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160212/4769995.html
本文三万字,搭配第三张图看吧。
这篇文章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解读的地理范围划分,以及中国三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王朝的疆域波动情况,从内部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得失。姊妹篇一周后发布,会从周边所有邻国的角度来解读疆域变动情况。最后,近期会更一篇金融与财政的文章,具体就是“房价”的问题,大家敬请期待。
中国的边疆相当广阔,对地理不甚了解的请搭配文中第三张地图阅读。
今天我们熟悉的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概念很大程度来源于欧美文明,在大航海时代之后,从海洋而来的欧美文明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运转模式,也在经济的基础上把他们的政治思维带来了这里,由于海洋思维的契约性质与商业模式的条款需求,欧亚大陆最东端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全新的文明影响。
在古典时代整个东亚,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都没有这样的先例,类似于古希腊文明一样,蛮族进入古希腊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古希腊文明的一部分,甚至侵略者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会选择古希腊最为自己文明熹微之际的那一抹亮点。在古典时代的东亚大陆,中央之国的存在与古希腊极其相似,来自四面八方的侵略者无论是往来劫掠还是强势入侵,最终的结果都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央之国汉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虔诚的学习者。
在整个古典时代,由于中央之国绝对的文化影响力与军事实力,对疆域没有及其的敏感,卫霍北伐,班超西征,马援南讨,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军事征服还是经济往来,都有一种迫不得已的意味。
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把东亚地区的核心部分消化了,对于那些蛮荒之地的征讨只是迫不得已的自我防御。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区的广泛与连续性是第一位,现在我们心心念念的西伯利亚地区,对于农耕文明而言实在是没有吸引力。类似的西域地区正好处在了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无数的帝国英雄都以远赴西域为毕生的信念,一个健康的国度总是会涌现出这样奋不顾身的英雄。
从文明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社会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美文明的影响,而中国在古典时代行将就木之际也做出了相对应的回应,我们现在印象中的崇洋媚外实际上最后的结果,在中国崇洋媚外之前,欧洲就已经掀起了一波“中国热”,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出名的伏尔泰就是中国文明的追随者,或者说是推崇备至,而在英国传教士来到大清之后,看到的景象却是另外一番面目,从宋朝之后,欧洲的经济实力就已经开始赶超,而在大清的康雍乾盛世之下,盛名难副已经是众人皆知了,清朝的人口大爆炸导致均分下来的中国老百姓实际上并不是盛世之下的活法。
当欧洲人眼中流着牛奶与蜂蜜的中国变成极端落后腐朽的形象之后,欧洲列强的入侵也就随随之而来了。之后的清政府也在调整着自己的定位,为了跪拜而错过机会的乾隆,为了不让英国大使到北京而宁愿零关税的晚清帝王,从极端鄙夷到极端推崇,国人的变化实际上和伏尔泰的想法是一致的,对其他文明体系的追随实际上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变相的要求。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政治家们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定位。直到今天这样的思维定势依然焕发着活力,正是因为对外部文明的崇拜才是对自己国家变得更好的期盼。体现在现在的疆域划分上就是存在特别多的历史难题;而在中国内部的省份划界也是异常的凌乱。
在大航海时代,欧美文明拿着基督教圣经和坚船利炮迅速的把视野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现在的世界格局也无一不受到他们的影响。以帕米尔山结为核心,北部西北部的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天上,阿尔泰山以及蒙古高原:南部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青藏高原形成了巨大地理阻隔,世界史中,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力量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就把古希腊的文明因子传播到了印度流域,仔细看佛教雕塑的形象与古希腊的雕塑就能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古希腊的文明最东端就是巴克特里亚,而亚历山大大帝一直梦寐以求的太阳升起的地方,他无法用脚步丈量了。四大古文明之间除了古中国之外,另外的三个之间的互动是非常的频繁的,而在古典时期,文明之间的互动更多的体现在战争的硬着陆与经济的软着陆两方面,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军事直接接触直到盛唐时期才开始,而经济的往来也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西域的漫漫黄沙与帝国“士农工商”的体系划分都使得在经济的往来交流之间处在一种尴尬的被动局面,而直接控制西域就是历朝历代雄主的梦想
一、中国和中国的边疆
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概念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京师,华夏地区,到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统辖的地区称之为中国,近代始才专指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共有的国家为中国,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具有了现代意义国家称谓。总之,中国概念的演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
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有一定宽度的地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的地区才可称之为陆疆地区,即一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要具有自然、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当代中国的陆疆省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严格地说,不能把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甘肃等省都视为陆疆地区。因为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从人文方面看是蒙古族普遍居住的地区,从历史方面看也有它发展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但阴山山脉横贯其间,使山南与山北地区在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实际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将阴山山脉以北地区作为边疆地区,且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把横跨阴山山脉的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也都作为边疆地区,是较为适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深入内地的桂林、梧州地区,亦不应作为边疆地区。黑龙汇省南部哈尔滨市及其周缘地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集安市以外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以外地区和云南省沿国境线诸州和地区以外地区,亦不应视之为边疆地区。
简言之,凡是有国境线的边境县的总和是当代中国狭义的边崛地区。
顺便提及,在当今人们习惯中,也有将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贵州省等称之为“边疆地区”,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我们可以称它们为“边远地区”,但不能称之为边疆地区,因这些省区均不具备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
边疆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出现过多次大一统局面。
秦汉王朝开创了全国统一的先河,隋唐王朝疆域的开拓,扩大了中原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实现了“华戎同轨”、“"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宋、辽、金时期,汉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意识,各族人民克服了战争造成的种种困难,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一统全国的先例,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本身,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改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及至明、清,特别是清朝前期,清王朝在元、明两代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全国大一统。
清初划分18省,即直隶、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陕西、甘肃。其中云南、广西以及台湾、海南和南海诸岛虽划入18省,但地处边睡,与邻国接壤,清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政策与内地有区别;除上述地区以外,一般都视为边疆地区。由此可见,清代边疆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台湾、海南及南海诸岛,基本上形成了现今的疆域范围。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有战乱、有分裂,但每次战乱和分裂,都为下一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因此,在讨论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时,应考虑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相连接的省区;其次是以此为基础,上溯古代,参考历代封建王朝边疆的实际情况予以综合考察。这就是说,当代的中国边疆与历史上的中国边疆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但当代中国边疆又不能与古代的边疆简单地划等号,因为中国古代疆域呈现着稳定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海疆的界定,似乎比陆疆的界定要复杂得多。综合现有认识,我以为海疆可以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大陆海岸线至领海基线之间的海疆,这是国家的内海,其法律地位与领土完全相同;二是领海基线以外的国家管辖海域与岛域。
