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去挪威,遇见麋鹿少年》
文/短发夏天
朋友间的付出,只有是否真心,没有高低贵贱。01米娅的新同桌走进教室时,几乎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那是个北欧男孩,还未见到他时,老师就说过他很高,但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高——足足一米九,一头不可思议的浅金色头发,湛蓝的眼睛,让人没办法仔细打量他。
他局促地站在那里,一脸茫然地盯着后排的黑板,望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发呆。
米娅的班主任是个矮小的中年男人,见状有点儿尴尬地说:“呃……这位是来自北欧的同学,将在本校借读三个月,因为语言不通,希望大家多照顾他……但是孙米娅,你不许吵他,听到了没有?”
“凭什么我不能照顾他?而且,他是我的同桌,我总不能不跟他说话吧?”
米娅站起来说道,其他同学立刻笑了起来。那个男孩好奇地打量着米娅,他有一双麋鹿般的大眼睛,睫毛长长的,像动画片里的人,缺乏真实感。
米娅咧开嘴冲他笑了起来,男孩呆了半晌,才回报了一个笑容。
“你想说就说,反正他听不懂你说什么,你也听不懂他说什么。你非要自言自语我没办法,别吵着人家就行!”班主任喝道,一群人又大笑了起来。
米娅晃了晃身子,不服气地“哼”了一声。
“你坐在那里……”班主任对男孩说,男孩却全不明白。米娅索性直接跑到讲台上,拉着他的袖子,把他带到了最后一排,指了指旁边的空位置。他这才明白过来,再次冲米娅笑了一下,点点头,把书包放下。
教室里的人都在打量他们,这让米娅有些得意,他可真大啊,像个动物一样,有种乖乖的温顺。
“我叫米娅!”米娅对他说。
男孩呆了一下,才道:“MIA?”
是很清澈的声音,像泉水,又像猫咪的叫声。米娅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男孩皱了皱眉,接过她手中的笔,写下的却是三个字母。
米娅照着念了一遍,旋即用纸捂着嘴巴笑了,兴奋地说:“我喜欢!”
男孩完全不知道她在笑什么,但看到她笑,就也笑了笑。班主任无奈地望着他们半晌,敲了敲桌子,总算开始上课了。
02米娅的家乡是一个渔村,紧挨着红树林自然风景保护区。几年前,保护区发现了几种罕见的藻类变种,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像掘金一样,一批接一批地涌向这个渔村。
本地居民已经习惯了外国人的出现,但一个金发碧眼的北欧人,还是很令人惊讶的。
男孩的名字很难读,O中间还有一道斜杠,帮他父母翻译的年轻人介绍说,这叫“比约恩”,老师就跟着叫比约恩。
这个挪威男孩是随父母一起来考察的,他的英文不太好,中文完全听不懂,到了这里跟聋哑人差不多,除了沉默就是沉默。
而米娅则是全镇最出名的“病人”,她有多动症,注意力无法集中,极端情绪化,还有认知困难,从小就跟别人不大一样。
几年前,一个好心的科学家提示了这一点,她父母带她去了很远的大城市检查,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病。
其实也不能说是“病”,最多是一种交流障碍,却被渔村中所有人当成了神经病一般看待。
在大城市或许还能找到专门的机构治疗,可米娅的父母都是渔民,并不具备在大城市生活的能力,只好在众人的嘲笑和奚落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女儿。
米娅十五岁,学校怕她打扰其他同学,便把她独自安置在教室最后一排,只要不影响别人,她几乎干什么都行。
两个很难用“正常”来形容,又很孤独的人,就这样成为同桌。
整个上午,米娅都不停地转过头盯着比约恩看,害得老师不停地提醒:“米娅!不许盯着人家看!这样不礼貌!”
所有人都大笑不止,比约恩一脸茫然,但他好像并没有很讨厌米娅的行为,翻着手中的小字典研究了一上午,放学时跟米娅说:“你好。很高兴,你,认识。”
米娅听懂了,跳着说:“我也很高兴认识你!”
研究院的人来接比约恩回去,他又望了米娅一会儿,才钻进车里,离开了。
03第二天,米娅翻出了从大城市带回来的检测报告,指给他看,说:“我有病,你不要讨厌我!”
比约恩一眼就瞥到了报告上的“ADHD”字眼,他好像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很友善地握了握米娅的手,让她不要在意。
米娅呆了半天,忽然就脸红了,却又很高兴,因为认识了一个没有一知道她有问题就皱起眉的人。
上课时,米娅翻着地理书上的世界地图,拼命找挪威在哪里。但她不会看地图,纠结半晌,忍不住拉了拉比约恩的袖子。
他转过头来,一下子就明白了,指了指世界地图的左上角,一个靠近北极圈的地方。
地图旁附注着北欧的特点,还有一张麋鹿的照片,米娅有些惊喜地说:“你像麋鹿!”
