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零碎的时间,总算看完了《挪威的森林》。
看之前听说这是一本有争议的书,有人喜欢到不行,有人批判得厉害。
然而我看书也有自己的脾气,往往看过一、两页,就能决定是继续看下去还是舍弃。书没有好坏之分,但于每个人的缘分不同,有些书我注定看不下去。
文字柔和得像轻风微抚,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切都随着时间的安排慢慢发生。
所以虽然迷糊,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看了一页又一页,直到后半部分,才渐渐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孤独,对人生的迷茫,和痛苦挣扎、试图排解宣泄的无所适从。
十六岁时,主人公经历了与挚友的生离死别,埋下孤僻、阴郁性格的种子。
无人可倾诉,只能拼命看书以期寻到答案。
主人公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朋友,因痛苦精神出现问题,因痛苦到精神疗养院避世八年,外表活泼阳光然而内在还是痛苦,生活留在她们的身上的,满是伤痕。
遭遇本身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裹挟他们的所谓道理和责任。
几个年轻人生命悲剧的背后,是一群麻木的人,是令人窒息的生活。
在绿子父亲的葬礼上,只是因为绿子和姐姐没流眼泪,就被亲戚们认为冷漠、狠心。
虚伪而卑劣。
似乎看清又痛苦的人,选择了自杀,在二十出头的年纪。
我本无心苛责他们作出的选择,我只是觉得他们的提前退出是不明智的。
他们经历的一切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对人生形成全面、成熟的认识,他们甚至不愿意给生活一个机会向他们展示全貌,更遑论有深入的理解。
不幸是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
所谓不能感同身受,应该只是对某一种具体的不幸无法理解,并非不能感受不幸的痛苦。
死亡也可能并非就是解脱。
一路走来虽然坎坷,未来也未可知,但正是这份未知尤为可贵,人生的魅力在于我们不仅可以选择,也可以创造。
感谢拍照片的爸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