这样海疆的内涵是明确的。据上述标准,中国的海疆,从鸭绿江口到曾母暗沙有余公里,东西宽~里,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其中属中国的岛屿有7余个,中国大陆边缘除渤海为中国的内海外,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所以按海区划分为黄海海疆、东海海疆和南海海疆。在上述海疆中最大的岛屿有台湾和海南(已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省份)。须指出,将拥有大陆海岸线的省区称为海疆地区似欠科学,但论及海疆,尤其是历史上的海鼎,也难以将它们与这些省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诸关系完全割裂。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第一,边疆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形式往往呈现两种极端局面:一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甚至是军事管制;
另一种则是高度的地方自治。至于在某地实施哪种方式,则是因地制宜或因时而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即由治向不治过渡的特定区域。
第二,边疆有军事方面的含义。边疆地区是国家的国防前沿,即边防地区,因此在军事方面的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在国家面临外部军事威胁或武装侵略时就更为突出。
第三,边疆有经济方面的含义。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边疆地区在经济区域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往往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别。
第四,边疆也有文化方面的含义。正是因为边疆地区在以上诸方面往往与内地有着不少差异,所以其区域文化类型的形成是边疆地区社会发展长时期、深层次演进的结果,与边疆地区的居民构成(主要是民族或种族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与外部的文化交流中(主要是边疆与内地的交流),其社会文化特点也会发生变化。
显然,中国边疆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只有综合地考虑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从历史角度看,许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民族自治的本质和形式有别,如在古代有羁糜府州、土司地方等)属于边疆地区,但也不能就此得出自治程度高的地区就是边疆地区的结论。
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史特点
有着广袤的疆土和众多国民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于现代状态的,这一过程虽然十分漫长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而这个核心位置并不固定于一地(大致在黄河中下游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个中心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华夏,也有夷狄,既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当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权因内部原因(如政权腐败、政治分裂、经济崩溃等)或因外部原因(如处理不好内外关系、外敌入侵等)或因内外交困而垮台时,就会有个新生的较有生气的政权接替前者,这就是历史上常见的王朝兴衰交替现象。
当然,单一的中心分成两个或更多的中心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分裂时期。但是,即使是在多政权分立时期,每个有作为的统治者往往认为自己是更大范围中心的代表,而且努力将这种愿望付诸实施。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时间或长或短,过程或顺利或曲折),最终一个更大范围的、统一程度更高的国家就诞生了。到了清代,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最高水平。进入近代,外来侵略威胁严重,同时自身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在日益恶化,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危机四起后,中国人开始了新的寻求富国强邦之路的历程。经过百余年的奋斗,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并发展起来。
边疆地区的发展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范围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边疆地区发展的基础,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也对全国范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大致有三种发展趋势或者是到当代为止的归宿:其一,原为边疆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有反复的发展逐步变为内地的一部分;其二,曾是域外或边疆的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有反复的发展,现在仍为中国边疆的组成部分;其三,由于外来势力的影响(直接的或间接的),曾是中国边疆有机组成部分的地区成为我国域外之地。在下面的论述中,晓木会涉及到以上三种情况的中国边疆。如果从宏观角度观察中国边疆的发展大趋势,那结论只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由局部的小统一,到全国的大一统,终使广大边疆地区日益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边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辨析中国边疆的历史特点,对于加深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和研究中国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作简要的概述,中国边疆至少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世界各早期文明国家中惟一没有中断自身文明发展过程的国家,在这一大前提条件下,中国边疆不但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最悠久的发展史,而且其发展史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史一般均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各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速度或快或慢,但都或早或迟地纳入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连续性发展的轨道。中国古代文明最早是在中原农业区发展起来的,在中原以北、以南这两个大方向上(包括东北、西北和西南)存在着游牧民族和热带、亚热带丛林地带的农业民族,扩大了的中原地区构成了发展中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之中心地区,其外则是广阔的边疆。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原与边疆地区交往不断(既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政治辖治或战争),中国边疆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曲折发展,在面临近代中国边疆危机,即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前,中国边疆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的,即使是来势凶猛且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也从未中断过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到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殖民侵略者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边疆危机,这是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的社会危机,中国独立发展的历史面临着中断的危险。但是强烈的挑战也逐步唤酯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艰难曲折的探索与奋斗,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再次兴起,中国边疆也在继承数千年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中国是一个有着辽阔领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边疆地区地域亦十分广袤。从东北到西南,陆地边疆地区面积即超过全国面积的一半,此外还有十分辽阔的海疆。中国各边疆地区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这里所讲的分散与统一均有两重含义:讲分散既有从全国角度看边疆分散为若干地区,也有在一个大的地区中又往往可分为若干相对自成体系的局部;讲统一既有各大边疆区域逐步统一于中国的进程,也有各个边疆区域内部趋于一体的演进。每个大的边疆地区都有相对自成体系的发展史,这既是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史,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边疆地区,该地处于东北亚一隅,东有海,西有大兴安岭山脉,北至东北西北部高寒地区,南则与华北地区相接。该地区有漫长的地区社会发展史,时常与蒙古高原和朝鲜半岛的社会发展有联系,但更主要的是与中原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东北地区自身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中原地区政权对该地区的辖治有着时进时退的变迁,当契丹、女真(及后来的满洲)在该地区发展起来并逐步进入中原地区后,该地区作为中国辽阔边疆一部分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北部边疆地区,主要是蒙古高原地区,这里地势开阔,适于牧业发展,但也时遇恶劣气候造成的天灾。该地区的经济以游牧为主,社会发展波动性较强,居民流动性亦强。该地区自古就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战争、和亲、经贸人员交往及移民潮都是连接纽带。当蒙古族在这一地区有了历史性的发展后,该地区作为中国北部边疆的地位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当然,北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发展也有多方面的联系。在西北边疆地区,这里地域广袤,但间有高山、荒漠分隔;这里交通路线漫长而崎岖,但又是东亚至中亚及南亚、西亚、欧洲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局面,但各地区分散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趋势却是十分明显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高山大川的阻隔延迟了该地区统一发展的进程,但自吐蕃在此兴起以后,该地区与内地及其他边疆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日益加深的多方面的双向交流最终导致这里成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边疆地区,热带、亚热带高原、地形更加复杂,自然环境也更为小规模人群提供小范围的生存空间,这里的居民有着漫长的相对与外世隔绝的发展进程,但是缓慢却坚实少有反复的统一发展历程则代表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继实现地区性统一的南诏、大理兴起之后,统一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已稳定地融于中国发展历程之中。在南部沿海及海岛(主要有台湾岛和海南岛等)地区,也有着边疆地区相对独立发展和逐步融于全国性发展进程的历史发展历程。
