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悉广州性别中心停止营运,谨发此文留念。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
时至今日,我才恍然领悟到直子之所以求我别忘掉她的原因。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她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也惟其如此,她才强调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想到这里,我就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对性的把控与迷失
文/莱德劳
年5月
伴随着披头士乐队《挪威的森林》那飘渺的旋律,我跟随村上春树的笔尖走进了那个充满虚无与迷茫的森林…
村上春树(村上春樹,MuakamiHauki)
日本知名作家
刚读罢村上春树的名著《挪威的森林》,感到有些伤感,想写点什么。
老实说,上次捧起小说看还是一年前,是阿加莎的推理小说《无人生还》,几天前刚拿起四年前就买了却未曾读过的这本《挪威的森林》。不过,我很庆幸没有当时买来就直接拿来看,原因很显然,在当时那个年龄是看不懂这本书的,而且不仅是看不懂,还可能让我对这本书想表达的内涵产生误解。即使是几天前刚拿起这本书时,我也只是以为这不过是本讲述青春恋爱的言情小说。不过现在看来,这本书并不只是想单单的表达恋爱的故事,而更被赋予了一定内涵,这些寓意也是写这本书的——37岁的村上春树的一些悟彻。
《挪威的森林》电影剧照
陈英雄指导,年
“性”作为一大主题贯穿本书全文,作为一个重要线索,你几乎可以在任何这本书的章节找到对性的描写。书中的不同人物对性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可以很明显的察觉到——男女之间对性的理解是不同的,通常来讲,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没有感情基础的性关系,女性对于性往往是一种情感寄托,而男性对于性往往是一种生理需求或者说是快感。
书中不同角色对于性的态度是不同的,村上将不同角色的性格和他们各自对性的观念与态度变化联系起来以隐喻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书中女性角色中,有性观念十分开放的小林绿子和石田玲子,也有比较保守的初美;在男性角色中,有把性当做一种游戏的永泽,也有把性当做男女关系确认形式的主角渡边。
整本书所渲染的氛围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小林绿子作为书中角色里性观念最开放的人,也让人感到她似乎是心理最健全的人,纵使他的生活相当的艰辛与不幸,她却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而对于石田玲子这个角色,从她的话语中能发现她年轻时是一个偏于保守的东方女性形象,但作为一个似乎的潜在双性恋者,在一次与同性的性错位接触后导致精神疾病复发,也同时让她对一直以来堵在心头的事有所顿悟。
永泽这个角色对性的态度让我一瞬想到了法国哲学家福柯——那位完全可以用放荡不羁来形容的浪子。从永泽与其女友初美之间的关系和他那道德虚无主义式的性生活中能看出,他眼中的女性有很高的被物化程度。他的这种性观念和他过于极端的未来主导型人格有着密切联系,他行事的目的性过于强烈,以至于他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交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而更多的将社交生活当作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他的这种行事方式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性格中有一种不可逾越的冷酷壁垒,这也最终导致他被他人疏离。
主角渡边彻不同于永泽,他懂得在某种程度上,性与情感、责任是分不开的,但他却并不擅长去处理这方面的事情,他不太懂得如何去爱,也不太懂得如何去接受爱。虽然他一直深念着女主角直子,但在全书结尾,他却在迷茫中呼唤着绿子的名字。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究竟如何自然仁者见仁,但就我感觉,直子和绿子似乎是代表了渡边情感世界中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对柔弱的保护感和一种对历史主观构建的沉溺,而另一面是对爱的渴求和一种觉醒的责任感驱使。
但论书中最矛盾的人物,不得不说是女主角直子了。性对她来说,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她追求性所体现的男女关系确认的形式化,另一方面她也十分渴求性带来的快感。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意味着什么,她失去了对性的把控,在性的森林里迷失了自我。对于她来说,她并没有把性的形式关系相与她实际相爱的木月,而是把它给了木月死后她唯一心理的寄托,那个似乎可以理解她的渡边,因为她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性,就像她的姐姐一样。换而言之,她的性潜意识和她的表层意识分离了,木月的突然逝去让她出现了认知失调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确实生病了,她并不像书中任何一个角色一样,纵使是把性当做游戏的永泽或任何一个对性有着不同理解的人,都是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性、并根据动机对自己的相关行为在道德上进行合理化包装的,而她却不可以。这种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对于性的认知矛盾所导致的认知失调,是她精神疾病的根源。
书中的角色,大抵都是在青春期阶段,也就是对于性正处于懵懂而又新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会各自萌发对性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书中体现出的。村上春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这是一本私人性质的书,他也在最后以此书敬给他青春期时去世的朋友。这也许是37岁的村上春树对于当年亲身经历的感悟。
从现实角度看,青春期是人类性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性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在学校里给广大少男少女们灌输某种所谓“性正确”的观念,而是旨在培育一个对性包容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其实《挪威的森林》中对此也有明确的暗示,例如玲子的学生,那个同性恋小女孩,由于不被社会接受从而形成了阴暗的性格;相反的,性观念十分开放豁达的小林绿子,在经历各种磨难后仍保持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所谓社会事实无一不是在观念力量的推动下创造的,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承认问题本身存在的事实,如果你连它的存在都不承认,就更无从寻求解决它的对策。对性事实的接受,其实也是人类摈弃自负,谦虚的认识到人类作为一个动物而必有其有限性的进步。中世纪的欧洲,那些教士一个个头上摆着上帝的光环,嘴上整天扯禁欲,可到头来欧洲的修道院却往往成了这些家伙泄欲的场所。反观今天的世界,随着社会整体上性观念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对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等性少数群体呈现逐渐的包容化趋势,这一切也都更加文明化了。在有些地方,性服务也作为一种一般劳务而对外出售,这种行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何等的进步!
哈耶克曾说,经济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他们在面对他们所试图构建的东西面前是多么的无知,而我想这句话在这里也是非常适用的,有人往往认为谈性色变是向往高雅的表现,但,这其实是自负的表现。
Ioncehadagil
o,shouldIsay
sheoncehadme
欢迎加入S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