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620/4409824.html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自控#
彭萦:
朋友讲,一个她特别不喜欢的男人追她,说了一句我觉得我们很配。然后她就超生气。我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啊,你应该觉得那很可笑,然后置之不理,不是么?如果别人一句话就能激怒你,那么他说的一定是对的。
记得电影里那些激怒别人的经典桥段么?总是有一个人说,呵,你爸是酒鬼是不是,在你还小的时候总打你和你妈吧?紧接着镜头里一个拳头就挥过去了。其实那都是在生自己的气。
每次我生完气都会认真反思我生气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最近这些年极少生气,一年一两次吧。为任何陌生人生气都是不值得的。讨厌你的人,纵然你百般辩解他也还是讨厌你。而爱你的人会更爱你。
真的。只有两种情景下,该生气时必须生气。
一种是,特别亲近的人做错了事。这时候,生气是一个反馈,和对方做了你喜欢的事你就一定要给个正反馈一样。任何想法都直接表达,这样你们都会越来越好。当然,我觉得生活中任何鸡毛蒜皮的事都没什么好生气的。大道理也没什么好生气的,赢得了辩论,却输掉了感情,会后悔的。
另一种是,工作中。这时候,生气是一个信息。创业很多时候是wartime,有时真来不及心平气和地讲为什么。强烈的情绪是为了能把信息迅速传递过去,强调重要性,表达坚定态度。但不要用任何侮辱性词语。生气永远都应该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
生气永远应该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
by贝加
在突破内向的分享课上,我陪学员们一起探索情绪问题。其中一位学员讲了他坐出租车的经历,那天他乘出租车,走了一段之后司机突然没好气地说:「我刚忘打表了,一会儿你得多给我20元。」虽然根据实际路程他要的价钱倒也合理,但他说话的语气让这位学员立刻就有了愤怒的情绪,学员想知道这种情绪是从何而来的。
一、情绪的根源是什么
多数人都知道「有其果必有其因」。确实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情与情绪之间似乎都是「事出有因,情非得已」。
比如,一个人对A说了脏话,导致A的愤怒情绪,甚至愤怒的情绪进一步促使A动手打了他。因为他说脏话所以我打了他,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似乎也顺理成章。再比如,孩子成绩好就会让父母欢喜,成绩差会被父母恼怒。对啊,因为孩子的行为导致了父母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逻辑。
但是,同样的情形,一个人对B说了脏话,B却很平静,甚至还能和对方沟通,结果和好如初了。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孩子C考了69分,父母也欢喜;孩子D考了80分,父母还哀叹。
同样的事却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不同的行为结果。为什么同样是脏话却导致A和B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呢?D比C有更好的分数,而D父母的情绪却比C父母的情绪糟糕呢?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表面上是因为「脏话」导致了A的情绪行为。然而,很明显,脏话却没有导致B的愤怒情绪和暴力行为。这个时候你能把「脏话」作为「负面情绪」和后续「暴力行为」的直接原因吗?打个比方,脏话是火苗,爆发的情绪是引爆的炸药包,从火苗到炸药包爆炸的路上,还有很长的引线,而炸药包最终是否爆炸,取决于我们是否用点燃了引线。如果炸药包爆炸,必然有火源,但是有火源,不一定引起爆炸。
可见,虽然有果必有因,但是有因不一定有果!