第三,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现代被确认的民族有56个,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部族)演进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边疆问题与中国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中国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而且各民族在自立发展(各民族都有以自己为主线的发展史)基础上的融合发展是构成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的基石。在这里,我们应该确立一个衡量民族发展的标准-任何形式的融合都是民族发展历史上的进步。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居住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及其边疆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汉族有着十分漫长而从未间断的发展史,而汉族得以以现代如此强大的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其他民族的不断融合。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但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与蛮、夷、戌、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形成于先秦时期并在古代中国成为传统的“夷夏观”并不是惟种族血缘论的,文化的标准在辨华夷时占有主导性地位。秦汉的统一,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也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融合。汉民族自形成后保持了不间断的自立发展史,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融于周边其他民族的汉族入口也有相当数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一般地说,中国其他民族的自立发展和民族融合往往会曲折和复杂些。史料的缺乏妨碍了后人对少数民族发展史的研究,古代中国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道路也是十分多样化的。一些民族流动性大,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程度和规模也大,不少曾显赫一时的民族其自立发展史未能长期延续;一些民族则很少迁徙,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也少,社会发展缓慢而延续。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属于前一种类型,而众多热带、亚热带丛林农耕民族往往属于后一种类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在中国边疆地区,还有一种民族现象也很普遍,这就是跨界民族的存在。形成一个民族跨界而居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在我国,许多跨界民族是在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跨界民族现象的存在又增加了中国边疆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第四,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问题,中国边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多重矛盾发展叠加的结果。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性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在边疆地区也会发生,这是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的一面。这类矛盾包括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制约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制约的矛盾、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等。辨析这些矛盾运动是认识中国边疆问题的前提。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边疆社会矛盾运动还有其特殊性,不同边疆地区的社会矛盾运动又有其特殊性。辨析这些边疆特殊矛盾运动是认识中国边疆发展现象的关键。边疆地区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往往体现为上述各类矛盾更集中地发生于一地,多重矛盾的叠加增加了边疆地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这对辨析矛盾线索脉络和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都增加了难度。
三、中国边疆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国边疆(从上古至清代)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数千年的发展道路是十分漫长而曲折的,但中国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漫长而又持续的发展历程,才有了近现代中国牢不可破的社会基础--包括国家政治格局基础、社会经济基础、民族分布与民族团结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基础等。
1·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国及其边疆
先秦时期是我国早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发展时期,夏与以后的商、周都是早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因为夏商周已经具备了一个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多民族(部族)统一在一个建立在非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中这样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当然,此时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还是非常原始的,其统一程度和多民族内涵与秦以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先秦时期毕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奠基时期。
先秦时期也是我国边疆的奠基时期,虽然有关先秦时期的边疆问题还是疑点丛生,人们对那个时代边疆的认识还是模糊而零碎的,但是,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三大发展趋势已经清晰地展示出来,这就是:
第一,国家的外延与内涵在不断扩大。最初的“中国”就是“国中",邦国(有些学者称其为城邦国家)的国人住在城内(即国内),出城即是出国了(至于出行多远才入另一国界则是另一个问题)。以后,国家不但包括国人所住的国,也包括附庸国的“野人”住的“郊”,这时的国(即邦)已含有国野两部分。再以后,国家(作为共主或众邦之王的夏商周,有些学者称其为王国)不但包括共主本邦(或称王畿,即王的直辖地)之地,而且包括了从属于共主的其他政治共同体(如诸侯国、附属国等)的领地。
第二,国家的政区划分与边疆政治形态发展的统一趋势。先秦时期,夏商周虽然与诸侯国形成了共主与附庸的关系,但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体,而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郡县制度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周朝的分封制不同,“县”和“郡”原来都有直属于国君的意思。县与郡最初均设于边境地区,春秋时期秦、晋、楚已设县,春秋未晋又设郡,以后各国纷纷在边防重镇设郡。郡县制的出现不但是各国内部社会形态与制度变革的重要表现,也对以后边疆发展史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中国日益成为多民族的共同体,而这一过程又往往是从边疆地区开始发展起来的。先秦时期,多民族(部族)混居中原,各族间(包括商周王室和诸侯)通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各族间的战争与征服也时有发生。经过长时期的融合过程,到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居民和周边地区居民在民族构成方面的不同初步形成。中原地区民族是原地各族居民和由周边地区进入中原地区人口的共同体,也就是后来汉族的基础;而周边地区民族组成情况就要更复杂些,从总体上讲可分为原地居民、由中原迁出居民(包括“夷狄”和“华夏")和由更边远地区居民迁入这三部分人组合而成,这就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边疆少数民族。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秦与周一样兴起于西部,长期被认为是狄。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于公元前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朝帝国,但仅在15年之后,即于公元前年在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的共同打击下灭亡了。
秦的疆域在东北达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北部,北部达到蒙古高原,西部达到今甘肃东部、四川、云南一带,南部达到大陆南端。在这一广大的版图上,秦在全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以郡统县,各都直属中央),这既包括战国时期关东六国故地,也包括秦北击匈奴、南取南越后新置诸郡;但惟一的例外是秦曾在部分西南夷地区“置吏”)管理而未设郡县。在秦的周边,还有东胡、匈奴、羌等部族。秦的疆域开拓与边摇治理、开发,是秦代边疆研究的重要课题。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年,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汉帝国。汉朝历时年,其间,又可分为前议(西汉)和后汉(东汉)两个时期,两汉之际历经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统治时期(国号为新)和公元23年至25年的刘玄统治时期(国号为汉),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即位,至公元37年恢复汉的统局面。地方势力的增长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是两汉灭亡的政治上的原因,年曹丕称魏帝,汉亡。
两汉时期,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前汉建都长安,后汉建都洛阳,但其疆域范围已有了较长期、较稳定的拓展。汉在秦版图基础上建国,但初期在南(南越、东越地区)北(河套地区)两面有所缩减。至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拓展,以后又数经疆域变迁。与秦疆域比较,极盛时的汉疆域拓展到东北的朝鲜半岛北部、西北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西南的哀牢夷地区和中南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北部。
