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对挪威的森林的感悟

閾跺窛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6566.html

我在高中的环境中是没有太多时间阅读文学著作的,更不知道当下社会有哪些风靡一时的著作。我当时读的最多就是《读者》一类的杂志,在烦闷的生活之余就读一读,以解生活之苦涩,也可大体了解社会上的事情,了解一些作家。

《读者》的广告叶有个贝塔斯曼书友会,里面刊登好多的图书的封面,下面还有几句寥寥的概括,言简意赅,语言精练,我从不放过,一定细读。我知道《挪威的森林》就是在这里,我隐约感觉到这本书的非同一般,“挪威的森林是什么呢?这么怪的名字,不会是写森林的吧?”真没想到它竟然是一部爱情小说。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有种阅读的冲动。

我到了大学,终见了这本书,早已是残破不堪。我把它借来读。我读了一遍,觉得索然无味。读完了感觉特失望,就这样的书还这么大的名气。我读完了整本书除了读出男主人公渡边糜烂的感情生活什么也没有读出来。我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我读来索然无味的小说别人就读得津津有味,视若珍宝?我去问读过这本书的人,去网上搜索相关的书评,感想。我知道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对同一事物就有着不同的看法。社会各方面给我的答案是“只有那些性情中带着忧郁,对生活有些许消极的人会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在其中读到年轻人的迷茫,失落,这引起了他们心灵的共鸣,所以他们喜欢它。

重读之自有新的感受。我总想写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可碍于自己的才疏学浅经总也写不出,大都是脑海中的浮光掠影不成体系。

对于《挪威的森林》我真是很想写成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可是鉴于思维认识的肤浅,我只是忠于自己心灵的真实感受,记录些许感悟,以后再做完善。

我在读第三遍《挪威的森林》的时候,终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我明显深切地感受到作品思想的高度和生活的哲理性,书中总有耐人回味,禁人细细咀嚼的地方,也有让人迷茫和不解之处。我总是回味绿子《什么也没有》那首歌,那搞笑的歌词,什么“本想给你做顿饭,可惜我没有锅。本想给你只毛衣,可惜我没有线”,什么渡边在离开的时候又在留言上添了一句“熟睡中的你(绿子),非常可爱”,什么“最最喜欢你,绿子”“喜欢到什么程度?”“就像喜欢春天的熊”。这些总让我在生活的不经意的时候想起,然后不经意地自己乐呵一番。有时又在想“我想起我人生旅途中失落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无可追回的懊悔”,我认为这简直是对整本书的概括,也仿佛感觉着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人生不就是“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无可追回的懊悔”吗?又会咀嚼一下渡边说的“有谁会喜欢孤独,只是不希望失望罢了”,还有渡边说的戒烟的理由竟是“不想被某种东西束缚住”,书中简直是有太多的亮点。

这本书总是在剖析作为普通人的你我,让你不得不正视你自己。总有一些经历和情感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在猛烈地敲击我的心,真想就摊到在地。书中毫不隐晦地描写人心中迷茫的感受和男性青春期对性的渴望,让人感觉再真实不过。

一、语言风格————平淡舒缓/幽默,饶舌,荒诞

(一)平淡,舒缓的行文特色

回想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是读得很粗略的,只是追逐着渡边这个人物去读,只是想了解他这个人的故事,根本没能体会出作品的魅力。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是很独特的,真得是很独特。《挪威的森林》的叙述节奏比较舒缓,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它不像那些好莱坞大片节奏鲜明,或惊悚或刺激,既没有天衣无缝的情节设置也没有深刻重大的主题挖掘,更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描绘,只有轻描淡写的生活场景。

读某些小说总能感觉到作品背后隐藏着的作家,他是全知全能的,旗帜鲜明的表露自己的思想倾向,左右着人物命运。而读《挪威的森林》让人很少能够感受到作者本身的“话语”或者是作者的存在,只是感受到一个人,生活中“真实”的人,在向你缓缓诉说自己的过往人生经历。他是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物,他并不是所谓的高大全的人物,他是在生活重压下委顿的小人物,有着作为人的你我共有的善恶甚至是某种心理意识。它没有跌宕的情节,只有轻描淡写的生活场景,可能不是很能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马不停蹄的读下去,但细细读之自会有一番收获。