“麋鹿?”比约恩问。米娅指了指那个动物,结果比约恩被那个复杂的“麋”字吓得瞪大了眼睛,拿出纸和笔照抄着。
一个字被他拆得七零八落,却依然写不出来。
米娅捂着嘴笑了半天,一笔一画地教他写,特意把字写得很大。比约恩模仿她的动作和笔迹,费了半天的功夫,总算写出那个字来,长出一口气,并很夸张地抹了抹额头,假装擦汗的样子。米娅又笑了起来,开始教他写别的字。
很奇妙的是,他们两个几乎不怎么说话,却能顺畅地交流。下课后,班上的同学都费解地望着他们,仿若在看两个外星人,他们却浑然不觉,玩着只有他们两个明白的游戏。
比约恩有一台古旧的CD机,下课太吵的时候就会戴上耳机。米娅问:“你在听什么?”他就把一只耳机递过来,悠扬的曲调传来,是古典音乐。
比约恩掏出一张纸给米娅看,米娅不认识英文,只认得数字,念到:“。”
“巴赫。”比约恩说。其实他发的是德语的音,但米娅还是听懂了,翻到历史书上有巴赫的那一页,说:“巴赫!”
比约恩笑了,说:“对,巴赫。”
04后来米娅才知道,比约恩一家都是环保主义者,除非必要,会尽量避免使用高科技产品。
负责帮他们翻译的鸿哥说:“电池会破坏地球资源,尤其是手机、电脑的电池。其实CD机的电池也会,不过他们用的是可循环式的。”
为了感谢大家的照顾,比约恩的父母请比约恩的班主任和他的同桌米娅来家里做客。
他们住在研究所提供的临时住宅里,屋内摆设和生活物品都非常简朴,除了一台电脑和一个很旧的游戏机外,几乎没有其他电器。
米娅很高兴,因为她家也没有智能手机之类的电器,只有一台电视机。比约恩见米娅来了,迫不及待地给她展示自己心爱的游戏机,指着里面的游戏说:“我做的。”
“游戏?你做的?”米娅很惊奇。
比约恩点了点头,打开游戏机给她看,里面有一个数码小人,在走来走去地搬一个小箱子。
米娅不会玩,却觉得很有趣,比约恩望着她绞尽脑汁的样子,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他们到底为什么要把孩子带过来?语言不通,他很难与同龄人交流。”米娅的班主任纳闷地问鸿哥。
鸿哥解释说:“对北欧人来说,中国是个特别神秘的地方,他们想让他长长见识。”
“可是,孩子不会闷吗?”
鸿哥望着坐在地毯上的米娅和比约恩,说:“我怎么觉得他玩得挺开心的?”
班主任呆了呆,好像的确是这样。米娅能毫不在意地跟那个孩子互动,而他也接受着。
跟米娅在一起,他是真的开心的。
晚饭做好了,比约恩的父母将烤好的鸡肉派端出来,米娅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吃。比约恩帮她切了一小块,放进她的盘子里,说:“吃。”
米娅学着他的样子用刀叉,也说:“吃。”
比约恩的父母跟比约恩一样高大和善,中文讲得很流利,说:“谢谢你喜欢比约恩。”
米娅脸红了,扭捏地说:“也谢谢你们带他来中国!”
这是除了父母之外,第一次有人喜欢米娅,也第一次有人邀请米娅去自己家。
米娅的病导致她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必须被人小心翼翼地哄着才能不崩溃、不大哭、不发脾气——她其实是个挺可怕的人,但比约恩一家的友善让她觉得,自己好像不是那么无药可救。
05只是,米娅跟比约恩的小世界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大家都觉得,如果米娅都能跟比约恩交流,那其他人肯定也能。
来到渔村的第二个月,比约恩的中文进步了很多,他似乎对附近很好奇,总想到处逛逛,父母没空陪他,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约他出去玩。
米娅也收到了邀请,但等她赶到比约恩的住处时,他们已经不见了。
那是一个阴天,下着小却密的雨,米娅静静站在那里,很快就明白了,他们把他带走了,故意不带她。
这不是第一次,从小,就不停地有人以戏弄米娅为乐。
寒冬腊月,有同学告诉她老师要求穿夏装,为了锻炼大家坚强的意志力,于是米娅就成了在寒风中穿着连衣裙去上课的怪物;还有同学曾告诉她,在山上对着流星许愿,她的病会好转,米娅就一个人往山上跑……
脑前额叶是大脑中控制思维、情绪、表达和推理的地方,可米娅的前额叶天生就有问题,如果用精密的仪器监测她的大脑活动,会发现那里像庆典时爆炸的烟花一样绚烂,此起彼伏地闪烁着,一阵接一阵。
可正常人的大脑不是那样的,正常人的大脑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亮起。
米娅咬着手指,感觉自己在颤抖。
研究所的临时宿舍楼只有两层高,因为没有贵重物品,进进出出也没人关门。雨滴打在树叶上,那声音对米娅来说像战鼓在擂一样。
她丢下伞,推门进去,望着那个简朴的小房间。比约恩的CD机就放在桌上,她拿起来,丢在地上,用力地踩;桌上还有正在腌制的食材,晚上要烤着吃的,米娅上手打翻了杯子、碗……
米娅觉得自己像一座火山,脑袋里嗡嗡乱响,思绪不停地摇晃着,很烫。她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带他走,但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就这样跟着他们走了。
为什么不等自己?为什么?比约恩是她的,是她教他说汉语和写汉字的,他们怎么可以抢走她的努力成果?