汉承秦制,但在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制度方面又有所变化。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郡、国数量与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以后又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后演变为州)。汉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约有三种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按管理(又有直接设郡县和先设属国后改郡县之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即历史上常见的耦糜统治;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即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羁糜统治。在汉的周边,还有沃沮、夫余、鲜卑、匈奴、唐旄、发羌等,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时期存在的统一多民族帝国,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疆域奠定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汉代边疆拓展、辖治开发及其对外交往的增加(突出的有开辟西北方、南方的丝绸之路),极大丰富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内容。
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及其边疆
经历了汉末黄巾起义和地方割据与争雄兼并战争后,历史进入了魏(年至年)、蜀汉(年至年)、吴(年至年)各据一方的三国时代。三国分享了汉帝国领土遗产,其中魏的力量最强,占据了北方广大的地区,吴占据了东南和南部地区,蜀汉则领有西南地区。吴、蜀两国之所以与魏对峙抗衡甚至是主动出击,主要是得益于南方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开始形成了可与中原地区抗衡的实力。而由于吴、蜀两国的大力开发治理,西南和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得到了加强。
三国时期,各国除了彼此间的争斗外,均对开发治理本国的边远地区投入了相当的力量。魏在东北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消灭了公孙氏割据势力,再置四郡辖治;并对乌丸、鲜卑、西域的治理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蜀在努力巩固后方时,下大力量平定了益州(今四川境内)、牂柯(今贵州境内)、永昌(今云南境内)之变乱。吴在努力镇抚各地山越的同时,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营,并曾出兵夷洲(今台湾)和朱崖(今海南岛)。三国的周边还有挹娄夫余、鲜卑、乌孙、诸羌等部族存在。自秦汉以来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此时又有了新的发展,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和北方游牧民族人口大量内迁(进入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口布局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及其疆域格局演变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臣司马炎于年篡魏称帝,是为晋朝开端。继魏于年灭蜀以后,晋于年灭吴,从而完成了自汉亡以后的统一大业。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疆域与东汉时大致相同,而曹魏时已被羌胡占有的整个河套地区仍是旧貌。晋的统一和强盛,很快就诱发了两种事态的发展:一是北方各少数民族又一次出现了内徙的高潮,主要是因塞外各族间相互争斗和自然灾害频繁的状况与中原地区状况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此时内迁人口分属的部族种类多并且数量大;二是统治阶级迅速腐败并争权夺势。这两种事态发展的合力又很快导致了“八王之乱”和汉族、各少数民族的起义与反抗。
年,短命的西晋终于在内外交困中为内迁匈奴人刘渊所建的汉赵(前赵)所灭。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的帝国,而且是被姓刘的匈奴人打着复“汉”的旗号推翻的。
年,晋贵族司马睿以建康为都继续了晋在南方地区的统治,是为东晋的开端。东晋版图东南至沿海,北界则在与北方政权的对峙对抗中有所进退。
东晋朝廷虽然偏安于南部地区(大体在淮河以南),但与北方的分裂割据、战乱频繁相比,其社会发展基础还算稳定。此时,北方的士族和流民大量南迁,并被安置于新设侨置的许多州郡中,南方的社会经济因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同时,东晋政权也努力加强在江南地区的政治统治,特别是对南疆广、交二州的辖治。东晋的北伐屡不成功,至淝水之战后虽北进至黄河一带,但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社会矛盾却日益突出。年,以士族豪门为支柱的东晋政权终于让位于由出身寒门的刘裕建立的宋(史称刘宋)。
自西晋末至刘宋初,也就是年刘渊称王起到年北魏统一北方,在中原和巴蜀地区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指前后二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四燕、前后南北西五凉、成汉和夏,其他割据政权还有冉魏、西燕、代等。如按创建人的族属分类,这些割据政权的基本情况是:
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权有三个:一是刘渊建立的汉赵(前赵),初都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后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再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的部分地区,从年刘渊称王至年亡于后赵。二是赫连勃勃于年建立的夏,都统万(今陕西横山西北),有今陕西北部、内蒙古一部,年亡于吐谷浑。三是沮渠蒙逊于年建立的北凉,都张披,有今甘肃西部,年亡于北魏
由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有七个:一是慕容家于年建立的前燕,初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都蓟(今北京西南),再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有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年亡于前秦。二是慕容垂于年建立的后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有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年亡于北燕。三是慕容泓于年建立的西燕,初都长安后迁都长子(今山西长治),有今山西一带,年亡于后燕。四是乞伏国仁于年建立的西秦,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北),有今甘肃西南部,年亡于夏。五是秃发乌孤于年建立的南凉,初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都乐都(今青海乐都),有今青海一部和甘肃西部,年亡于西秦。六是慕容德于年建立的南燕,初都滑台(今河南滑县),后迁都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年亡于东晋。七是拓跋猗卢于年建立的代,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年亡于前秦。年,拓跋珪利用淝水之战后前素瓦解之机复国,改称魏(即北魏)。
由羯人建立的政权:石勒于年建立的后赵,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盛时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年亡于冉魏。
由氏人建立的政权有三个:一是李雄于年建立的成,年改国号为汉,都成都,有今重庆市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年亡于东晋。二是苻洪于年建立的前秦,都长安,曾于苻坚在位时一度统一北方,有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和四川、新疆、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年淝水之战失败后,原被灭各国及各国首领纷起立国,年终亡于后秦。三是吕光于年建立的后凉,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年亡于后秦。
由羌人建立的政权:姚苌于年建立的后秦,都长安,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的一部,年亡于东晋。
由汉人建立的政权有三个:一是张定于年建立的前凉,都姑臧,有今甘肃西部、宁夏西部、新疆东部,年亡于前秦。二是冉闵于年建立的冉魏,都邺,疆域同后赵,年亡于前燕。三是冯跋于年建立的北燕,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年亡于北魏。
在十六国时期的年间,北方地区政局动乱,政权交替与相互兼并不断,各个政权的政区盟域变化极为频繁,众多民族活跃在广大北方地区,这就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史增添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也为本时期的边疆研究提出了众多且复杂的课题。
十六国时期,各国多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如下史实是十分值得注意研究的:少数民族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占有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这些人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不是在短时期内由周边攻入中原的,他们大多是已经成为该地区的居民后再逐步掌权的;刘渊、石勒、苻坚、拓跋什翼键等著名少数民族政治家或是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或是重用汉族政治家;少数民族统治者第一次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与汉文化传统交融的基础上制定了统治本民族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政策与实施体系;各国的疆域主要仍在秦汉疆域的北方地区范围之内,南方曾到江淮流域,北方则首次达到蒙古高原的漠北地区(这是该地区首次归属建都黄河流域的政权);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在有条件时不但要统北方,而且希望北南统一。
年北魏建立,至年灭北凉完成北方统一,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西部北部周边大块地区仍为不断演变的周边部族居住区的大格局。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一直延续至年隋完成统一大业。
南朝宋起于年刘裕称帝,止于年禅于齐。初,宋较强盛,南有东汉以来南疆,北与魏相交于黄河一带,但后渐失河南淮北。齐代宋以后,疆域同宋后期,但北界时有变动。年齐禅于梁,梁初疆域同齐后期,而自西汉元帝时弃守的海南岛于此时重置崖州。年“侯景之乱”起,从此南朝一蹶不振,长江以北沦于东魏、北齐,巴蜀、襄樊一带沦于西魏,且弃云贵高原于土著。年,梁让位于陈,陈疆域略同于梁侯景乱后,是南朝版图最小的王朝,年亡于隋。
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年统一北方,形成与南朝对峙的局面。北魏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西域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后逐渐拓展至淮河、秦岭,进一步至淮南。孝文帝时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北方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改姓汉姓,易服,与中原土族通婚,在朝廷上禁讲鲜卑语及重视农耕的措施,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再造了融入北方主体民族一部分的以拓跋鲜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
