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便宜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提到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寒冬时节长这两组标签首先会印入人们的脑海中。
监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不过即便条件再艰苦,犯人的吃住总能得到保障。而前苏联对待很多犯人的方式比较特别,那就是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偏远地区。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马加丹州就是这么一块地方。“尸骨之路”西起位于勒拿河中游的雅库茨克,东抵位于鄂霍茨克海沿岸的马加丹市,是由80多年前被前苏联政府流放的犯人所修建的一条长达近km、可供普通汽车间歇性通行的道路。该路段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内探险自驾爱好者的重要目的地。
上图红色路段为“尸骨之路”
解释两点:第一,“尸骨之路”的本名叫科雷马公路,因严寒气候等艰苦条件所致,传言在平均每一米公路的修建过程中便会死亡一名犯人,得名“尸骨之路”。由此可见西伯利亚的偏远地区是一片天然开放的监狱,人在没有交通工具和住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在那儿活过冬天的。第二是间歇性通行,由于纬度高、气候严寒,因此路段底土都是冻土,一到夏天当冻土融化就会让路面泥泞不堪,遇到雨季更是会变成类似沼泽一样的泥坑。直到近些年由于马加丹港货运量的增加,“尸骨之路”承担起了大量的货车通行功能,政府才陆续开始为“尸骨之路”铺上沥青。
鄂霍茨克海被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北海道岛、库页岛和亚欧大陆包夹,面积约为一个蒙古国大小。在教授六年级一堂关于海洋的地理课的过程中,某位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坐在前排的男同学在我说鄂霍茨克海的时候冒出来一句“饿货(同鄂霍茨克海的前两个字),来条士力架吧”,在使我不禁感慨00后捕捉高光字词能力强劲的同时,也让我对这片大海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这片纬度高、航运线路少的海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标准的知乎式提问标题)
问题是,在马加丹州这片旅游荒地,你用什么去探寻鄂霍茨克海?打开飞猪、马蜂窝及其他国内旅游产品网站,输入马加丹、鄂霍茨克海等关键词显示不了任何商品。等到了马加丹当地找旅行社?想想语言沟通所耗费的精力成本就够呛。在旅游类书籍《LonelyPlanet俄罗斯篇》中,就提供了马加丹州当地的一家旅行社KayurTravel的电话和网站,这是我在出行前两周去书城所发现的一条重要线索。按图索骥,我首先登录网站,找到了这家旅游公司的邮箱,并用英语发送邮件。一觉醒来的功夫,对方也用英语发邮件过来。我们就这样在之后的一周时间中你来我往,我陆续给出了进出马加丹的时间等计划安排,对方也陆续给出了各种行程方案和报价。入境俄罗斯后,将事先买好的俄罗斯sim卡插入手机,获取号码后第一时间通过邮件发给对方号码,并注册了whatsapp,旅行社负责人不久就来添加,一切进度就像安排好了的一样有条不紊地开展。终于,在结束了一周的“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行程后,我乘坐去年底S7航空公司刚开通的“伊尔库茨克-马加丹”直飞航班,来到了位于东十一区的马加丹。
翻译Natasha(左)司机兼bossVictoria(右)
对方按照约定准时地出现在了入住旅馆门口,配置略显奢华,我一人配了司机(VictoriaBelger,兼KayurTravel老板)和英语导游(NatashaVaneeva)两位女士。
马加丹人口近10万,这个和我国任意一个小县城人口规模差不多的地方,已经是俄罗斯东北部地区及鄂霍茨克海沿岸最大的城市。市内公共交通极不方便,谷歌地图是无法查阅到马加丹市内点对点的公交线路。城市规模虽然很小,但整体位于山地到沿海平地的过渡地带,主要道路坡度较大,因此市内徒步相当耗费体力。
