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烂大街的歌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那些烂大街的歌

好几次喝了酒滴滴打车,已是午夜,司机可能累了,听歌提神,总有那么一首歌反复响起,让人躲都躲不掉。有一阵子是《老男孩》,有一阵子是《我们不一样》。这让我想到“那些听过的烂大街的歌”这个话题。得闲的时候,敲出来。岁月如歌,以笔为印,记录这曾经的感动和点点滴滴。很早之前读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外国人和自己的妈妈到中国,年幼的他记得那天出租车上有一首歌很好听,好多年后太才知道那首歌是罗大佑的《恋曲》,此时中国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音乐是情感永恒的河,沟通五大洋黑白黄。

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一、言为心声歌为情生

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也是传情达意最简单有效的载体。十次演讲,不如一首歌动人。百句情话,不如一首情歌感人。关键时刻,一首歌,代表一切。经典的歌曲,直面人生,传唱千载,跨越千里,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就是当年的歌,有雅有俗,所谓的俗就是“土风歌谣”,是各诸侯国地方的民歌,也是那一时期烂大街的歌,一地一音,一地一特色,各有味道,如今跨越千年,读来依然朗朗上口,让人心醉神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河里的鸳鸯鸟,成双入队,多么匹配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地里的桃花开,多么红艳,那出嫁的姑娘多么美丽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洁白翻飞的芦苇絮,多么潇洒,那可爱的姑娘在水的那边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高垂翠绿的柳树枝,多么妩媚,那出征的男子还不快快回来呀!

这是他们生活里的歌,是当时民众的日常写照,被有心人记录整理成集,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楚辞,也是歌,是另外一种独具特色的歌。

到了汉代,政府有个机构叫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这些歌谣,本意是为了掌握民情舆论,于是有了乐府集,让我们看到更多优秀的民间作品。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让我们记住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中国式的婚姻和爱情,也见识了历史上的婆媳关系;北朝的《敕勒川》带我们品味了塞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美景。

这些被记录下的民谣,是百姓之间传唱的歌,是百姓心声的传递,是大众生活里精炼的故事,也是众人齐唱烂大街的歌。

民歌汇聚了民情民心民意。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是群众唱董卓的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民众以歌达情,暗讽董卓暴政,不得好生。《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也都录有许多歌谣。歌是唱给大众的,也往往是唱大众的。

言为心声,歌为情生。歌曲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是一些人谋生的手段。优秀的歌手,总是用自己的嗓音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巧妙地演绎,从而引起大众的共鸣,成为一时的流行。

二、大众的更久远

古代诗人作品叙写歌手的作品不少,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都十分经典。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的音乐也越来越多,有许多门类。各地区、各民族,各时期,各具特色。后世这些歌曲,虽然主要是专人创作,但也基本围绕人间真爱,述说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反应社会兴衰民间疾苦,传唱人民心声,描述人的悲欢离合,揭示生命存在的本真。但凡唱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的歌曲,无不唱出了当时众人的心声。

宋词出名者众,唯有柳永的词人尽皆知,据说夸张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只因为柳永爱写爱情,写大众多些。至于他人的闲情雅致后花园以及忠君爱国大义凛然都不如柳永的“爱情”更切合普通人的生活。

因此,写普通人的生活,民众的生活的作品可能更受大众欢迎。这不仅让人深思,那些艺术生命力更久远?说到歌曲,这就让人联想起那些一夜走红,传遍大江南北的歌,那些轰动的、烂大街的歌。

三、所有的广为流传都不是偶然

孔子说诗经可以“兴观群怨”,所谓“观”就是通过诗歌来看世界,看黎民百姓,看政府政治得失。确实,如同一时期有一时期的文学,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歌曲。反过来,一个时代的面貌从歌曲这个侧面也可以窥见。

不可否认的是,一首歌的推出并广为流唱,总有第一个唱的,还要有后来推广者。一首歌创作出来,有人唱了,真要烂大街,还要大众愿意唱,那就要有推广者。这个推广者,运用大众传播知识进行推广,或为民众口耳相传,或为专业机构的精心传播(政府、音乐公司、媒体机构、协会等组织)。