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年为高洋所建北齐所代。西魏都长安,年为宇文觉所建北周所代。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年,北周为隋所代。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发展史上应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北周不仅统了北方,从而奠定了隋统一南北方的基础,而且由宇文泰及其汉族大臣苏绰、卢辩制定的政治、军事、法制、经济制度对隋、唐两代均有重要影响。
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隋。年隋灭陈统一。从年各地起义不断发生,隋开始瓦解,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隋亡。隋虽仅存38年,但其再创的统一局面很快即为唐所承袭。隋极盛时版图仍未能达到汉代的水平,与西晋盛时比较,虽再有河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但失辽东、西域西部和云贵高原大部
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唐很快镇压了各地起义军,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进而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推至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时地方建制时有变化,前后盛衰情况的反差也很大,反映在疆土盈亏方面亦很明显。以极盛时计,唐不仅再有秦汉疆土之地(缺今云南西南部),进而东北至日本海西岸地区及库页岛和朝鲜半岛西南部(曾设熊津都督府),北至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属安北都护府),南至海南岛南部(设振州),从而使更多的民族共同生活于这一广阔的地域内,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安史乱后,唐疆土丧失很多。隋唐以来在边疆地区先后兴起的有:在东北有鞋羯、渤海、契丹,在北方有突厥、回鹤,在西部有吐蕃,在西南有南诏。其中以吐蕃的兴起最为突出,吐蕃自身强大了,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与联系也增加了,日益增加的交往包括经济、文化、人员方面的交流,也包括和亲联姻和战争,总之唐蕃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年,已遭农民起义沉重打击的唐为后梁所灭
历时多年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不仅表现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阔和包括边疆开发与治理在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的丰富,而且表现为隋唐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吐蕃和南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和与中原交流的发展。而这一切又构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唐帝国的衰亡,地方势力再度兴起,周边各族进一步演进,历史又进入一个新时期。
3·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中国及其边疆
年,朱温灭唐称帝建后梁,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后梁都汴(今河南开封),大体占有黄河中下游、淮北和今湖北的大部地区。年后梁亡于后唐(年至年,都洛阳,亡于后晋)。此后在这一地区相继出现后晋(年至年,都汴,亡于契丹)、后汉(年至年,都汴,亡于后周)、后周(年至年,都汴,亡于宋)。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则先后出现吴(年至年,都扬州,亡于南唐)、南唐(年至年,都金陵,即今江苏南京,亡于宋)、吴越(年至年,都杭州,亡于宋)、楚(年至年,都长沙,亡于南唐)、闽(年至年,都长乐,即今福建福州,亡于南唐)、南汉(年至年,都广州,亡于宋)、前蜀(年至年,都成都,亡于后唐)、后蜀(年至年,都成都,亡于宋)、荆南(即南平,年至年,都荆州,即今湖北江陵,亡于宋)、北汉(年至年,都太原,亡于宋)等十国。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兴起的结果。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观察,这一时期既是汉末地方豪强兴起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的再现,也标志着起于汉末的那种局面的尾声。当社会经济发展在更广大的地区(不仅仅是中原地区)得以实现后,在一个强大的中心(如汉、唐)因内外原因削弱后,就会出现多中心现象;但也正是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的交流也逐步深入,地方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则遭到削弱,从后唐、南唐起,有实力的地方性中心都在为更大范围的统一作努力。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在五代十国以后至清末的千余年中就再未出现大规模的地方性割据现象。
当然这一态势的发展与汉民族的发展、分布及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宋以后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关。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并能入主中原与汉民族轮流执掌统江山。宋、元、明、清四朝的统治民族恰好是汉、蒙古、汉、满。从“割据对峙”到“轮流坐天下”,不能不说是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质的变化。
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于年创建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初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后改皇都为上京。辽极盛时疆域东至今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渤海,北部包括今外兴安岭以北、叶尼塞河上游及其支流安加拉河流域和勒拿河上游地区,西抵阿尔泰山以西的沙漠地区,南接今河北、山西两省中部。北宋建立后,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年辽亡于金。年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建西辽于今新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西辽年亡于蒙古。
契丹的兴起与辽的建立发展,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在北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不同,辽是在塞外地区发展起来后逐步向四周发展的,而前者多为内迁少数民族建立;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中原地区,但其并未放弃在广大北部地区的发展,而前者多将北部广大地区放弃给社会发展阶段更为凉始的部族。辽在继承发展了中原王朝历史传统的前提下,又考虑到它的大片辖境包括了北部边疆地区,其中又杂居着种类繁多的游牧(或渔猎)部族这一特定的地理、经济和民族等因素,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和推行了涉及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度
-双轨制(即因地制宜实行以州县制和部族制为代表的两种制度)。辽对北部边疆地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开发与辖治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于一体的进程。
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宋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至年灭北汉,大致完成了在五代十国范围内的统一。与唐朝晚期疆域比较,北宋南疆已不含越南北部;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接界;北部则在河北、山两中部一带与辽对峙。北宋的统一是在相对有限的范围内实现的。年,北宋亡于金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与东晋、南朝情况类似,南宋偏安东南一方,北边大致以淮河、秦岭与金接界。年,南宋亡于元。
宋王朝建立后,自秦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秦汉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即时有兴起,继而酿成割据局面;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宋太祖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士兵拥立皇帝的第四次。宋开国君主力图改变上述局面,推行了一整套重文轻武,削弱军队与地方权势以及优待官吏等抑制或收买兼行的政策。军队与各地方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冗兵冗吏和积贫积弱的结果却日甚一日。
宋较成功地统一了中原及南方,但在对北方实施的军事行动中却屡遭失败。宋初北向最明确的目标是从辽得到燕蓟地区,直接进军不成,宋即设想存专款于封桩库,或以此款向契丹赎燕蓟,或购其人首(意在借经济实力,以军事手段消灭契丹)。而自真宗以下,宋的大量钱财却用在岁币买和之上。以经济手段削弱边患和开发治理边摇自汉以来屡见不鲜,但有宋一代,此法用得尤为突出。宋在西南设茶马司管理茶马交易也是宋治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党项差人元昊称帝,建大夏(即西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西夏盛时有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一部。西夏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年亡于蒙古西夏立国年,在古代中国统多民族国家及其西北边盘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居民有党项、汉,藏、回等族,以从事农牧业为主,与宋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极为密切,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汉文典籍在西夏也有应用和流传。
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金,初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年金灭辽,年灭北宋,年亡于蒙古和南宋的联合进攻。金与南宋对峙于淮河、秦岭一带百余年,有东北和中原广大地区。金与辽相比较,金在更北的地方兴起,发展到了更南的地方;金虽数次攻到长江流域,但终未能统一南方地区。而从年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绢与年隆兴和议定宋金为侄拟之国的事实分析,南宋对金已处屈从地位。一个拥有大片领土由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称臣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惟一典型的一例。金对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东北边疆的发展继辽之后再次作出重要贡献。
在辽、宋、金时期,西南地区青藏高原有吐蕃等部,在云南高原则有以大理为中心的大理政权。段氏大理政权以“白蛮”为主体,但其统治集团通用汉文,其王曾受宋封为云南王、大理王。年建立的大理政权年亡于蒙古。
