人不敢问津。常用的是微波电话,但常常声音模糊不清。更要命的,去报房打微波电话时,雪龙船、中山站、长城站及国家海洋局的相关人员同时可以听到。年初一清早,站里允许每个队员给家里通几句话。一人打电话时,由国家海洋局话务员按照预约转接到各家,大家都在旁听,以致于最后人人说的内容高度重复:“你好吗?“”家里都好吗?“”问全家好!”那一回,我的夫人春节期间一直守在电话机旁,但也只是等来了这几句话。
如今,长城站由中国联通专门建了基站,通了 我更感慨于长城站的硬件设施。生活栋美观舒适,科研栋高大气派,我们进入的厅室,尤如高档宾馆。到访长城的日子,雪龙船正在距此不太远的罗斯海恩科斯堡,建设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我相信,这个站的质量与装备,又会上个档次。记得上次在中山站期间,顺访附近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对那儿现代气派的建筑很是羡慕。现在眼前的长城站,已经具备了能与戴维斯站媲美的条件。人们常说,一个国家的极地科考站,就是这个国家国力的象征。中国极地考察站的完善与新站的相继建立,正是中国不断强大的重要标志。
与黄河站现任站长何昉合影
走过南极长城站之后,我又有幸掉头北上,来到了黄河站。我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从“长江”到“黄河”,似乎命中早已注定。没料到,黄河站站长何昉,与我同为武汉人,而且还是武汉大学的校友!北极遇乡音,让人喜出望外。是国富民强,使得我们能够同赴地球北端;是大国担当,激励我们投入到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参与治理北极的大业。临别之际,他赠我珍贵礼物:一件雪龙二号模型。我知道,这艘极地考察船,完全由国内设计制造。从它的构造与部件,我能感受得到它比过去雪龙船行进更安全、功能更强大。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由此一定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
孔晓宁,年7月出生,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遂先后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毕业。年进人民日报社,从事采编工作,年被评为高级记者、高级编辑。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主任。年7月退休。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0余年期间,做过10年夜班编辑,从事过政治、经济、科技、环保、旅游等领域的采访报道,足迹遍及包括北极点、南极大陆、青藏高原在内的世界五大洲、七大洋,是国内最早全面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20余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著有《横穿南极大陆的第一个中国人》、《走进北极》、《寰球履迹》、《走进名人世界》等十余部文学作品及新闻文集。所撰长篇报告文学《南极漠野探秘》,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系列阅读:在国外看升起五星红旗(1)
镇西堡村的孩子(2)
心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3)
迎国庆,七旬老人的巨幅剪纸(4)
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5)
满江红·丹霞稠——喜迎国庆70周年华诞(6)
鲜血染红的故乡记忆(7)
农村医疗:满意中还有期盼(8)
一个老记者眼中的中国幸福(9)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