摔东西的声音引来了比约恩的父母,他们跑过来时,看到她手里正举着一个试管,那里面装着他们千辛万苦找到的,全世界只有这里才有的藻类生物。
要找到那个生物,必须走进红树林深处,仔细检查每一个树根、翻遍每一处淤泥。比约恩的妈妈吓得捂住了嘴巴,叫道:“MIA!”
就像猫叫一样。
米娅清醒了,呆呆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她不是第一次这样发疯,妈妈跟她说过,在家里怎样都行,但绝对不能在外面摔东西。
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生气过了,但她现在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医生说,随着年纪的增长,她会逐渐找到控制的感觉。但青春期——青春期的额叶活动本来就比其他年纪丰富,那漫长而曲折的情绪海岸线,就像红树林一样。
红树林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海陆交接处,是一个蕴含着大量生物族群的湿地浅滩。
老师说过,红树林很重要,像温度计一样展示着地球的变化,它可以防海啸,还给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提供了一个过渡的栖息地,所以一定要保护红树林,不可以走近它,也不能破坏它。
现在,米娅手里拿着的是地球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它比蚂蚁还小,静静地浮在装着湿地沼泽的试管中。
在米娅的理解里,如果把它摔坏了,就会引起海啸,让很多人死去。
她很想把它放下来,可用尽了力气都做不到。眼泪拼命地往外涌,高举在空中的那只手不停地颤抖着,她求救般地看向比约恩的父母,彻底被吓坏了。
好在比约恩的妈妈看明白了,她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把试管取了回来,抱住米娅轻声说:“不哭,不哭……”
06米娅没有再去过学校。
她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闯了什么大祸。比约恩的CD机被她砸坏了,鸿哥说过,他们家的东西总是会用很多年,很有年代感。
,那是比约恩喜欢听的歌,鸿哥告诉她,那首曲子叫《G弦上的咏叹调》,非常出名,是巴赫的代表作。
米娅不知道咏叹调是什么,只知道那是比约恩喜欢听的歌,对比约恩来说很重要。
对于米娅拒绝上学的行为,父母没有说什么,他们都知道米娅在学校里待不久,运气好的话,米娅可以一辈子待在家里;运气不好的话,她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会引起狂躁症、抑郁症等并发症,医院。
米娅不太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怎样生活的,也不太明白她所认识的世界跟别人认识的究竟哪里不一样。
在家的日子里,她一遍遍地翻着地理课本和历史课本,找她知道的那些东西——月亮、花、星星、地球。
在世界地图旁边,有一个用铅笔写着的大大的“麋”字,那是米娅写过的笔画最多的字,说不定也是比约恩写过的最难的字。
那就是米娅的极限了,她知道麋鹿是一种动物,在挪威。
可是,挪威究竟是什么呢?
夏季到来时,比约恩一家要走了,研究所举办了一个欢送会,学校里很多人都去了。
班主任特地来邀请米娅,说是比约恩妈妈的意思,他们并不怪她。可是她不能去,也不敢去,她一个人坐在床上,脑子里回忆着那首歌,但怎么都想不起来具体的旋律。
这时候,有人叫她的名字,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米娅的父母都很诧异,推开门,他们看到一个个子很高的男孩子被村民围着,正在往这个方向来。
比约恩不太会说汉语,却会叫米娅的名字,他们便帮他指路,把他送来了。
保护区不能进行工业捕鱼,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工作。米娅的家就在木船上,电流不够大,所以没什么家用电器。一盏小灯在微风里晃荡着,是古诗里才有的轻舟与渔火。
比约恩个子高,进不了船舱,只能站在岸边,探进头来,很着急地说:“你不在。”
米娅颤声说:“他们不喜欢我。”
“我,喜欢。”比约恩担忧地说出这两个词来,像以往那样,不成句子,米娅却懂。他难过地望着她,麋鹿一样的大眼睛在夜里如同深海,将米娅包裹起来,让她平静了许多。
比约恩把那个自己珍藏了很久的游戏机递给她,说:“挪威,找我。”
米娅打开游戏机,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小人。
不过,那小人不再搬箱子了。原本的格子背景变成了一张很简单的世界地图,按下不同的按钮,小人就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米娅笑了起来,说:“好,到时候我去找你!”
从米娅的住处往北走,会经过一大片山地、一个原始森林、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一片沙漠、一个荒原,然后穿越俄罗斯,经过极寒的杉树林,进入北冰洋……
这其中,大部分地方人类都无法生存,即便能,也不能走路经过,可米娅不懂这些。
在米娅的世界里,只要沿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她就会再次见到比约恩,她的麋鹿少年,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好朋友。她会很快乐,就像从未被伤害过一样。
《意林·小淑女》
邮发代号:16-
刊期:半月刊,每月5号、
20号上市
单价:8元/期
邮局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