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澜·卢笔下的多普勒厌倦了日常生活,逃进森林。然而,森林并非乌托邦,他以为可以一个人独享的森林最终人满为患,他只能再次上路。
多普勒厌倦了日常生活,疲惫于竞争、不停追求聪明能力、为更大房屋及更好工作肝脑涂地的社会状态,于是决定离开人类社会,逃进森林。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是挪威作家阿澜·卢的作品《我不喜欢人类,我想住进森林》讲述的故事。过去15年间,40余个国家的读者曾为之动容。每个看完这个故事的人,或许心头都会因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涌上一丝惭愧和酸涩。这是一则寓言,却又如此真切。
“他就住在城外,在那里观察着人类社会所有事物的内核。”阿澜·卢如此评价自己笔下的多普勒。他说,人们不可能模仿多普勒的选择和生活,但他想借“多普勒的经历”分享几件事:“逃避不可耻,还非常有用。”“我宁愿在农村孤独,也不愿在城市孤独。”“我们已经习惯了所谓舒适的城市生活,但偶尔也需要去体验一下自然的浩瀚,感知我们到底来自何方。”
阿澜·卢的作品《我不喜欢人类,我想住进森林》
四川文艺出版社
呼吸着聪明,却渐渐消磨了生命
多普勒是个自行车手,是丈夫、父亲、儿子和员工,还是房产所有者,拥有多重身份。
“人总是那么复杂。”阿澜·卢说,在多普勒居住的地方,为了锻炼身体、减轻压力,中产阶级男人骑着昂贵的山地自行车在森林里转悠是常事。
父亲去世后的一天,多普勒在森林中骑车,脑袋里涨满了儿子所看的儿童节目的主题曲,“吧啊,吧啊,吧吧吧……吧啊啊啊啊啊!”,突然,自行车前轮卡在两块石头间,将他从车上摔下。
多普勒浑身疼得动弹不得,他静静地躺着,抬头望着几根树枝在微风中缓缓移动。待疼痛稍稍缓解,他心里却突然出现了一阵由衷的平和。
“只有森林,往常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复杂的感受、想法、责任和计划都烟消云散了。突然之间,只剩下森林。”这么多年来,多普勒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歌声安静了下来。他也停止考虑浴室里要用意大利瓷砖还是西班牙瓷砖,如何从种款式里选出适合的混合水龙头,应该对伊拉克战争持什么立场……阿澜·卢称,此刻的多普勒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世界上发生的许多需要他过多用脑容量思考的事。“好多事他突然之间就不想了。”
多普勒的思绪变为“我的父亲不在了,永远地离开了,而我从没能真正了解他……人秉持并拥有的一切,一瞬间灰飞烟灭,只因这是存在和占有的最后一刻”。
他还想起几天前与16岁的女儿看完《指环王:双塔奇兵》后的一场对话。电影中白衣术士萨鲁曼长期培育半兽人,并指派它们残杀善良的生灵,他的矿坑和城堡最终被摧毁。他对女儿说:“萨鲁曼想在那大坝脚下再造一座城堡一定得花不少时间。”女儿对这话面露怒色:“你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吗?爸爸,你不喜欢人类,所以我也不喜欢你。”
此刻躺在草地上的多普勒突然意识到:“我的女儿是对的。最近几年我渐渐地和身边的人拉开了距离。工作使不上劲,在家基本也是……我几乎一直处于这样一种境况,明明知道世界上发生着许多事,却完全不去考虑它们跟我有任何关系。而我的女儿,身穿精灵服,一针见血。”
事实上,他是聪明的,甚至从小学聪明至今。聪明地学习、工作、结婚、育子,并且聪明地搞到了房子并将它装修一新。多普勒想:“我在这一切聪明之中游荡多年。我在其中醒来,在其中睡去,我呼吸着聪明,渐渐消磨了生命。”
他开始害怕,这样的“聪明”也会逐渐在女儿身上扎根并充满她的全身。“一旦聪明起来之后,就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们继续尽可能地把周遭世界的积极反馈拒之门外。”这是个自动增强的漩涡,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永远不需要终结——我聪明就够了,成就就够了。
阿澜·卢觉得,包括多普勒在内的、蕴含智慧的人类,本应将这份“聪明”运用于如何与我们生存的世界更好地互动。但这样的智慧却有错用之势。“人们认为自己可用的资源都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