而这个最终的结果,更多的不是因为脏话引起的,而是点燃了引线即「自己对脏话的认知解读」。这么说起来,真正引发情绪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自己原有的认知。
即,我们的认知模式(习惯、判断、评价)是「因」,而情绪反应是「果」。而「事件」只是激发这一因果反应模式的「外源刺激」而已。
比如,吃猪肉,对于多数人是一件欢乐事,可是如果你的家中有回民,结果就不一样了。原因不是吃猪肉的行为本身,而是回民对猪肉的解读和认知及其信仰的意义。
但是,我们常常看不见隐藏在情绪背后的这个真正的「模式」,却误以为是「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情绪。即认为「事件是因,情绪是果」。显然,这是一个「假因果」。但大多数人却陷在这样一个「假因果」的逻辑链条中不可自拔!以致于遇到事情从不思考自己,总觉得是他人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愤怒、失望。
然而,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源于自己。事件只是燎原上的火苗,只有自己才能点燃自己情绪的引线。
如果你接受这个,那么我们一起回到出租车案例,继续分析。
基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情绪理论,引导学员思考「什么样的认知或者想法导致了自己的愤怒」。学员沉思以后认为,自己之所以愤怒是因为自己不允许别人对自己不礼貌(规则),然后再深入挖掘之后,学员进一步发现之所以不允许,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有一个深层的期待,即「人都应该是友善的,礼貌的」。因为他人对我的礼貌代表着「我自己是被尊重的」(内心深处的渴望)。
学员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的深层渴望和内心期待没有得到验证和满足。也就是说,学员希望自己被尊重,而他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礼貌可以体现「尊重」,被尊重的渴望被具体化为:友善而礼貌,所以学员认为「人应该是礼貌的」。而这位司机表现出不友善不礼貌(即不合符学员期待)的时候,学员的这种期待在司机这里没有得到验证和满足。这种思维下,就容易激发深层渴望的不满足: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那么就更容易对司机有敌意,愤怒,甚至攻击。
这样的想法会导致当事人陷入这样的心理困境:认为司机「该为之而不为」的时候,当事人就会无法抑制自己对他的不满。即:认为司机应该礼貌却不礼貌的时候,学员就会无可抑制地产生愤怒。
所以,愤怒的产生是因为自己,自己完全可以分析清楚原因之后做出调整。我们该如何调整,避免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二、如何避免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1既然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自己的认知,那么调整认知模式是最简单的策略
按照司机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认知模式换成:
如果接纳这种认知模式,学员对司机的想法可能就变为「他就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他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并不奇特的存在,很正常。当我们接纳他本来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时候要么我们会接纳他的不礼貌,要么最多也就是不喜欢这个司机,不和他多说话,而不是愤怒。
这时候,上述的「该为之而不为」,就变成了「不做即不会做」。
试想,司机忽然发现自己忘记打表,面临失去20元路费的时候,司机的本能反应就是赶快要回20元路费,他的应急能力不好,面对突发状况,他的情绪、自控力、语言表达能力均受限,表现的让人很不舒服。这是司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素养,与学员无关。
当我们不去期待一个出租车司机完美应急甚至礼貌、完美地向他人表达请求,我们也就更容易接受他语言上的不礼貌。学会接纳司机并非「无所不能」,他也会「臣妾做不到」。
2期待是情绪的深层原因,那么,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可以让我们更懂得对他人宽容
比如,一个婴孩拿起一个杯子,不小心又掉在了地上,我们不会非常生气。因为我们接受「孩子无能为力,他确实做不了这个事情」。但是,当一个成人拿起杯子不小心摔了,我们就会非常生气,事情没有变,唯一的变化是「我们认为成人可以做的更好,拿得更稳」,也就是说,情绪的变化,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他人能力的期待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接受「成人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或者成人也有出错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平静许多。
放下期待有几种方式:
1)接受他人无能为力,接纳对方的局限性。只有接受他人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才真正能够无所不能。
肯定有人会说,他不是无能为力,他是没有尽力。然而,不能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无能为力。
就如同学习,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生学得差。甚至有些孩子非常聪明,学习依然不好。这时候我们惯常说一句话「你是没有尽力,尽力的话你一定可以学习好」,然而,我们却不曾想过一个问题:不能尽力也是一种无能为力,因为能够拥有自制力去付出努力,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即便是假定这个司机尽力克制自己的话,也可以做到友善礼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面临可能失去金钱的时候,他就是做不到礼貌和友善,这也是他的「无能为力」。
你会强求一个无能为力的人去满足你的需要吗?