早期的歌曲,正如初期的民间传说和文学故事,更多的靠的是口耳相传这种人类传播的最原始最有效的方式。现在正慢慢消失的民间儿歌,大致如此。小时候,父母、爷爷奶奶、姑姑婶婶教给小孩的童谣有都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这些儿歌童谣不用学校,不要教师,就是代际口耳相传,老人唱给小孩,一代一代唱下来。我小时候也听过儿歌,如今能记起来的也就只有“咪咪猫,上高窑”这一句,其他的忘完了。中国30多个省份,56个民族,有大量的童谣。只是如今随着更多的载体(收音机、火火兔等早教机)出现,这些口耳相传的“童谣”渐渐被遗忘,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学人口比重升高,普通话全面推广等等,当年老人家抱着小宝贝轻吟儿歌的场面已很少见。那些歌谣,那些祖辈认知社会的乡音乡情因为传播少了也在大社会中失去了她的地位。

至于专业机构推广,那就容易多了。政府机关推广,如国歌,那是人人都会的,一上学就要学,是个国民,都要会唱。学校推广,那就更多了。校园音乐课,还有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的合唱,歌唱比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捉泥鳅》《黄河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音乐公司推广,那是几何级的造曲大神,海量的歌曲的主要生产者。现在许多“烂大街的歌”,都是这些公司合力打造出来的。还有影视媒体,也容易造就神曲,成为烂大街的音符。

对于个体来说,不论是因为谁的推广,一生总有那么几首印象深刻难以释怀的歌,总有那么几首旋律响起就会让你流泪的歌。似乎那些过往的故事和尘封的记忆,那些年的酸甜苦辣,都凝固在这岁月的歌声中了。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那曾经的情景和场面再现了。音乐,给你无限的回忆。对于大众来说,那些烂大街的歌更有普遍意义,更有时代印记。回头看,那些歌,都是一段段美好的青川年华。

十年前读《读书》杂志,看过几期写中国流行音乐的文章,作者应该是乐评人李皖,那是专业的大视野,其中写的许多歌曲,我并未听过,但写的真好,点评的到位。时间久了,也记不清那些经典点评了。

这里斗胆回忆下那些年我听过的烂大街的歌。

我没多少

清晰的记忆

match

四、那些年听烂的歌

—年;

我在乡村,大喇叭放音乐司空见惯。那些歌声在宁静的乡村旷野飘荡,给单调的生活带来了热闹。小学低年级听过最多的是学校大喇叭放的国歌和广播体操的音乐,那是年前后,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一阵子了,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村办小学,学生众多。一到升旗和课间操,那音乐就来了。同龄人都很熟悉那旋律,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后来四五年级,有两个音乐老师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年青女老师,她教的歌曲《青春小鸟》让人印象深刻,也是非常的流行。另一个胖胖的中年男老师,拉着手风琴,嗡嗡嗡,用红纸抄的歌曲《金扁担》,教了我们一学期,那首歌我现在还有些记忆。学校之外的歌,莫过于村委会大喇叭放的歌曲《九妹》。还有别人家电视连剧里的歌。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视,只能跑到别人家看,甚是稀奇。小小的电视机前,攒动的人头,透过荧屏看那些陌生的外面花花世界,还有优美的歌曲都成了那年那月的记忆。《婉君》《梅花三弄》《雪中情》《神的传说》《云宫迅音》《篱笆女人和狗》,说歌名,可能不见得人人记得,但只要唱出一句,听过的就会神往,就会想起那些年追着的电视剧,还有那些神仙那些大侠那些痴男怨女那些人间的真情。在大众传媒还不普及的年代,这些大喇叭,电视里的歌,虽然烂大街,但真的好听,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歌给你听。

-年;

我进了城,在小小县城听到更多烂大街的歌。小学毕业了,初中,年纪稍长,听到的歌就更多了。村里有人结婚,尹相杰《纤夫的爱》震天的响。有时候,村大队旁的大喇叭除了《九妹》又来了首《九九女儿红》,此后还有更多的流行歌曲,《水手》《心雨》《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学校里就更丰富了,四大天王的歌曲,还有什么影视金曲。什么《潇洒走一回》《白天不懂夜的黑》《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小芳》《同桌的你》《男儿当自强》《星星点灯》《刀剑如梦》《男儿当自强》等等。那时候,青春年少,追星正浓。少男痴女,不用老师教,听着听着就会唱了,爱恨情仇唱的天昏地暗。记得初中流行课前唱首歌提神搞气氛,有一节课,我们班的科任老师半天不来,一班人唱的兴奋,一首接一首,唱的不亦乐乎。那年录音机,单放机,磁带是流行的。某天父亲从外面拿回了一部卡式录音机,我兴奋了好一阵。可是买磁带要钱。只能省吃俭用,偶尔买一二。免费的歌很多,满大街的露天卡啦OK,还有舞厅,一到夜晚,那音乐穿过天空,透过云层,向闪电一样冲向每个耳膜。响彻云霄的音乐,还有歇斯底里吼破喉咙的唱者,都让人印象深刻。那时候《杜十娘》《心雨》《把根留住》《梦驼铃》简直就是夜晚的闹钟。而我,无法拒绝这些声音的侵袭,在这样的旋律中一次又一次迎接夜的到来。那些烂大街的歌曲,就如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骚动。

