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3日
这是一本小人物斯通纳的成长传记,一个从出生到死亡都注定平凡的普通人的成长故事。他的一生,谈不上完成了什么轰轰烈烈值得铭记的大事件,而从头到尾,都是普通人的生活,真实而平凡。这本传记涉及事业,友情,婚姻,爱情,家庭,办公室政治,战争等方方面面。读他读人生,就好像用上帝视角,看自己身边的一位朋友,如何过这一生。甚至,有的时候,像一面镜子,照着自己的人生。
斯通纳是农民的儿子,因为大学里新开了农学专业,父母希望他学有所成后能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回家,以便更好地管理家里的田产。尽管家庭拮据无法攒够学费,父母依然为他找到了合适的监护人,让斯通纳得以勤工俭学,一边帮亲戚做长工,一边攻读本科学历。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按部就班,斯通纳走在父母为他规划好的路上,不敢有丝毫闪失。然而,大二那年,文学课上莎士比亚的诗,突然叩开了斯通纳内心的人文之窗,从此爱上了文学,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背着父母转专业,从农学到文学。而转专业的事,直到毕业典礼迫不得已才告知父母。
这是他面临自己的人生,做的第一次重要选择。这个选择,尽管违背了父母设法送他读大学的初衷,却遵从了他自己的内心。情感上,甚至道德上,他都觉得无法在父母面前抬头,有所辜负。但是,精神上,他追寻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所有权和支配权。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次选择,也让自己后来完成了阶级跃迁,从农民到大学教授。
当然,也许学成农学,他回家把田产打理成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科技农产,也许能一夜暴富,不会比现在这样混个大学教授差。也许,他带着满腹农学知识,回到家里那片田产,依然日复一日靠体力维持生计,一辈子还是农民。只是,抛开社会地位,至少他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踏实无愧。即使失败,依然自己可以承受。
这是他对自己人生掌控权的第一次争取。争取了,且阶段性胜利了。
想起了无数鸡娃的父母。不知道在为孩子报奥数报学而思补习班的时候,有没有问过孩子,到底是喜欢宅在教室里做题,还是享受足球场充沛的阳光,大礼堂悠扬的旋律,亦或者是烘培教室热乎乎的面包?有的父母,为孩子牺牲了不少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但一直是以自我的诉求和意愿来规划孩子的人生,孩子一旦忤逆自己的想法,就觉得是孩子叛逆。到底是孩子叛逆,还是你叛逆?而中国的孩子,逆来顺受的本份几乎成为美德了……
不可以!我鼓励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勇敢地说不。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
这么看来,斯通纳是位很勇敢执着的追梦人呢~每一次选择,他都勇敢地跟随内心吗?很遗憾,并没有。
他的婚姻是无爱的形婚,而婚姻外,他偶然遇见了灵魂伴侣,一位叫凯瑟琳的交流学者。她是他的学生,在学校担任助教的工作。他们在学术上研究的是同一课题,并且对课题有着难得的热情和见解。即使是学术观点,两个人也是默契十足。精神交流引领他们走向了身体交流。心流变成电流,电光火石,干柴烈火。
当绯闻开始在校园弥漫时,他们不得不做最后的抉择。选择爱情,他们可以放弃一切,私奔去其他的城市,重新开始生活。然而,这个选择,对于斯通纳来说,不仅要放弃目前的婚姻家庭,放弃与爱女格蕾丝的朝夕相处。而更重要的是,他所热爱的教学生涯,也许将会一并终结。
要知道,在金字塔结构般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下,斯通纳从农民到教授的阶级晋升,并非那么容易。当中的契机,我认为最重要是战争。
正值二战,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都参与了战争,包括很多学校的老师,所以相对师资紧缺,岗位空缺给斯通纳以机会。
另外,在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也是教育改变命运的时代。斯通纳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学高等教育。
然而,如果斯通纳选择和凯瑟琳私奔去其他城市,恐怕是很难再找到这么好的机会的,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战争结束了,乱世变成太平盛世了。和平年代,意味着固化的阶级,意味着时代机会的局限性。
另外,也是因为他业务能力的非不可替代性。斯通纳只是一位普通的文学讲师,平凡不出彩,也拒绝办公室政治,拒绝违反原则的变通。可以说,如今能留校任教,已经是对他能力出身情商等现有状况的高配社会岗位了。甚至可以说,几乎有不少运气的成份。所以放弃重来的机会成本很高。时代造英雄。与其说事业绑架了爱情,不如说,斯通纳的营业能力和谋生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婚内爱情自由。
有时候,社会的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只有把自己武装得足够强大,足够刀枪不入,才可以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小宇宙,以及自己所爱的人。
斯通纳和凯瑟琳的故事结局并不让人意外。凯瑟琳悄然离开,远走高飞,不带走一片云彩。斯通纳回归他一潭死水的既往生活,在婚姻家庭中继续做那一条永不翻身的咸鱼。他们再也没有见面。
后来,凯瑟琳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把他们留有遗憾和想象空间的唯美爱情记录下来,刻在了岁月里。而斯通纳,临死之前,回忆他平凡的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依然装在一个叫凯瑟琳的回忆盒子里。
这个结局,不知道你是觉得充满唏嘘遗憾,还是觉得收场恰到好处?如果他们真的能够长时间维持这种亲密爱人的默契,我倒觉得,真的不如私奔一回。毕竟,人的一生,陪伴最多的人,不是父母,而是配偶。
可是想起《爱在》三部曲里的情节,有时候又会庆幸他们的激流勇退。当热恋里的浓情蜜意随时间缓缓褪去,当生活的琐碎和鸡毛蒜皮浮出水面,亲密关系是否能继续裸泳?如果爱情的发展曲线注定是盛极而衰,那把时光定格在最美丽的瞬间,是不是也是蛮不错的选择呢?
想起了很多青春爱情小说和电影。比如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赵薇的《致青春》,岩井俊二的《情书》……最美的爱情故事里,总有一个早早意外死去的人。人们喜欢把爱人写死,也是为了把最美的期待留存,给后来人以更多的鼓励吧。
今年的,岩井俊二的《情书》重新被搬上大荧幕。昨天去电影院补了个课,真没想到,自己在公众场合,竟然忍不住嚎啕大哭……几度哭到哽咽。
图书馆里,青涩俊俏的少年藤井树(柏原崇饰),在窗边看书。微风拂过窗台,白色柔纱帘翻飞蝶舞,少年英俊的脸,若隐若现。真的完全无法抗拒好吗?
高二那年,藤井树脚受伤了,打着石膏,倔犟地坚持在场外参加田径赛。他奋力拼搏的样子,他带着脚伤不可为而硬上的倔强,是属于花季里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鲁莽的坚持,纯真的倔犟。青春里,谁又不曾有过这种傻气腾腾的坚持呢?欣赏,但更心疼。藤井树年纪轻轻,死于山难,大概也是因为这股不屈的倔强吧。忽视了天气因素,偏偏选择硬上,最后永久地埋葬在雪山里。
这部年的电影,记录着那个没有手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