1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建国后,先攻金进占黄河流域,继而灭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地区设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与此同时,蒙古军还西征亚欧广大地区年,忽必烈在内部争位斗争取胜后定国号为元。年,元最终灭南宋,完成了古代中国史上空前的大一统。元建都大都(今北京),年,元在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在朱元璋军攻入大都后被推翻。元顺帝北走塞外,仍称元(史称北元)。
元朝虽仅存98年,但其在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史中产生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更全面。元的版图东北至日本海;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汗国、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国、钦察汗国(成吉思汗孙拔都建)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建);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名义上对大汗即元帝称藩,但实际已是独立国。初察合台汗国实为窝阔台汗国之附庸,两国联兵反元,不承认元帝的宗主地位;后察合台汗国与元通好称藩,并在窝阔台汗国破灭后并有其大部领地。元时还曾设征东行省于高丽,但其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且其原有制度机构不变,故其实为藩属国。
元为巩固和发展其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继承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推出更为适应历史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元首先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将金后期的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辽阳、岭北、甘肃、云南、湖广等则是置于边疆地区的行省。史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糜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还在距省治较远的地方分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层层管理边疆地区。其次,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吐蕃地区初由设在中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总制院管辖,后改为政教合一的宣政院,从此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畏兀儿地区设有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在云南、湖广等一些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元的建立标志着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结束:结束了古代中国自然的、大规模的领土形成与拓展过程;结束了中原与广大南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反复出现的地区割据现象;结束了全国性行政组织结构创新性演进过程;构成中国居民的各民族成员绝大多数已融入中华民族。元的建立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开始,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将进入其成熟和鼎盛时期。
4·明清(年以前)时期的中国及其边
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朱元璋是在元末农民起义四起,随后形成若于割据政权后于1年起兵于濠州(今安徽凤阳)的,他在击破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即帝位,并于建国的当年北伐中原,灭元后,又出兵征讨各地,至1年,在元故有版图基础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区外大部地区的统一。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相同:在东北的鸭绿江一线为界接壤朝鲜;在北方与蒙古鞑勒、兀良哈、瓦刺各部有不同程度的藩属关系;
在西北哈密以西一线与亦力把里(察合台汗国演变而来)相接。至明后期,北方瓦刺、鞑靼、兀良哈诸部地域有所发展,与明相交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一线;东北退至辽河流域;西北有由各部蒙古建立的亦力把里、叶尔羌、吐鲁番三国(三国国王皆察合台后裔)以及在青海地区的鞑靼土默特部;西南部云南西界也有东移。年,明在全国性农民起义浪潮中,被李自成率部攻破北京而被推翻。明亡后,其残余力量曾在南方建立南明诸政权,但均无建树,终为清所击破。
明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明承元制,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行了较为有效的辖治(包括开始在贵州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糜统治),时间长达年。但明对蒙古族各部还缺乏有效的对策和实力,北部边患一直在困扰着明王朝。明统治集团的腐败及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导致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政权;而当明国力削弱、中央政权危机四伏时,地方势力仍无恶性膨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体系的日趋成熟和稳定。
14世纪至16世纪,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海盗集团的烧杀抢掠,即倭寇之患,东南沿海军民进行了多年英勇斗争,至16世纪60年代才逐渐解决倭寇之患。年,葡萄牙人贿通地方官,在广东珠江口壕镜澳(今澳门)登岸建立居留地,年变贿赂为地租。年,荷兰人侵入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上述边海防之患虽然还只是发生在局部地区,但这些来自海外的入侵已是一个明确的危险信号。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年,任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年即汗位,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年皇太极嗣立,年改女真族为满族,年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清(包括其早期发展阶段)统一全国的行动历时长达年(从年起兵至年平定西域结束),最终完成了中国疆域奠定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太祖时统一了建州诸部和海西四部,征服招抚了生女真的主要部分;臣服了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并攻取明辽东地区。太宗时统一了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上诸部族,使包括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在内的漠南蒙古全部入其版图。
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年清兵人关,击败李自成,顺治帝入主北京,清以北京为都。年清兵下江南,灭南明弘光帝政权。年清兵入滇,灭南明永历帝政权。至年夔东抗清义军被镇压,南明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基本被肃清。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军,占领台湾,仍奉南明永历正朔;年清兵入台湾。
第三,战胜漠西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明末清初,漠西卫拉特蒙古占有从北方漠北至西北西域地区至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在卫拉特四部中,又以准噶尔部最为强盛,是清的主要对手。经康熙三次亲征,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有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已臣服于清的喀尔喀三部还牧漠北故地,青海和硕特部亦称藩臣服。年清兵人藏,西藏结束和硕特和准噶尔等蒙古人先后统治时期,始入清版图。年清平定青海和硕特部之叛。年清平定准噶尔部,准部所属地区(包括乌梁海诸部)尽入版图。年清平定天山以南的回部。
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中段边界。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弟河和外兴安岭之间为待议地区。年,中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由唐努乌梁海沙宾达巴哈起至额尔古纳河西岸阿巴该图止,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年签订的《中俄恰克图界约》再次重申了以上两个界约的规定。另外,年定盛京与朝鲜之间的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于长白山天池南分水岭上立碑为界。在西南边疆,乾隆末年击退廓尔喀(尼泊尔)对西藏的侵扰后相继与廓尔喀、布咯克巴(不丹)、哲孟雄(锡金)等划定了边界。
最终完成古代中国大一统伟业的清王朝对全国实施了有效的管辖,以《嘉庆重修-统志》为据,嘉庆二十五年(年)时全国分为27区,即内地18省、盛京三将军、蒙藏准回6区。18设省地区既有汉族聚居区,也有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直隶、山西、云南厂广西等省),并继明以后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东北地区设有奉天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初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等三将军辖区。在西北有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和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等二将军辖区。在漠南蒙古和套西蒙古两地区设盟旗辖治。在青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两辖区。
总之,清在继承古代中国历代治国安边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国家统一克服分裂势力、反对外来侵略、加强边疆治理与开发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经验。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当然,清在治国安边方面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随着清社会发展步伐的放慢、停滞和其统治阶层的日趋腐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时,国家、民族危机和各种社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近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国边疆(年~年)
1.年~年时期的中国及其边疆
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在趋于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此起彼伏,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边疆危机四起,国家蒙难百姓遭殃。两种民族矛盾-少数民族统治者与各族被压迫人民的矛盾和中华民族整体与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清朝统治者此时既无法缓和国内民族矛盾,也无力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强盛一时的清帝国的哀亡已不可逆转。
