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出现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01031/8353912.html?《此生未完成》撰写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游苏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之后,对健康的需求就日益高涨,医疗保健书籍的热销、养生讲座的人满为患、健康体检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琳琅满目的各种补品令人目不暇接就足以为证。然而,在广大医务工作者之中,存在着与大众截然相反的现实:日常繁重的医疗工作使医生不堪重负,“看病难、看病贵”的舆论压力让我们不敢懈怠,崇高的职业素养使我们忍辱负重;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已知天命者,自恃拥有得天独厚的医疗便利条件,对不良的生活习惯执迷不悟,对众多同伴的积劳成疾熟视无睹,总以各种借口无视健康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最近,一位同行好友送给我于娟用生命写成的《此生未完成》一书,读完后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潸然泪下、感触良多。该书是年12月于娟被确诊患乳腺癌后,用生命写下的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求生的意志。在一年多的病中日记里,她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虽然几经生死,她仍与命运顽强抗争,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抛弃了名利权情,赤裸裸地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纵观全书,并没有虚无缥缈的理想和空洞的说教,只有一个平凡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健康和生命最单纯的感悟。经过与顽疾的殊死拼搏,于娟最终于年4月19日去世。留给世间的,是自己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对后人有益的病中日记。读书,要读的是别人的思想。相信在这个凄婉的故事里,我们不仅会为她的英年早逝而扼腕痛惜,更会反思自己的人生。(图片来源:网络)文笔娟秀的才女本书作者于娟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荣获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她是一名讲师,生前执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虽然她的研究方向是环境政策和能源政策,但其文字直指生命和心灵。该书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未完成的一生和一个凡夫俗子创造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奇迹。于娟以她诚挚的文字,讲述了病中所见的人和事,病痛的苦楚,她对生命的感悟,对父母、丈夫、儿子割舍不去的亲情。也追述了那些散落在她身后的时光,她与姥姥之间的动人故事,她在挪威的求学经历,她的童年及周边朋友的故事。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通过“复旦教师抗癌记录”的微博和“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记录她生命最后的旅程。在她的生命日记中,反省了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尽管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如此黑暗,于娟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段不归之路变得充满阳光。书中作者的名言俯拾皆是: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作者不仅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她生命的痕迹,也在告诉生者,要好好活着,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感恩生活,善待生命。医学无助的痛楚发病伊始,她的身体就频繁出现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最初检查结果显示可能为血液系统疾病或癌症,曾怀疑为多发性骨髓瘤,最终病理分析确定为乳腺癌骨转移。正因为如此,她突然明白疾病被发现时已经为晚期,蚀骨是骨转移,断肠与腐心是化疗体验。于娟的亲身经历显示:无论多高的受教育程度,无论医学治疗手段如何的日新月异,西医的束手无策势必导致庸医的大行其道。人但凡有欲望,就会辨识不清真相,就会误判,就会被骗,哪怕这种欲望仅仅是求生。求生的愿望使得于娟及其家人对民间中医治癌的秘方深信不疑,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能识别以下无效的神奇配方:中药+饮食控制+富硒水+富硒茶,天后就能够让癌细胞消失。然而在她滴米未沾仅40天后,在朝夕相伴的病友已经到达天堂之际,她出现咳嗽及吐痰的症状,继而气喘心跳,生命危在旦夕。要不是紧急被接回上海抢救,这位拥有高学历的当今才女必定会耗尽千金后步病友之后尘,在深山老林中命丧黄泉。
(图片来源:网络)
乐观豁达的强者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她真的很坚强,在没有确诊前,她每日呕吐几十次,几十次地痛到晕厥。得知患乳腺癌时,她居然高兴地笑了,因为乳腺癌相对而言不仅更好医治,而且治疗效果更佳。经过6次的化疗,终于可以暂时出院。她是一个性格非常阳光的人,即使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这阳光依然灿烂。在确诊乳腺癌之后,一个男性亲戚只知她得了重病,发来短信说:如果需要骨髓、肾脏器官什么的,我来捐。丈夫念给她听,她哈哈大笑说:“告诉他,我需要他捐乳房。”当然,在这生死关头,于娟不可能只是傻乐,她对人生有深刻的反思。她谈到:家属其实比病人更痛苦,病人苦的是肉,家属苦的是心。患者身有内疚,但不要让这种内疚成为病人与家属的隔膜和更深重的负担。虽然生病使生命变得惨淡,但是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不离不弃,让我们选择一起坚持,共同战斗。战胜病魔延续生命的欲望使她感悟到:人生中遇到关键的人和珍贵的事,要积极争取,可以失败,但不能放弃。凭着对生命的热爱,于娟写到:无论任何地步,我都不会选择自己走,哪怕,万劫不复的痛。经历14次化疗的冲击,她依然恪守“我手写我心”的初衷,凭顽强的毅力记录着自己认为是孤本的人生。在病痛和治疗的摧残下,她仍能写下如此灵动的文字,面对步步紧逼的死神依然谈笑自若。她的言谈举止使笔者感到的不只是钦佩,更是感动,在她已被疾病折磨得变形的躯体里,仍蕴藏着如此活泼的生命力。正如尼采所言: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现身说法的教师在思考自己为何会得癌症的同时,于娟时刻没有忘记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她想到怎么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并远离它。于娟一直就想把她患病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她说:“我做不了什么,能做的只有无所畏惧了”。她以“活着就是王道”为名开了博客,病情稍有缓解,就开始在博客上大量写作。于娟在电脑上的时间极长,争分夺秒地将自己的感悟与世人分享。她告诫读者:学会和医生交流,是病人和家属的第一课,最好让病人与医生直接对话。对病人而言,家人的应之若素、处之泰然其实堪比良药仙丹。她说:“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身轻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淡事,我不再有对手,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课题也好、任务也罢,暂且放着。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风淡云清。”这就是她真实的内心感受,是用生命写就的日记。在与疾病抗争的日子里,她用时一年多在病榻上陆续记录下自己不堪回首的亲身经历,文章很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她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深深感动了无数人。她的义举受到许多媒体、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