里面除了渡边以外的人物,不管是用大篇幅描写的人,还是轻描淡写的只有寥寥数笔一笔带过的人物,都很有趣,我感觉他们比渡边还吸引我,例如悲情的木月,搞笑的“敢死队”(作者只是交代他好久不来宿舍,他的桌子上的尘土都很厚了,忽然行李不见了,问知情的人,知情的管理员大爷却不相告,让我们感受到他可没定是遭受了什么变故,可是我们不知道书里也没写,一股人生命运的茫茫不可知感油然而生),还有绿子的有趣的父亲说去什么乌拉圭,一切那么优秀却生活空虚的永泽,似乎他们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写的人,主人公渡边只不过是一条线索,通过这条线索串出这么多的人物,描摹了一个丰富的生活。

书中悲情的人物居多,只有绿子是全书中一道明媚的阳光。其他人都过着这茫然的生活,困惑着追求着。

渡边和绿子

(二)幽默,饶舌,荒诞

除却平淡舒缓这一典型的村上风格,幽默饶舌也值得提一提。荒诞饶舌的语言外壳却传达出本质的真实以及对生活的调侃。

举例:《挪威的森林》

(1)“我觉得应该思考点什么,又不知道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才好。说实话,我什么都懒得思考。我想那不得不思考的时刻恐怕不久就将来临,届时再慢慢思考吧。至少现在什么不想思考。”(用了多少的思考)

(2)“普通人啊。生在普通的家庭,长在普通的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注意用了多少的普通)

(3)“我拿起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之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向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是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呼唤着绿子。”(读着读着,我也迷惘惆怅起来。注意用了多少的哪里)

(4)“一次对镜看去,我发现我的嘴脸甚是丑恶。由于风吹日晒,皮肤粗糙不堪,双眼下陷,两腮神凹,而且有来历不明的污垢和擦伤,,活像刚从黑洞深处爬出来。但仔细端详确是自家嘴脸无疑”

(5)“过了一会,他问我吃了饭没有。我回答是没吃,但背囊里有面包,干奶酪,西红柿和巧克力。他闻午间除了什么我说吃了面包干奶酪,西红柿和巧克力。”

(6)《再袭面包店》“我至今也不清楚将袭击面包店的事告诉妻子是否属于正确的选择,恐怕这也是无法用正确与否这类基准来加以推断的问题。就是说,世上既有带来正确结果的不正确选择,也有造成不正确结果的正确选择。为避免出现这类非条理性——我想可以这样说——我们有必要采取实际上什么也不选择的立场,我便是抱着如此态度的。发生的事情业已发生,未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

二、《挪威的森林》里的现实主义手法

除了读村上春树最有名的《挪威的森林》,读了村上春树其他的作品之后我感觉到其风格的独特。独特之处就是,他的作品并没有散发着我们东方人的文化特质,反而像极了西方曾有一段时期的荒诞派象征主义的作品(例如著名作品如格力高尔的《变形记》,《等待戈多》等等),透露着浓厚的西方味道。作者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本质的真实。读村上春树的好多作品就是给我这个感受。

了解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就知道村上春树从开始读书就是读一些西方的书籍,接受西方的文化较多。这一点在《挪威的森里》这本书就有着鲜明的体现,书中涉及了许多欧美的音乐,我是闻所未闻,于村上春树来说仿佛信手拈来。《挪威的森林》最能体现村上春树的现实笔触。村上春树自己也说“以现实主义笔法写部足以让全国少男少女流干眼泪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在整体上是现实主义风格,例如这本书在刻画上极其的精细,无论是人物的穿着表情还是屋子里的摆设,让人有种依稀可见,仿佛真实发生过一样的感觉,可又想到这终究是文学,是虚构的。其又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荒诞的风格。

对荒诞之处的举例

(1)“一次对镜看去,我发现我的嘴脸甚是丑恶。由于风吹日晒,皮肤粗糙不堪,双眼下陷,两腮神凹,而且有来历不明的污垢和擦伤,,活像刚从黑洞深处爬出来。但仔细端详确是自家嘴脸无疑”

(2)“过了一会,他问我吃了饭没有。我回答是没吃,但背囊里有面包,干奶酪,西红柿和巧克力。他闻午间除了什么我说吃了面包干奶酪,西红柿和巧克力。”

(3)敢死队

(4)绿子之父

三、时间这条坐标轴

在小说中,时间是那样具体,让人不由得产生幻觉,觉得这是真实的,但这终究是小说,是虚构的,可是村上春树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小说。

时间的节点就像一个坐标轴般串起了渡边一生“蹉跎的岁月”,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在讲述自己过往的经历,一种怀旧的伤悲扑面而来。

(1)“37岁的我坐在波音客机上”

(2)“那是年的秋天,我快满20岁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知道其时年出生,年村上春树也是二十岁,这本书是否会有村上的影子呢?)