自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割占中国领土,是本时期最重要的边疆大事。资本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是与中国相邻的俄国。在东北,俄国通过强迫清王朝签订的年《中俄,条约》和年《中俄北京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在西北,通过签订年塔城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年科布多界约和乌里雅苏台界约、年伊犁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强占了从唐努鸟梁海、科布多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地区的大片领土。
第二是英、法两国在中国周边邻国建立殖民地之后进而侵占中国领土。英国将北起帕米尔、经西藏至云南的不少中国领土并入其殖民地;法国则将滇南乌得、孟乌二土司划入法属交趾支那。
第三是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近邻日本,首先将海外殖民目标对准了中国的邻国朝鲜,继而在甲午之战(年)中战败中国,次年迫使中国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台湾省割让于日本。
第四是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强租强占,这包括葡萄牙在澳门,英国在香港、威海,德国在胶州湾,俄国(后为日本)在旅顺口大连湾,法国在广州湾等。伴随着中国边疆危机的加深,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政区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这些改革有益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疆域的进一步巩固,也是此时期中国边盘发展的大事,这包括:年设新疆行省,置巡抚驻迪化,同时仍设伊型将军驻惠远城,辖伊塔道;年设台湾行省,置巡抚驻台北;1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置巡抚分驻奉天府、吉林府、龙江府。
2,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及其边疆(年~年)
年中华民国成立,但不久孙中山为首的政府即让位给袁世凯为首的政府,年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纷争割据,至年由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完全取代北洋军阀政府。民国初年,中国边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在外蒙古地方有沙俄导演的“独立”、“自治”事件。年,唐努乌梁海地区被沙俄出兵霸占。年至年,英国策划了旨在统治西藏的西姆拉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拒签并声明不承认所谓《英藏西姆拉条约》。在边疆地区内部,其社会经济生活与清末比较并无明显变化。
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族危机达到了巅峰。年,“九一八事变”炼发,东北大好河山沦陷于日本。1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入侵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不但有大片边疆领土沦陷于日本,中原内地亦有许多地区先后为日军占领。1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战后,中国不但收复在大陆的失地,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侵占的南海诸岛。
1年1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惟详确疆界尚待勘定。在成后中国收复失地(包括众多租借地和通商口岸)的高潮中,早在年即宣告独立并于1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蒙古地方,此时终获中国中央政府的承认,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疆域最大的一次变动。
外蒙古独立与中国社会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但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外蒙古独立的最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大格局的演变与远东(特别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情况的变化,相当典型地反映在自辛亥革命时期“外蒙古策划独立”至20世纪中期外蒙古独立得到中国中央政府承认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之中。这一事件给国人留下了诸多可以反思之处。
四,中国边疆的现实地缘政治现状
先从东北亚来看,这里是中国丢失领土较多的地方,也是国人比较最熟悉的地方,同时在新时代之下也是最有希望出现大变局的地方。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接壤,而东北的陆地部分距离日本海仅仅一线之隔,换句话说仅是一条跨海大桥的阻隔,在沙皇时代黄俄罗斯的计划一直就是存在的,而庆幸这件事情没有出现的原因就是日本。
日本在面对欧美文明体系强势到来的应对是非常高兴的,现在说起来的一衣带水的日本,在历史上与中国的上层体系天差地别。中国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的农民大起义在日本一直都没有发生过,天皇的万世一系是深入人心的,而实际上天皇的力量并不是最高的,幕府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远远的超过了天皇,而幕府将军对于天皇也是非常认可的,他们与天皇之间的权力划分是一种二元体系,这和欧洲的教皇庄园主,或者说国王商人之间的权力体系是非常相似的,在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与欧洲的骑士精神也是出奇的一致,这就让日本在面对黑船到来后的反应与东亚儒家文明体系国家是截然不同的。
正是因为日本从小国寡民迅速升级成为新列强之后,日俄之间都对中国东北地区有诉求,二者为之爆发的海战直接使得沙俄实力大幅度的退步。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二战的后遗症依然存在。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中国儒家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其国王的更迭换位与国家大事的板荡之际都会请中华帝国做出裁决。类似的日本也是如此,由于日本海的存在,日本的离心力似乎更强。
而实际上,日本的文明吸收程度是最强的,俨然就是一幅小中华的模样。在满清入关之后,周围国家的离心力更加的强大,日本的大使甚至访问李鸿章,华夏的衣冠礼仪都被强制的切割分裂,这样的大清真的是中华帝国吗?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中华儒家文明体系下的周边国家,甚至认为华夏正统已经被满清外族窃取,真正的华夏继承人与文化核心就是他们自己。
在列强时代,日本的一句话道出了华夏文明体系的影响力,实际上有这样想法的不仅仅是日本,紧挨着满清龙兴之地的朝鲜半岛更是知道爱新觉罗的老底子,在南边的越南缅甸更是如此,华夏文明已经被彻底的切割,他们的存在才是曾经华夏的继承人,这也是满清拼命维系周边国家朝贡体系的原因所在,晚清皇帝大跌眼镜的零关税换取英国人不到北京城也是这样的心态。
回到现在东北的天然边界——大兴安岭亦是如此,俄罗斯人需要的彼得大帝口中的“出海口”,现在的俄罗斯远东沿海边疆的省份就是最好的象征,俄罗斯人的野心一直就是出海口和海岸线。这是彼得大帝的遗愿也是俄罗斯独特地缘政治格局的产物,只不过当古典时代结束之际他们才意识到耕地的重要性,而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基本上已经把可耕地的绝大部分收入囊中了。
世界只有三块黑土地,乌克兰平原成为欧洲的粮仓,美国的密西西比流域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经济核心地区,剩下的黑土地就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在晚清民国之际俄罗斯和日本这两个地缘政治国家都认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为之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不幸中的万幸就是现在成为中国的重要核心区。
东北的地缘政治格局在新中国初期充当着经济引擎的地位,而现在的东北辐射的力量就是朝鲜半岛。在未来的若干年朝鲜半岛的的地缘冲突必然会消失,而那时候的东北就是与半岛力量直接对接的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按照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与俄罗斯的衰退势头新的变局就已经在酝酿之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东北需要呼吸更多太平洋的海风。而现在的东北亚局势在不断地汇聚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安倍作为精心培育的政治家家族其政治嗅觉是很灵敏的,而对应的就是山西卫视热播的抗日剧已经无限制的暂停播出了,历史大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生在世,有如意时,亦有失意时。失意时:不卑不亢,自信自强,冷静观察,伺机而动。得意时:意气风发,风华绝代,功成名就,饮马长江。人如是,国亦如是。据其资,拥其实,处其势,逢其时,则当应时而生,缘势而起,旦遇风云从化而成龙。
北亚(中国正北方)是欧亚大陆的心脏,也是中国人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这块诞生出无数游牧帝国的地方使得欧亚大陆上的文明都对其印象深刻,在工业文明来临之际,游牧部落对定居文明的军事优势荡然无存,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不啻为一场文明对抗史上的革命。
蒙古高原属于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居住在中国核心区以北的这部分地区就是游牧部落的核心区,欧亚草原最东端相较于其他的欧亚草原覆盖地区来说海拔更高,气候更加的寒冷,积温不足不仅不善于农耕更使得这一地区的人更加的剽悍勇武以对抗恶劣的气候环境,而单纯的自给自足史万万不能的,尤其是欧亚大草原最恶劣的游牧区与世界是最善于农耕的大面积连续农耕文明在地理上基本没有什么阻隔,而高纬度带来的俯冲优势再加上蒙古战马就必然会导致战争,利益链条一旦形成只要有一个人尝了甜头就会源源不断的展开攻击。
而东亚核心区的中央之国的君王就必须做出对应的措施,这种零和游戏考量的不仅仅是军事技能更是考研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最少要打出50年的太平盛世,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的基本要求,当然这是针对雄主而言。
在某种程度看似是的零和游戏文明对决经常就转化成互通有无的经济往来,只不过在互动有无的时候中国需要的不是必需品,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需要的就是生活必需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在明朝嘉靖年间,俺达汗率军南下,希望能够满足互通有无双方正常的经济往来即可,嘉靖帝不准,俺达汗攻城略地,只为求一个经济往来的通道最终不堪重负的嘉靖帝答应了俺达汗的请求,蒙古高原与中央之国之间的剑拔弩张迅速转化成为经济往来。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蒙古高原上无论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他们追求的就是经济上的互市,倘若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无数的游牧民就会通过军事硬着陆的手段。放在今天依然如此,世界是最难进攻的国家就是蒙古,他的邻国只有两个,正好这两个邻国都是联合国五常之一,正好一个是疆域第一,一个是人口第一,军事强悍的俄罗斯与经济总量庞大的中国把蒙古紧紧的包裹起来,想要进攻蒙古那就得先把这两个邻国安排好,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从中俄两国的地缘重心来看,俄罗斯的经济政治重心在乌拉尔山以西的地区,从人口分布上也是如此,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现在正在逐渐成为文明的废墟,人口与城市一座一座的荒废,按照俄罗斯持续降低的人口来看,这一进程不会逆转,在经济角度和生活舒适度上曾经苏联时期说我西伯利亚大开发的人们已经迅速的回流俄罗斯欧洲地区。