2)理解对方内心的需要
我也给学员讲了我遇到过的一件事:某天,我开车进停车场,就在拐弯的地方,不小心压着一个东西。后来才发现是一个下水道工人放在地上的铁锹和塑料壶,但是在这些东西旁边,他没有放置任何的警示牌。所以,我恰好压坏了他的塑料壶。论理,他也有错,错在在马路上放置了障碍物却不提示,我也有错,我没有及时发现障碍物。
当时,那个工人非常愤怒,即便是我非常平静地告诉他「对不起,等我把车停靠在路边,我给你赔偿」的时候,他都等不得一分钟,拿着塑料壶就砸在了我的车窗上。
我一点都不生气,当时我真的不生气。后来分析我的情绪,是因为我接受「每个人情绪控制力不同」的事实。他的情绪是他自己遇到塑料壶被压坏这样一件烦心事的时候的本能表现。
我理解他的烦心,因为他需要工作不被打搅,需要自己的东西完好无缺,那么所有未能满足需要的事,比如压坏他的塑料壶,就会引起他的情绪。
在整个事件中,按照第1条方法,首先,我接纳「一个普通工人可能不懂规矩不懂得放置警示」,其次接纳「一个工人对应急事件没有情绪把控力」,这些都是他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的「无能为力」和局限性,我接受他「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就不会期待他表现得理智、得体、绅士,所以也不会抱怨他。其次,我理解他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愤怒,他的愤怒的表达方式尽管不合适,但是这就是他所能做的。
3情绪最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内心最根本的渴望,比如被尊重,被接纳,被爱。在面对他人不当情绪的时候,很多人容易产生不被尊重,不被接纳的感觉,进而引发不良情绪。所以,我们要清楚,他人的举动是针对事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与「我」无关,只与「事」有关
很多人之所以面对他人的不良情绪会产生自己的不良情绪,恰恰是因为大家很容易把对方的情绪当做针对自己的攻击。比如,你搭讪一个女孩,那女孩头也不抬地说「走开走开」。很多男人会很愤怒,觉得自己被羞辱。其实,那女孩也许只是自己心烦,她针对的是「打搅了自己的人」,而不是针对你这个人,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更没有必要针对你。
同样,下水道工人如此生气,他针对的是「压坏他的塑料壶的人」,而不是「贝加」此人,即便压坏他的塑料壶的人是张三,李四,王麻子,他都会生气、愤怒。我不会觉得他的愤怒是因为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与我自己是否被接纳被爱没有关系。
出租车师傅的礼貌与否也与「是否尊重学员这个人」没有关系。
我们的一个学员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辆警车从他的车边呼啸而过,吓得他差点紧急打方向。他很愤怒,愤怒的原因是他认为警察作为人民公仆行为却如此嚣张(定义了人民公仆的规则,定义了「嚣张」),之后他马上觉得难过,因为他觉得警察之所以敢如此对自己是因为自己很弱小,易欺负(分不清楚他人的行为与「我」的关系,觉得警察的行为是针对自己的,所以当事人会为自己的弱小失败而难过)。
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因为他人的不当行为或情绪导致对自己过低评价。
其实,我只想说,这一切只是说明那个开警车的人,或者有急事,或者注意力不够,或者不够照顾他人。与我们无关。
为什么要分清楚「我」和「事」呢?这也是心理学回答的三个最基本问题之一「我是谁」。如果没有自我,分不清楚「我是谁」的人,很容易把所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都与「我」建立相关关系。因为我弱小,因为我没钱,因为我失败,因为我丑,所以我不被尊重,不被爱,不被接纳。即便是别人随意的一个举动,都会觉得与自己有关。别人微笑一下,会觉得自己招人喜欢,别人皱眉,就会觉得自己惹人厌……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与他人发生的冲突,多数都是「与事有关,与我无关」。他人的很多情绪也是与他们自身的认知、局限性以及自身需要有关。让「我」从事件中剥离出来,不仅仅是阻断负面情绪的根源,也是自信心的来源之一。
本文授权转载自魔鬼搭讪约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