(3)“即使在经过十八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状况。”

(4)“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不过大约20年前,我住在一座学生寄宿院里。我18岁刚上大学”

(5)“不管怎样,年春到年春这两年时间里,我是在这莫名其妙的寄宿院内度过的”

(6)“这么着,我从18岁进入了19岁”

(7)“对18岁那年的我说,最欣赏的书是阿朗达衣库的《半人马星座》”

(8)“年一二月间,可说是多事之秋”

(9)“再过两天,星期天我净满20岁”

(10)“年这一年,总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一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陷掉的那般滞重而深沉的泥沼”

(11)“我已年满20岁”

(12)“年这一陌生年轮来临了,我的20年代已算彻底告终,而踏入了新的沼泽地带。”

(13)“对于只身独处的人来说,4月是在是不胜凄寂的时节“

(14)“4月过去,轮来5月,5月比4月还要难以打发”

(15)“候车时间里,我买了份报纸看了眼日期:年10月2日”

四、风景是静谧的,心情是忧伤的

(一)冷色调意象的铺设?

(1)“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地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弗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般。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2)“我扬起脸,望着北海上空阴沉沉的云层,浮想联翩。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是缺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起和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作者在对开头主人公在飞机上所见景象的描述,所用语言皆是冷色调(已标出),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物皆涂上了主人公阴沉的心情色彩。处处透露了一种静谧的忧伤。景物是静谧的,人的心情是忧伤的。

(二)对故乡的张望,意境的铺设,田园情节

(1)“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

(2)“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清泄翠,抽穗的芒草在10月的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

(3)“然而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却仍是那片草地的风光:草的芬芳,风的清爽,山的曲线,犬的吠声”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优美的笔触描写过往的风景,风景是静谧的,心情是忧伤的。读来一幅优美的画卷在脑海中铺展开来。仍由怀旧的味道和忧伤的心情。

五、对“爱”的思索

曾和自己专业的同学聊到过这本书,我想问问他们读过这本书有什么样的感触和认识,可是他们却是不屑或者有点难为情地说“你不觉得那书有点————?”我明白了,他是说这本书有点黄。我只是想说说这本书黄的人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也根本不会体会出这本书独特的魅力和哲理性以及思想高度。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真实,只是它真实地描绘了男性在青春年少里对性的饥渴。令人动情的是里面细腻的人情,对生活哲理的浓缩表达,我相信真正喜爱这本书的人是不会认为渡边是一个轻浮,感情不专一的人,相反我们都很喜欢他,认为他是再真诚不过的人,玩世不恭但骨子里是个好人,并不优秀但让人感到快乐。

这本书之所以叫《挪威的森林》是因为这是书中直子最爱的一首歌(甲壳虫乐队)。二十年后渡边在德国的机场再次听到这首歌“那旋律一如既往地使我难以自已,不,比往日还要强烈地摇撼着我的身心”,可见直子在渡边的多位恋人中,我不知道是不是最重要的,可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喜欢着直子,但后来直子忽然消失不知所踪,在此期间他遇见了绿子。

他一边怀念着直子,和直子通信一边又和绿子过着生活。他同时和两个人一起交往的事实是他所不能选择的,这并不代表他对爱情不忠贞,这样的小说情节我反而觉得更加的贴近生活。

在直子死后他又和玲子发生了关系,然后又给绿子打电话说他今生今世都要和她在一起。他有过很多女人,如果拿有的人的爱情观来看,他对爱情不够忠贞,没有做到从一而终。可如果你对日本的文化有所了解的话,应该知道,日本人在对待性方面是比较开放的。《源氏物语》一书,其在日本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我国,里面的主人公源氏也是个有过很多女子的人,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日本最著名的小说,人们也没对源氏有过什么微词,因为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顺着生活这条河流自然流淌开来,一切都是人性使然,如果你非大惊小怪才是真得狭隘。