嫌贫爱富人之常情,而在没有意识形态的加持下人们只会不断的远离相对难以生存的地区,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在整个古典时代都是极难生存在人类的禁脔。游牧民族都嫌弃的地方,可想而知定居文明更是难以企及的地方,而现在有能力开发利用西伯利亚的国家只有中国,人口基数与经济总量再加上基建狂魔的称号与中国人人定胜天的信念再加上无数人的遗憾——1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就放在身边一直没有吸收消化,这导致俄罗斯对这一地区极其敏感,而相对应的自己没有能力消化就只能放任这里的文明以整座城市的形式迅速的消失,工业文明的垃圾场抑或是最大的反讽。
西伯利亚以南就是蒙古国,蒙古国的独立是苏联的地缘政治设计,俄罗斯是历史上地缘政治研究最为透彻的国家,类似的英国就没有俄罗斯的狠辣,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最出色的陆权帝国俄罗斯与海权帝国英吉利在欧亚大陆展开了一系列的掠夺,资源即国本,英国看重的是利益而俄罗斯做看重的是土地。
在现在的西藏地区,前英国的殖民地上对于领土的划分遵循的是山脉分水岭,相对于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俄罗斯就不是这样,只要是他看重并且到达的地方,想尽一切的办法要收为己有,无法吸收的地方就要把山川险要全部划给自己,蒙古国的圣湖贝加尔湖就是如此,而在中蒙交接的东西端分别就是雅布诺夫山脉及外兴安岭和西边的唐努乌梁海地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北极熊的安全。
缺失了贝加尔湖与唐努乌梁海的蒙古国就显得极其被动,越接近对方的中心越安全,而无奈的是俄罗斯的人口与经济不支撑他的存在,这样一来蒙古唯一的经济往来对象与互通有无的国家就是中国,蒙古的矿产资源与牲畜肉类最大的进出口就是中国。
曾经的蒙古高原的游牧力量在历史上一直就是分为漠南漠北两部分,接近于中国的就是漠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外蒙古对应的就是今天的蒙古国,而实际上从蒙古黄金家族与蒙古巅峰时期的人口配比来看,今天的内蒙古才是绝对的正统。
蒙古国想独占蒙古人文化标签的行为在内行人看来不啻是跳梁小丑的存在,林中百姓在成吉思汗时期一直就是边缘力量,远征林中百姓也是经常的事情,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起源与陵寝来说,每年都有无数的蒙古国人来中国祭拜成吉思汗陵墓,这又是莫大的反讽。苏联吐出中亚五个斯坦加盟国,中国分离出蒙古国,这些都是正常的地缘政治之间的力量平衡配比,只不过国人郁闷的就是问啥是由中国完成,而不是让西伯利亚地区承担这个任务。
欧亚大草原的存在是古典时期游牧民族往来流通的一条天然走廊,蒙古高原所在的就是这片大草原的东段;哈萨克斯坦所在的就是大草原的中间地带,哈萨克草原就是由此而来,在沙皇时代以苏联时代之前,中亚地区一直遵循的就是游牧生活,粗放的生活与牧场的迁徙使得这一地区一直就是一团乱麻,俄罗斯人强制的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这里分为五个斯坦国。
中国的西北部对接的就是这一地区,故土新归即为新疆之名的由来,新疆在古典时期有一个更加明显的标签就是西域也就是常说的天山南北。现在的中亚五斯坦所在的地方再加上中国新疆地区就是地理上的大中亚地区,曾经衡量一个中国王朝是否强盛的标准就是是否直接控制西域,文明之间的互动是极其重要的,想象一下孤悬海上的美洲原住民在欧洲大航海时候的时候没有马匹和轮子,这样的文明代差是巨大的。
在西方学者的印象中,中央之国在古典时代分为三个大帝国,秦汉第一帝国,隋唐宋第二帝国,元明清第三帝国。三个时期的帝国中,汉唐清都以强势手段直接的控制西域,丝绸之路的存在才有意义中央之国才能张国之掖,国家的臂膀才能彻底的舒展开。
张骞的凿空之举,班超的一人壮举,陈汤的虽远必诛,高仙之的帕米尔远征,李世绩苏定方裴行延的远征西突厥,康乾盛世的远征准噶尔大小和卓都是为了通西域。在清朝时期,中央之国最后一个王朝把新疆彻底的控制以伊犁将军府为根基控制天山南北。而在古典时代即将结束之际沙皇俄国风尘仆仆来到中亚,使得伊犁河谷西半段成为异域,李白出生的碎叶城就是唐朝时期的军事重镇现在也是他国疆域,正常时期西域的最远边疆以巴尔喀什湖为界,今天的西海也就是巴尔喀什湖了,北海自然就是贝加尔湖。
在晚清的海权陆权的争议中左宗棠抬着棺材远征西域,湖湘子弟满天山的威名也就是由此而来,积重难返的晚清政府在面对沙皇俄国这只吃骨头连渣子都剩不下的北极熊能够收复新疆核心区已经是奇迹了。这也是晚清征服作为帝国的最后一抹回光返照,之后就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以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已经吸收了与新疆对接的中亚斯坦国,喀什这个南疆重镇成为内陆的经济中心也是中亚地区当之无愧的集贸中心,中亚斯坦国与中国新疆的往来逐渐的密集,中国的影响力又一次深刻的贯彻到了西域深处,由于曾经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某种程度算是中国力量有一次深入。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之下中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中国出口即将谱写新时代的重要篇章。
新疆南部的喀拉昆仑山对接的就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就了这个大面积的凸起,这也塑造了今天的长江黄河。同时印度河、恒河的源头也在青藏高原。如今板块碰撞的后坐力依然存在,青藏高原依然在以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抬升。在古典时代,中国在新疆对接的部分丢失的精华地区是外伊犁河谷与西海(巴尔喀什湖),西藏对接的地区丢失的重要地区就是拉达克地区(现在成为克什米尔的一部分,拉达克别称为“小西藏”)。
西藏作为中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大面积接壤。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的国王同时成为印度的皇帝,这些功劳的来源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此之前,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完整的统一过,与俄罗斯从北方陆路而来对应的,英国从海路而来,当时的英国人已经有了日不落帝国的威名,虽然经济利益为主的间接控制,也必须防范北边的沙俄。英国人完整的勘察了印度北部西北部的地缘局势,海拔平均米的青藏高原就是印度的地缘短板。
在把阿富汗安排好第一梯队防范的时候,英国人有理由怀疑俄罗斯人从青藏高原俯冲南下,麦克马洪线出现的动机就有了,沿着山脉分水岭划分貌似是符合地缘格局的,而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拉达克,因为防御北边沙俄的原因,拉达克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可惜之后由于猪和牛的原因,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可避免的分裂成为两个针锋相对的国家,而拉达克所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成为多方势力争夺的地区,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明白过来克什米尔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把最核心的一部分收回来,新疆西藏的连接至关重要,新藏线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巴基斯坦作为较弱的一方面自然而然的选择和中国做朋友,毕竟此时此刻印巴边界还有十几万的军队荷枪实弹。巴铁也就应运而生,说个笑话,印度河的核心区在巴基斯坦,恒河的冲积平原在孟加拉国(也就是之前的东巴基斯坦),而印度的国家名字就是来源于印度河,印度教的圣河就是恒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印巴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中国想要深入丝绸之路的影响力,想要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巴基斯坦就是最佳的盟友。印度这个比较奇葩的国家在工业文明时代来临后,凭借英国的后遗症终于完成了统一,统一道路中印度教至关重要,印度人的统一凭借的是宗教,而阻碍印度发展的恰恰也是宗教,一个语言有无数种,宗教人士掌握强大社会控制力的国家,其发展必然是障碍重重的。
种姓制度的枷锁至今也没有真正的打破,在宗教氛围极其浓郁的印度就连印度政府高级官员都对牛尿奉为圭臬,甚至携带牛尿远赴美利坚兜售,美名其曰牛尿包治百病。从宗教的精神状态来看中国的儒家思想与美国清教徒思想都是极其出世的,在某些方面甚至非常的类似,这恰好非常的契合现行的经济模式,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机会。
中国儒家思想与美国早期清教徒思想的加持下,这两个民族一部分人迅速成为时代的精英;而印度教是出世的,生老病死就是一场修行,活着的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了之后,鬼魂思想或者说来世思维才是第一位的,这就导致英国人以及之前从开伯尔山口进攻印度的人发现一件诡异的事情,印度人不反抗。
这个沉睡的宗教思维深刻的影响印度人,而热带地区的特征就是懒惰,印度南部的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胞兄弟是有相似之处的。这也导致所有强悍的外来力量在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后就会自然不自然的被同化,甚至于自卫力战斗力超级强悍的伊斯兰在进入印度之后都不得不接受印度化。
当然今天的印度教由于强悍的生育能力其发展也是不得不轻视的。印度借助梵文佛教对西藏地区影响即为深远,这是冲突的根源也是印度人印度梦的根基。婆罗米文婆罗门教为代表的文化思维在文字与精神上更是极大的影响了若开山脉以东中国南部的东南亚地区。
中国的正南边就是东南亚地区,在陆地接壤上就是东南半岛也就是印度支那半岛,这个名称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起的名字,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这一地区受到印度与中国的影响极大。发源于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湄公河,萨尔温江,红河极大的塑造了中南半岛的地缘格局,滇缅边境是现在云南与中南半岛对接的主要地区,
在古典时代的中央之国不仅一次的向南挺进,以野人谷出名的热带雨林不仅是文明的分界线也是生命的禁脔。实际上并不是历史上中国不想要向南发展,而是现在的分界线基本上就是平衡的节点。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就是二十四节气,北方的蒙古高原以及游牧民都看不上的西伯利亚是因为太冷;而中南半岛没有强势吸收的原因就是太热。
温度带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就会区分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秉性和特质,中国境内连续的农耕平原已经基本上满足了。中国南边的广东广西福建是在一次次的战乱中南下的难民中吸收的,而西南的云贵高原地区则一直都若即若离,直到古典时代行将就木之际才基本上完成吸收,倘若再给中央之国几个百年或许会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不断的南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中南半岛的五个国家在历史上和中国互动最多的是缅甸和越南,在民族的角度上泰国与傣族更加接近。但是在文字与宗教精神上中南半岛更与相邻的印度关系更加接近,小乘佛教在中南半岛的覆盖率是很大的,而这和中国的汉传佛教已经天差地别。
在文字上更是如此,梵文婆罗米文对中南半岛的影响更加深刻,越南是特例,只不过在法属印支时期主动的选择了拼音文字。在今天的时代之下,东南亚联盟十个国家已经与中国有了极大的互动性,类似于拉丁美洲之于美国,东南亚之于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互动会更加的频繁,中国南海的深入不仅仅是经济收益更是深入东盟的前沿。
晓木居士以独立客观的思维反馈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