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杂志丨奥斯陆新图书馆

由LundHagemArchitects和AtelierOslo建筑事务所在挪威奥斯陆设计的新地标图书馆DeichmanBj?rvikaLibrary于近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自十一年前受到委托以来,建筑师终于将这个有着雕塑美感的图书馆搬进了现实。建筑由一系列大而连续的空间构成,避开传统图书馆狭窄与书籍堆叠的刻板,成为奥斯陆未来图书馆的宣言。

图书馆馆长希望为公民带来一个可以尽情探索和举办各类活动的现代场所,通过开放且具有吸引力的建筑空间来鼓励人们不断地发现新事物。这座有着超高颜值的图书馆不仅代表挪威人对书籍与文化的热爱,还有对于美和设计的不断追求。

图书馆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Bjrvika区域,面朝着景致优美的奥斯陆峡湾,这里是奥斯陆游人如织的市中心港口,也是奥斯陆的新文化中心,Barcode设计建筑群、新蒙克博馆、挪威国家歌剧院纷纷在此址,可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片区域更适合安放一座面向所有人的图书馆了。

项目场地的面积相对较小,为了避免建造过多的楼层,图书馆的体量被设计为悬臂状:二层抬升于东面的街道,五层则高出城市广场近20米,同时为入口提供了荫蔽。巨大的悬臂不仅向城市展示了建筑的宏伟姿态,还保留了望向附近歌剧院的视野。屋顶的折叠几何形态起到了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

天窗上的结构是折叠的几何形状,在结构上提供了强度,而且也有一种独特的秩序美感。

室内空间主要呈现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广场,里面摆放着各类家具与活动设施。封闭空间和嵌入式空间围绕着三座独立的书架塔布置,解放了建筑的外立面,使阳光得以从各个方向流入室内。

每一层的天花板也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成了绵延起伏的画面。

一系列房间和嵌入式空间为临时性的装置和展览带来多彩且氛围独特的舞台。开放区域更多地采用了中性的色彩和耐用的材料。围绕在光井周围以及折叠屋顶内部的混凝土结构拥有极高的持久度,为建筑赋予了永恒且独特的品质。

地下书架区,宽度较小的隔热板和玻璃板在立面上交替分布,兼顾了高效的隔热性能和均匀的采光。室内的漫反射玻璃缓和了隔热板带来的封闭感,营造出均匀柔和的氛围。外立面的设计相对更加封闭,以便将光井和图书馆的内部活动凸显出来。角落处的全景窗向不同方向敞开,为室内空间赋予了变化和张力。

除了书籍,图书馆希望通过高科技与阅读者产生互动:例如乐器演奏的教学影片观看曲,儿童的交互式视频装置,位于地下室的电影院与礼堂。图书馆内还有一间特别的房间,专门为苏格兰艺术家KatiePaterson的一个先锋项目而设计。从现在开始,每年都有一位作家的投稿交由信托机构保管,不会被读也不会出版,直到年,手稿将在图书馆展出。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农民工吴桂春对东莞图书馆说:“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你。”书不拒人,在图书馆面前,你我皆为一个渴求知识的灵魂。图书馆为众人提供一个避世的安静角落,无形间成为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图书馆的建筑也成为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代表与象征。

(End.)

推荐阅读

AZ观点

风合睦晨:让空间设计与灵魂共鸣

AZ观点

游滨绮:不要让特定的设计语言扼杀了创新和探索的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下个AZ人物就是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js/21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