正如书中所写“世事的河流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竭尽人力,该受伤的人也无由幸免。”

六、悲情的生活,悲情的人物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里面的人物多是以悲剧结尾。渡边最好的朋友木月自杀而死,直子自杀而死,永泽的女友初美自杀而死,直子的姐姐自杀而死。玲子也有着不幸的生活际遇,因为精神的原因,放弃了自己最爱的钢琴,遭人陷害又丧失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永泽在别人看来是那样优秀,可也是“在阴暗的泥沼里挣扎着”空虚着。“敢死队”的桌子上堆满了灰尘,是有好久都没在学校生活了,忽然一下子,宿舍的东西没有了,渡边去询问别人,知情的宿舍管理员大爷却不想告之。书中虽未提及“敢死队”的遭遇,但我们也可以大致猜到他一定是遭遇了什么变故,一股子悲伤的情愫便涌上心头。悲情的人死了,难道没死的人就不悲情吗?作者这要写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作品处处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哀伤,这和日本文化传统相关,专业术语叫“物哀”,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七、渡边对待朋友的态度(对比木月和永泽)

“木月有一种喜欢冷笑的倾向,往往被人视为傲慢,但本质上却是热情公道的人。三人相聚时,对我对直子他都一视同仁,一样地搭话,一样地开玩笑,注意不让任何人受到冷落。倘若有一方黯然不语,他主动找话,巧妙地把人拉入谈话圈内没见他这,总觉得他煞费苦心,虽然实际上多半并非如此。他有那么一种能力,可以准确无误地捕捉气氛的变化,从而挥洒自如地因势利导。另外他还有一种颇为可贵的才能,可以从对方不甚有趣的谈话中抓出有趣的部分来。一次,每次与他交谈,我就觉得自己俨然是个妙趣横生的人,在换的妙趣横生的人生。然而他绝非社交型人物。在学校里,除我之外他同谁也合不来。我总不明白,此等头脑机敏,谈吐潇洒的人,为何不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施展才华,而只对仅仅三个人的小天地感到满足。至于我,出身凡夫俗子,并无引人注意之处,只喜欢看书听音乐,更不具有某种值得过目想看并主动攀谈的出人头地的才能,可是我们却一拍即合地要好起来。他父亲是牙科医生,以技术和收费昂贵而著名”。

这是对木月的特写,在渡边心中对木月的概括评价是“热情公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木月的钦佩,而认为自己是凡夫俗子,对木月把自己看作唯一知心朋友这件事受宠若惊。

再来看看渡边的另一个朋友永泽。“他首先以头脑聪明知名。不费吹灰之力他考进东大,学习成绩无可挑剔,眼下正准备进外务省,当外交官。父亲在医院,哥哥同为东大毕业,继承父业,一家堪称十全十美。零用钱绰绰有余,人长得仪表堂堂,因此谁都高看他一眼,就连宿舍院管理主任在他面前也不敢粗声大气。假如他有求于人,那人便不折不扣地有求必应,不能不应。永泽这人身上,似乎具有天生的那种自然而然的吸引人,指使的气质。他有能力站在众人之上迅速审时度势,向众人巧妙地发出恰到好处的指令,使人乖乖地言听计从。而现实他具有这种能力的非凡气质就向天使的光环,清晰地悬浮于他的头顶,任何人只要觑上一眼,都会即可察觉此人实非等闲之辈,从而生出敬畏感。所以永泽把我这个平庸无奇的人选为他的私人朋友后,大家都大为惊异,甚至素相识的人都对我流露一丝敬意。其实人们似乎尚未悟出,个中缘由简单不过:永泽之所以喜欢我,不过是因为我对他从未有过任何敬佩的表示。对他性格中特立独行的部分,复杂难测的部分,我的确怀有兴趣。至于他成绩突出,气质非凡,风度潇洒之类,我却是一丝一毫不以为意。在他看来,这也许颇为罕见。永泽是一个集集中相反特点于一身的人,而这些特点又以十分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他热情无以复加,连我都险些为之感激涕零,有时又极尽搞怪之能事。他既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直进,而那可信同时又在以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他也背负着他的十字架匍匐在人生的旅途中。”