当地最著名的景点MaskofSorrow(悲伤的面具)就位于市内相对制高点,两位女士开车先带我去了那里。MaskofSorrow的建成简单来说是为了纪念那些修建“尸骨之路”的犯人。雕像以人面哭泣为主体,被位于鼻梁上端更靠近右眼为中心的十字架切割为四块,其中左眼下方的眼泪由若干个小人面构成;雕像反面是一名被斩首并绑在十字架上的男子,以及底下的一名哭泣的妇女,这些都诉说着雕像背后无数因修路惨死的犯人们的悲惨历史。导游Natasha全程都在努力地用流利的英语向我介绍着路途中的一切,尤其是这座拥有悲惨历史背景的雕像。参观过程中恰逢一群约40人规模群体的当地小学生在前后两名老师的讲解带领下了解这块雕像。我在想马加丹这座城市就这么点人口,这么点地方,一座城市开车花一天时间就能逛完,之后的研学活动真不知道这些小朋友可以去哪些地方。不禁内心开始感慨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超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数不胜数的研学基地。也难怪马加丹市的人口在10万这个数字上停留了已有五年,偏远位置带来的资源缺乏每年带走了这座城市许多青壮年劳动人口,有的去了南面的海参崴、伯力,更有野心的去了六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也难怪,城市周边山区的许多矿井因为劳动力的不足荒废,使得这座本就偏僻的远东城市更显萧条、老气纵横。这样的城市,人口迟早外迁;这样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抛弃。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与时俱进的心,去尝试、了解一些自己不曾接触过的新鲜事物。
马加丹景点之一哭泣的面具
马加丹景点之二驯鹿铜像
马加丹景点之三猛犸象铜像
马加丹景点之四虎鲸碎石像
鄂霍茨克海没我想象的美,海水呈泥浆色。沙滩黄里透黑,感觉像被污染过,但实际上这只是当地沙子本身的颜色。鄂霍茨克海到底有没有饿货?当然有,答案是海豹。由于沿岸渔业发展缓慢,许多渔民至今依旧乘木质小船在近海徒手撒网捕鱼。机灵的海豹便出没在渔船周围,对他们来说,沙丁鱼就是士力架。
上图红圈内的小黑点就是准备偷吃的海豹
途中遇到马加丹当地的游牧居民
在马加丹州二日游的第二天,行程从沿海路线转变为内陆探寻。夏季的升温让周边山顶的冰雪融化,汇聚成了一条条湍流。一行三人的内陆探寻就是沿着尸骨之路,一路向北,直至距离海岸线km的卡拉姆肯。在头30km,也就是“尸骨之路”最东段,随处可见挖掘机、土方车和穿着橙色安全马甲的施工人员。因为年际温差大的缘故,原先路段铺设的沥青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开裂和凹陷。原本双向四车道的公路因为重修被分为一半施工一半通行。汽车的限速通过不仅让我把空气中弥散的沥青味闻得更加透彻,那些施工人员无意间抬起的面孔所散发出的微妙情绪也能让人洞察一二。和上海铺设马路的沥青相比,马加丹的沥青夹杂着周边森林的原木气息,闻起来、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刚出土的黝黑矿产,更为原始。施工人员多为三四十岁的壮年男子,只是年纪是壮年,身材并不壮,个个看着跟小老头似的,两手搭在与地面垂直的铲子上,用怀疑是前来打扰他们施工进度的眼神打量着从一旁驶过的一辆辆车。
当天的午餐是在距离马加丹市30km处的索科尔机场吃的,索科尔机场也是马加丹最大的纪念品集散地,因为机场是那边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地点。马加丹州遍布着金矿和采石场,所以这儿的纪念品基本离不开黄金和石料这两种材质。
索科尔机场及候机厅
机场里的石料纪念品和黄金首饰,其中因为花了不少钱买了一对看起来像赝品的首饰回去之后被一顿臭骂...
机场工作人员大多生活在机场附近2km范围内建造的住宅楼社区。据Natasha介绍,远东地区有很多类似的社区,专用的英语词汇是settlement。这些settlement主要由住宅楼、小型医疗诊所、小卖部、通讯商店和银行组成。社区人口一般不会超过人,因为交通不便、娱乐场所几乎不存在,因此这些社区的老龄化程度极高,少数青壮年会成为这些社区内服务机构的主要劳动力。位于马加丹市东部的小镇奥拉、索科尔机场北部小镇帕拉特卡都是典型的settlement。因为萧条的环境和极低的出生率,这些settlement预计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死城。内陆探寻的终点卡拉姆肯就是这样一座死城,四五层楼的老式建筑里堆满了破碎的瓦砾和玻璃,以及遗弃多年的家具、毛绒玩具、床单和一些家用电器。走在这些空楼里仿佛就像进入了切尔诺贝利。
被彩色油漆渲染的奥拉镇居民楼
由于幅员辽阔,俄罗斯政府将一些极为偏僻的城市列为军事管制区,譬如北极圈附近的阿纳德尔、诺里尔斯克、季克西……普通游客如果光凭护照和签证是无法前往这些荒地的。因为对偏远地区的兴趣让我在行程尾声向Natasha说起了这些。据悉,马加丹在二十年前也还是军事管制区,直到进入21世纪才对外开放。想要前往这些地区,必须要出示相关介绍信,KayurTravel恰好可以办理这方面的业务。借着这样的由头,我结束了两天的马加丹野外行程。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是这些荒地何去何从的将来:纬度位置所带来的气候劣势该如何挽回?我好像想得有点多,因为这是普京应该考虑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