音乐减压还是助兴,不得而知,但那些流行的旋律和歌词,让我们看到大众音乐的无限魅力。改革开放后,一批流行音乐歌手冒出,一人一首成名曲,男人不哭,女人如花,港台风来了,新民谣来了,打工思乡曲来了,还有众多的电视金曲混杂着,激荡着,在大街小巷,在那村头巷尾,在那日落花开的时节,飘荡着,响彻着,诉说着不同个体的心声,纷繁有趣。

-;

读高中,在学校和村子间往返,流行音乐成了我们的伴侣。初中高中同学喜欢足球的人多,那首《thecupoflife》,gogogo,阿里阿里阿里,响彻了许久。高一的时候,同学有个杰克逊迷,带我们看了杰克逊演唱会的碟片,记住了那个跳太空舞,唱英文歌的外国人。至于那几年的唱响大街的流行歌曲,太多了,记得真不多。《伤心太平洋》《过火》《红日》《忘情水》《光辉岁月》《你是风儿我是沙》《当》《笨小孩》《白月光》,太多太多,港台大陆,金童玉女,天王天后,影视金曲,校园民谣,世纪歌星大合唱。校园里、街道上、突然飘出歌声的某个窗口,都让人感到流行音乐的魅力。

歌声响起,是我们的青春,歌声飘过,是我们的那年那月。在那烂大街的歌声里,我们的青春在膨胀在蔓延在开花在发酵。在别人的歌声里,叙说着我们自己的故事。原本简单的青春年少,在歌声里变了。“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深深太平洋里伤心”……那些旋律和歌词给乡村少年一盏灯,一艘船,一片未知的海域。探索是快乐的,是充满了幻想的。在那单纯的岁月,一台收音机,一台单放机(walkman),几乎就有了所有的乐趣。在清晨的晨曦中,在午后的阳光下,在黄昏的校园里,在睡不着的日日夜夜,那些歌声穿透墙壁,带着少年的心,在故乡的高原飞翔飞翔。如果没有歌,没有音乐,没有那些新奇怪异的男男女女和他们的高唱低吟,没有那些听的到却看不到的梦幻世界,高中那段刷题的日子注定是枯燥的,单一的。如果没有音乐陪伴,有谁愿意大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服在黑夜里前行?是一首首歌曲,给我们高中生活新的惊喜!

—年;

进了省城,烂大街的歌曲多了一些外国歌。大学,是另一个世界。从小县城进省城。听到的歌声更多了,校园里广播虽然很大,但魅力并不大,一个个多么希望有自己的小世界,耳机带起来,音乐响起来。为了学英语,听欧美金曲,《加州旅馆》《卡萨布兰卡》《我心永恒》《以吻封缄》《Iwillalwaysloveyou》《斯卡布罗集市》等等。如今喜欢的英语歌曲也是那时候听过的那几首。通往新校区的路公交车,双层巴士,每次一进入长安区,在那缓长的坡上就会播放几句《斯卡布罗集市》,十分诡异,让我印象深刻。至于宿舍楼道里传来的歌声就更是一阵阵的,太多了,记不过来。只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歌。王菲、刘德华、阎维文、刀郎、阿杜、游鸿明、周杰伦、哈狗帮还有火起来的超女李宇春、张靓颖等等。有一阵子流行网络歌曲,动画flsh,改编经典,自编自唱,各有趣,记得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还有一首《湖南mary》。如今都不知道去哪了。那时候,网络歌手就像天空的烟花,一个接一个,闪耀几下,下一个。也许只是我的世界变大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js/20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