这是对朋友永泽的具体描绘。在渡边看来永泽无疑是优秀的,绝非等闲之辈,才貌双全。对永泽的总体评价是“既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之所以说永泽是无可救药的俗物是因为他任性又丑恶的一面,可以随随便便和不相识的女孩子睡觉。渡边一方面看到是才华横溢的人,又看到永泽内心的空虚,称其“那颗心在以南的你找里孤独挣扎”“背负着他的十字架匍匐在人生的旅途中”直达永泽心灵深出。但永泽不是渡边真正的朋友,甚至被渡边狠狠地抛弃了。因为“自从我目睹了永泽酩酊大醉后想方设法捉弄女孩子后,我就决定万万不可向他交心。”,还有用永泽对待女友初美的态度也让渡边极为不满,在知道初美自杀后(与永泽有关),就决定再不和永泽通信。因为渡边内心是向善的,他讨厌一切伪善的东西。相比之下,渡边却总在怀念着木月“与他相比木月的座谈之才简直成了哄小孩的玩意,根本不足以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尽管我对永泽的才华佩服地五体投地,我还是由衷地怀念木月,越发感到木月代人是何等得以诚相见,他把自己那不多的才能都献给了我和直子。相比之下,永泽却把它超群出众的才华儿戏般地随意张扬”对于渡边来说木月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对于我来说,木月也是我绝无仅有的朋友,除了他,过去和现在我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

八、话说主人公渡边

(一)自认平庸,却备受欢迎

(1)“至于我纯属凡夫俗子,并无引人注意之处,只喜欢自己看书听音乐,更不具有某种值得刮目相看并主动攀谈的出人头地的才能。可我们却一拍即合地要好起来”(和木月)

(2)永泽把我这个平庸无奇的人选作私人朋友后,大家都大为惊异。”

(3)除却永泽木月此等优秀的人把渡边看做是好朋友,直子,绿子,初美,玲子等人也对渡边青睐有加,可见渡边是一个极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似他认为的自己那样平庸无奇。

(4)这回合宿舍原理多少算是有识之士的,惟独我与你,其余全是一堆废纸屑“(这是永泽对渡边的欣赏”天下枭雄,唯是君与操尔“)

(二)审美趣味可谓独特,不趋炎附势

“对他(永泽)性格中特立独行的部分,复杂难测的部分,我的确怀有兴趣,至于他成绩突出,住址非凡,风度潇洒之类,我却是一丝一毫不以为意“,不会因别人才华出众而取出别人,更为看重人心的好坏。他的择友标准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是很难得的。

(三)生活上并不盲目,有洞察人心的本领,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对永泽)“一开始我就清楚地察觉出了他这种内在矛盾,而其他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委实令人费解”。在这里我要解释“内在的矛盾”是什么。“永泽是一个集集中相反特点于一身的人,而这些特点又以十分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他热情的无以复加,连我都险些为之感激涕零,有时又紧紧搞怪整人之能事。他既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有时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他可以春分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直进,而那颗心同时又在以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

(四)心有良知,自我反省

(1)自述“这绝非自我开脱,我自以为生来至今始终以诚为本,对任何人也未曾文过饰非,时刻小心不误上任何人“

(2)心有良知表现在与陌生女孩子睡完觉后的愧疚。

(3)

开头渡边说了“我想起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活离去的人,无可追回的懊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点“无可追回的懊悔”:“渔夫走后,我蓦地想起高三时第一次睡过的女友,在她身上,自己做的何等残酷!想到这点,我心里感到一阵冰冷,无可救药的冰冷。我几乎从未思考过她会作何想法,有何感受,以及心灵受何刺激。甚至至今都为好好想过她一下。其实她是个非常温柔的女孩,只是当时我将那种温柔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丝毫不加珍惜。她现在做什么呢?能够原谅我吗?”

不知道你在看这段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但我仿佛感到有东西深深地刺了我一样,字字句句仿佛就在描述自己懊悔的心情,总有些事情是无可挽回的,总有些懊悔是无可追回的。自己当时是何等残酷!

