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夜的夜里,刘欢都听了些什么

No.82

新的一季《歌手》如约而至,从昨天第一期的现场来看,整场并没有太多的亮点。而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青峰的俏皮和芒果台傲视友台的灯光舞美外,就数压轴出场的刘欢了。

刘欢演唱的曲目是《夜》。

词曲:刘欢

夜掩盖着我

穿行在挪威森林

穿过花房遇见姑娘

满眼是杏花天影

夜在最深时涌动

我的心开始放开喉咙

夜是我最忠实的听众

每天都如期相拥

夜点燃了风

呼啸着黑色的火光

灼伤那惨白的月亮

却掀起我的每一杯酣畅

夜是白天纷扰的赎还

我的心不再厌倦

风吹过墙吹过月的背面

散落答案又吹过泪眼

Lacrimosa

夜已挤出最后一滴墨

无奈中消褪了颜色

风啊风如万马奔过

不息川流不理会寂寞

寂寞

寂寞

这首歌曲是刘欢的原创作品,是他在做另外一个音乐节目《中国好歌曲》时写的。

在吴青峰的串讲词中提到,在这首歌是刘欢创作的唯一一首表达自己心情感触的歌,里面有挪威森林,有花房姑娘,有鲍勃迪伦,有平克佛洛依德,这些都是滋养他生命的音乐能量。

刘欢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谈过这首歌:

包括这次《好歌曲》我最后的那首歌曲那个《夜》,这我头一次,因为它要首歌,我很久没有写歌了,就一个星期,要首歌,我写什么呢,我是个喜欢熬夜的人。有的时候是因为工作,有的时候没事儿,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在那儿,倒杯酒,然后不停地听各种唱片,所以那个就是我的无数的不眠之夜当中的一夜而已,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所以刘欢把写歌晚上听的歌曲都融进了歌里面。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歌曲吧:

《挪威森林》

歌里的挪威森林,不是村上的那部小说,也不是陈英雄导演的那部电影,更不是伍佰的那首歌。而是披头士的”NorwgianWood”。这首主要由约翰列侬作词的曲子,收录于年发行的专辑《RubbrSoul》。这首歌描述了列侬和一个女孩共处一室又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而歌曲中的”NorwgianWood”并不是真正在挪威的森林,而是对房间内竖条的墙壁装饰板的讽刺。

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音乐家们对充满神秘和灵性的印度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中间也包括披头士。他们专程前往印度,寻访大师,为自己的音乐采风。而这首歌被认为是RagaRock(拉嘉摇滚)的代表作品,这种类型的摇滚带有相当浓烈的印度音乐风格。在这披头士的首歌中,你可以听到印度音乐代表性乐器锡塔琴的声音。

《花房姑娘》

年,挽着一只裤脚的崔健在北京首体的舞台上吼出了那句“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震惊中国,也来拉开了中国摇滚的帷幕。3年后,崔健发表了人生第一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也是中国大陆摇滚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然而这张专辑中并没有收录《一无所有》,但有一首至今在各大选秀舞台上仍在传唱的《花房姑娘》。

与崔健其他充满批判、愤怒、思辨的歌曲不同,《花房姑娘》是一首直白的情歌。这首只有三个和弦的歌曲,简单直接,崔健的歌声嘶哑粗粝,在情爱的主题下呈现了奇妙的反差冲突,人们第一次知道爱情歌曲不但能深情,还能蓬勃。

《杏花天影》

这首作品是宋词曲,作者是被誉为南宋词调音乐第一人的婉约派代表人物姜夔。按照现在的说法,姜夔就是一名吴青峰式的创作音乐人,词曲都能写。

如果不按旧的词牌写词就叫“自度词”,而原创音乐就叫“自度曲”。公元年,他路过金陵,看着江南春色早,联想到国破家亡,思绪涌上心头,写下这部著名的“自度曲”。

《迷墙》

世界上有着无数的墙,但是就像“thgratwall”就是长城一样,提到“thwall”则有且只有一个含义——平克弗洛伊德发表于年的双CD旷世摇滚巨作。

这张以RogrWatrs童年经历为背景的专辑,以26首歌曲前后串联,呈现了一个摇滚巨星从婴儿的降生开始到成人后的人生沉浮经历。

CD1中PinkFloyd以墙来形容个体的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而CD2则描写了个体经过反复的挣扎,冲破迷惘、摆脱痛苦去打破精神之墙。

脱胎于个人经历的作品又并不拘泥于个人的私我情感,而是将目光投射到了教育制度、战争创伤、专制压迫等战后世界精神创伤。

年7月21日,为纪念柏林墙倒塌8个月,在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与勃兰登堡门之间,曾经的围墙区域,单飞的RogrWatrs举行了ThWall演唱会。蝎子乐队、西尼德奥康纳、布莱恩亚当斯等数十位知名乐队、音乐人友情客串。

演出中,在乐队与观众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堵长达米、高25米的真实的“墙”。然后墙又变成了投影屏幕,同名电影中恐怖的动画怪物在巨幕上张牙舞爪。

最后在45万名现场观众的注视下,墙被推到,乐队从墙后走出,完成音乐意象与现实具象的高度统一。

《月之暗面》

这张专辑团爸在上一篇推送中正好写过,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

《答案在风中飘》

鲍勃迪伦在21岁那年发表了"BlowininthWind"。迪伦目睹了人们对于种种错误和显而易见答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怪现象。他认为很多现实问题的答案就像写空中飘扬的纸,总是会落地,但问题的关键是落到地上以后少有人去主动捡起,答案也就少有人知。这首创作于越战背景下的不朽歌谣,在非裔美国人民谣的精神内核中加入了关于成长、战争的叩问,又在迪伦似是而非的回答中发散回响。

《安魂曲》

安魂曲是宗教音乐的一种,主要用来超度亡灵。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曲》。

据说这首歌曲导致了莫扎特的早夭: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身着黑色斗篷的神秘人,敲响了莫扎特的家门。他要求病中的莫扎特创作一首安魂曲来告慰死去的亡者。而这样一首本身就是不祥预兆的曲子,也成为了压垮莫扎特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电影《莫扎特传》中还原这个场景,而其中黑衣人的身份则是宫廷乐师萨里耶利。

而事实上,《安魂曲》确是莫扎特的最后一件作品,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安魂曲》作为宗教音乐,有着严格的乐章结构。莫扎特在生前完成了大部分的旋律和部分配器,但仍有部分乐章没有完成,比如第八章Lacrimosa(落泪之日)写八小节时,莫扎特就去世了。其余的部分由其学生苏斯迈尔按照莫扎特生前的嘱托和创作意图续写。

刘欢的这首创作中,除了歌词内容上与这些著作有联系外,在音乐内容上也与之呼应:歌曲中的钢琴和弦如《月之暗面》一脉相承,吉他摇滚段落又是向《迷墙》致敬,而高潮时的背景合唱又像是《安魂曲》中唱诗班的吟唱。

在每一段头两句的开结尾,短短八小节之内,刘欢使用了大小调切换的技巧。比如说第一二句。“夜,掩盖着我,穿行在挪威森林”,以忧伤阴暗的小调开始,却出人意料地在结尾处(挪威森林)转换成积极明朗的大调和弦,不经过渡的情绪切换,让听众产生犹如过山车一般的情感起伏。

军鼓、弦乐、电吉他,随着器乐的层层加入,情绪逐渐累积。终于在Lacrimosa这句达到顶峰。

随后,晨钟敲响,夜的黑色逐渐褪去。

团子她爸

您的转发和点赞是最好的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js/20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