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阅读,一年读40-50本经典好书
坐在秋风送爽、修竹簇拥的庭院里,以书会友,真是一件惬意的事儿。在与大家的交流和碰撞中,结合自己平时的读书经历,启发、催生了我的一些读书心得,在此重新整理一番,希望能和喜欢读书的你共享、共勉。
一、读“纸”书
读书,一定要读纸质的书。从表面上看,唯有纸质的书,才有质感,可抚;才有书香,可闻;才有分量,可掂;亦可圈可点,可携可藏,可拥可赠……从内涵上看,唯有纸质的书,才真正承载着几千年笔墨文化所特有的美学细节,可以让读书的人安静、从容,有安全感。在当下这个信息载体日益多元的时代,放眼望去,更多的人喜欢把业余闲暇或边角料的时间花在手机上、电脑上。放眼周遭,人们都在电话上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而这种“满足的安宁”只能来自于纸质阅读。我去过上海外文书店,发现很多外文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体积特别小,质量特别轻,十分便于携带,我想这肯定与外国人的阅读习惯有关。王开岭说: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现在,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鉴一幅画、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织一条围巾,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我们不妨从回归纸质阅读开始,让自己仓促的情绪缓慢下来,让自己浮躁的心境沉淀下来……
二、读“难”书
有人把读书当成一种消遣,有人把读书当成一种学习,有人则把读书当成一种挑战。对阅读者来说,读浅显的书,如履平地,读艰深的书,则如登高山,而这两条阅读路径其沿途的景致和最终的收获肯定是大不相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提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在我近几年读过的书中,像《挪威的森林》《麦田的守望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以及《百年孤独》等书都比较难啃,这样的书仅靠兴趣是读不下去的,有的书开头读了好多遍还是毫无进展,也有读到一半想要放弃的念头,于是我采用写小标题、做批注、学习书评、放慢进度、拉长周期等方法坚持推进。
尤其当我读到马未都先生的这段话,我更有理由坚持了,他说:我认为我一生中读的最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最有意思的书,对我的影响是适度的。因为有意思的书,你可能很少去想,越枯燥的书你就想得越多。所以说,我们应当定期“逼迫”自己读一些需要仰视的、枯燥的书。当你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无形中你的深度被拓展了,你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斗争,仿佛完成了一次马拉松长跑,你的身体内部一定会有新的能量积蓄下来。
三、读“苦”书
那年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我交替看着两本书,一本是《陆犯焉识》,另一本是《灿烂千阳》。许是巧合,两本书都是讲述苦难的,《陆》讲男人的苦,《灿》讲女人的苦,这是当下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这是分分钟都可以让人一死百了的苦难,肉体的苦痛、精神的折磨、尊严的丧失、希望的渺茫以及对所爱之人的无能为力,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比余华的《活着》还要苦,更别说那些都市文学里的小忧伤、小哀怨、小离愁了,直接忽略不计。
这是一场艰涩的阅读,我不得不常常停下来,从他们的故事中仓皇出逃,到宁静平和的现实世界里置换空间、寻求慰藉。作为一名女性读者,在掩卷之后,经常回味的,或者说挥之不去更准确吧,是《灿烂千阳》这本书。为了抒发和排解,懒得动笔的我居然还写了一篇读后感,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感谢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它的畅销使得生活在平静富足生活中还不知感恩的我们开始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