(五)喜欢自由旅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背包客”

(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这很寻常,可是渡边作为一个发达资本国家的青年竟也读过《资本论》,而且基本都能读懂,挺神奇的。

(七)主人公的自述

(1)失意“我一不能进东大,而不能在中意的时候和中意的女人睡觉。再说嘴巴又不能说会道,既不能被人高看一眼,又没有恋人。就算从二流私立大学的文学院出来,前景也未必可观”

(3)普通“普通人啊。生在普通的家庭,长在普通的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注意用了多少的普通)

(八)主人公的人生宣言——或许有些悲怆

“喂,木月!我和你不同,我决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很痛苦,但我也不轻松,不骗你。这也是你留下直子死去造成的!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永远十七,十八,但现在我不那样想。我已不是十几岁的少年,我已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我,我已经二十岁了!我必须为我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九:贯穿全书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做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虽然不能完全领会这句话,但足以深受震撼,也许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好好体悟这句话。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生离死别,读书让我提早地经历了这些,较早地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了。

让渡边在人生的旅途中首次感受死亡的是木月的死,他如此说道“在此之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非被死俘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然而,以木月死去的那个晚上为界,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这个事实是无论怎样力图忘掉都归于徒劳的。因为十七岁那年五月的一个夜晚复活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如今想象,那真是奇特的日日夜夜,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凡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

后来直子的死待给了渡边更多的感受,“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俗物这里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还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意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贱人,怎样的柔情,也无意派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这里。而领悟后的任何这里,在继之而来以外悲哀面前,有时那样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着暗夜的涛声和风鸣,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十、《挪威的森林》中的不解之谜

对作品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阐释这一问题,用文学理论的理论来解释,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作品本身的不确定性。书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东西,作者在书中也没有给出比较清楚地交代,以至于今天人们仍不断地猜测着一些问题。

1、渡边和绿子最后在一起了吗?我认为没有。

我想到我为什么会在读完《挪威的森林》之后有种难以言喻的悲哀了。读完我就感到这是有着悲剧结局的小说,这和我当时对结局的美好期盼相悖,所以我不胜悲哀。我一直希望他能和绿子有个好结局,但我觉得绿子最终还是离去了。从书开头的叙述就能感受到,在这之后就是渡边在叙述往事了,当然绿子也是往事了,也逝去了。既然是往事就和现在的生活有着时空上的距离。绿子不在他现在的生活中,绿子属于往日的生活。绿子终究是离去了!

绿子是很介意渡边和自己在一起还想着别的女人这件事的,绿子说过“那好,我等你,因为我相信你。只是,要我时就只要我,抱我时就得只想我。”“你对我怎么样都可以,但千万别做伤感情的事。在过去的生活里我已经被伤害得够厉害了,不想再受下去了,我要活得快活些。”

渡边最后给绿子打电话说“整个世界上除了她别无他求。想同她说话,两人一切从头开始。”而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在哪?”可是渡边说“这里究竟是哪里?目之所及,无不是不只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绿子仍旧是渡边在人生岁月中“死去和离去的人,有着对绿子“无可追回的懊悔”,和绿子的相遇相处也终究是渡边“蹉跎的岁月”。开头中渡边来到德国就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那种感情基调就让人感觉渡边在经历痛苦的追寻之后,又陷入了失落,又变得一无所有,还在和过去的记忆纠缠着,仿佛在说“唉,生活啊!”。

所有的都是推测,小说一经面世,他不仅仅只属于作者了,他自己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命。人物或者故事也独立活着。

2,直子为什么在自己病情好转的时候突然选择自杀?

直子和木月一样,他们的死是由于不能融入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非常得自闭,外面的事让他们无力应付以至于恐惧。书中有一些不太明了的提示:“这座疗养机构的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里,便懒得出去,或者说害怕出去。在这里生活,心境自然变得平和安稳,对自己地反常也能泰然处之,感到自己也已恢复。然而外部世界果真会接纳我们吗?”。

她也许怕自己的那个样子会成为渡边的负担,知道终有一天渡边会厌倦自己。从玲子最后回忆直子死前和自己在一起的情景时,直子说就想和玲子两个人生活,玲子问那渡边呢?直子很决绝地说“那人的事我会安排妥当的。”直子当时把所有的一切付之一炬,甚至连渡边的信,直子可是最珍惜渡边的信,总是翻看个没完。最后又谈起那晚和渡边做爱的事,这是她以前讳莫如深的。直子可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她的最终选择兴许是唯一能让她解脱的方法罢。

渡边和直子

3,初美的魅力是什么?

渡边说初美身上有一种强烈震动人心的东西,那绝非是足以撼倒对方的巨大力量。她所发出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力,然而却能引起对方心灵的共振。他一直思索这种感情震撼究竟是什么,但直到最后也没能明白。直到明白其为何物的时候已经是十二三年以后的事了。“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这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我在很早以前就已遗忘在什么地方了,甚至很长时间里我连它曾在我心中存在过都记不起了。而初美索摇撼的恰恰就是在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

渡边领悟到初美的魅力时,已是十二三年以后的事了。然后一经领悟就悲怆至极,几欲涕零。是啊,他的这种经历猛烈地摇撼着我的身心,我们每个人不也都会在事情过去好多年后恍然大悟一些东西,但那终究变成“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无可追回的懊悔”。可是斯人已去。

十一;村上春树的洒脱,无奈

放任自流,顺其自然

从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能鲜明地感受到隐藏在荒诞饶舌语言下对生活的调侃,对强大生活的无奈,因此而来的顺其自然,放任自流的洒脱。

(1)“我觉得应该思考点什么,又不知道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才好。说实话,我什么都懒得思考。我想那不得不思考的时刻恐怕不久就将来临,届时再慢慢思考吧。至少现在什么不想思考。”(用了多少的思考)

(2)《再袭面包店》“我至今也不清楚将袭击面包店的事告诉妻子是否属于正确的选择,恐怕这也是无法用正确与否这类基准来加以推断的问题。就是说,世上既有带来正确结果的布正确选择,也有造成不正确结果的正确选择。为避免出现这类非条理性——我想可以这样说——我们有必要采取实际上什么业部选择的立场,我便是抱着如此态度的。发生的事情业已发生,未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

(3)这固然令人悲哀,但事实就是如此

(4)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河流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竭尽人力,该受伤的人也无由幸免。

(5)当然我很遗憾,遗憾你同直子没能迎来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归根结底,又有哪个人明白什么算是好结局呢?

(6)《电车和电车票》“我”最后采取的态度是“无心无我”的境界乘车:既然怎么努力车票都要丢,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让它丢好了。

十二:为《挪威的森林》配乐(BGM)

我在听爱尔兰音乐家Joanie.Madden的《Thesouthwind》时就感觉里面有种对故乡的张望之情(她的音乐好多能感受到乡愁,例如《Thelevelplain

》),我感受到了里面的爱尔兰风光、爱尔兰的农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以及海洋的味道。在音乐中我总是想起《挪威的森林》里“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的描述,觉得里面哀伤的情思与思乡之情和《挪威的森林》的氛围十分契合。我在读《挪威的森林》和写有关的文字时就是伴随着这首音乐。

十三:书中的经典语言,传达生活的真谛。

1,“我扬起脸,望着北海上空阴沉沉的云层,浮想联翩。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无可追回的懊悔”不光是渡边,我们每个人也会在蓦然之间,过往的事情涌上心头,涌上心头也无非是“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无可追回的懊悔”。

2,这固然令人悲哀,但事实就是如此。

3,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4,想到这里我就悲哀地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

5,上大学就是磨砺我们对无聊的忍耐力。

6,死不是生的对立面,但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7,有谁会喜欢孤独,只是不希望失望罢了。

8,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住。(生活中有太多我们对之无能为力的限制)

9,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10,在别人眼里你是个不被喜爱也无所无谓的角色。或许有些人对你这点感到棘手也未可知。

11,在你的眼里直子也许是个至高无上的公主,但在我眼里她只是个笨手笨脚的普通女孩。(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12,你同我结婚势必就连同我的麻烦事都包揽过去。(婚姻的真谛)

13,我也有过二十岁,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14,当然我很遗憾,遗憾你同直子没能迎来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归根结底,又有哪个人明白什么算是好结局呢?

15,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河流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竭尽人力,该受伤的人也无由幸免。

16,那旋律一如既往地使我难以自已,不,比往日还要强烈地摇撼着我的身心。(我们都有令自己动容的音乐吧)

17,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我们知道我们的不正常之处。

18,如果读的东西和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永泽)

19,世界广阔无边,到处充满怪异的现象和奇妙的人们。

20,世上果然有多种多样的希望,人生目的也各所不同。

十四:《挪威的森林》已经改编成电影,渡边由《死亡笔记》里扮演L的松山健一出演,下面给几张那个电影剧照和海报。

电影《挪威的森林》

电影《挪威的森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tq/20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