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人问“成长是什么?”
其实,成长就是一种心灵的朝向,
是对不甘蹉跎的内心的回应。
对于年轻的教师,
大量的阅读不就是最快捷的成长之路吗?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让书籍成为人生的路标●
寒假中我读了《书择十本》一书。在本书中,20位作者分享了自己真实、饱满的阅读经历,读来令我深受鼓舞。
书中的作者大多是耳熟能详的老师,是老师中的读书人,亦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通过读书,他们遇到了越来越好的自己,可以说他们的成长故事本身就是读书的最好代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经历,读完《书择十本》我也回望了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这一路虽简单、浅薄,但那些读过的书却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我的人生路。
最原始的啃读带来受益终生的收获
我虽出生在偏远的农村,但父母竭尽全力给我了他们认为最有用的教育方式。
小时候我读过的书不多,父母每年只给我买一本作文选(这在二十年多前的农村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叙事的、状物的、写景的......就是这一年一本的作文书我视若珍宝。
单看我对书籍的保护就能看出来,用最漂亮的纸包上书皮,从不随便折角、涂画,总是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最安全的位置。
就是这一年一本的作文书我翻了又翻,读了又读,每篇文章都看了无数遍,每个好词好句都仔细品嚼了一遍又一遍,后来我发现合上书我竟能把文章背出来,甚至能做到一字不差。
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站在庭院的葡萄架下,用最饱满的感情朗诵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几年下来,这些优美的作文书基本就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小学五年,我只读过五六本作文书和一些童话期刊,但是每本书基本都能背出来。也正是背了这些作文书,我从潜意识中就知道了每一类型的作文该怎么写,我虽说不出原因,但每次写作文都能有一堆的素材涌现在脑海里,我会在脑海里仔细挑选最好的词汇、句子来构思自己的作文。
我想这就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啃读了吧,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我正是在对最原始的一篇篇优秀作文的啃读中获得了写文章的最初源泉。
这也让我想到现在的很多孩子,他们拥有很多书,也读过很多书,但写作文时却素材枯竭,文笔不畅。
虽说要让孩子多体验,但尽管是亲身体验了,很多孩子依然是不知道如何描写、如何描述。除了构思问题,我觉得有意义的前期输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量涉猎弥补对书籍的渴望
上中学时期的阅读经历是我的阅读史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时期我读过不少名著小说。
现在想想,也许是源于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所以才那么喜欢语文学科吧。我对每一篇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文章都仔细阅读,深度剖析,每每被文本故事所感动。
出于对作者的好奇,我会找到作者的其他作品来读。最初跟老师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祝福》,我找到鲁迅先生的《呐喊》,书中的《狂人日子》让人感觉悲哀,《孔乙己》让人气愤又无奈,《阿Q正传》让人哭笑不得又深入反思。
这一个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记得当时我经常偷偷在宿舍打着手电筒偷看小说,也经常被带入故事中,感觉自己化身为故事中人物,亲身经历着主人公的种种遭遇,每每读到精彩之处,不免痛哭流涕。
后来陆续读了《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不禁为大文豪所折服,为故事中的人物所唏嘘,为当时的社会所感叹。
中学几年,节约出来的生活费买成书籍堆满了宿舍的衣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哭了一遍又一遍,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田晓霞成了我心中最初的“女神”的样子。都说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我的雨季也和大多数少男少女一样总会多愁善感。
在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阶段,只因为偶然读到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我被深深触动,从而读了三毛的几乎全部的书籍,《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等。
被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也被三毛那自然轻快,不经意书写便能打动人心的人和事所触动,以至于很多章节摘抄下来,甚至能够背诵。
这就是书籍的力量,那泛黄的书页,那娓娓道来的故事,就像有无限的魔力,吸引着我去接触它,阅读它,爱上它。
后来,我陆续读了《挪威的森林》《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老舍全集》《莎士比亚全集》《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现在想起,很多书籍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那些读过的书就像营养品确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融进我的骨髓血液,流淌于我的七经八脉。
高中三年,学习语文用的时间最少,却是学的最好的学科。因为大量的阅读,让我对文字特别敏感和深深喜欢。别人讨厌的阅读理解题我能迅速剖析文章,别人抓狂的文言文,我能秒懂其意。我想这也许是阅读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收获吧。
专业书籍无形中的滋补
我把大学时期定义为“悲催的大学时光”很多人不解。因为选专业错误地选了自己最不擅长甚至不及格的外语专业,所以整个大学时光都在拼尽九牛二虎之力地去学习外语,这几乎占用了我的多半的大学时光。
专业课停滞不前,学习已分身乏术,阅读便自然而然地被搁置一边,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段无比沉闷的时光啊!
在那段时光里,为了配合外语学习我读了很多英文原版书籍,《莎士比亚文学选集》TheworksofShakepeare,《英美文学》Historyand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简爱》JaneEyre,《绿山墙的安妮》Anneofgreengables,《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等等,并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做了详细批注和深度的语言剖析。
大学时代的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专业课学习而进行的,是迫于学习压力的阅读,这让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阅读有深深的亏欠感,总会不自觉的感觉那是没有灵魂的阅读。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全优拿下所有专业课,得以顺利毕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六年,方才得以进入教育系统。当老师之前的六年,阅读可谓一片荒芜,生存都是困难,阅读便成了奢侈的事情。但是阅读上亏欠自己的,总归是要找回来,它就像是一盏温暖的神灯,吸引着你靠近它。
工作后重拾阅读,努力修炼自己
我工作的学校在市区最南端的山村,大多数教师都是外地的,或者城里来的老师。工作压力也相对较小,老师们的学习状态也相对松懈,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没有人会主动去寻求自我成长,有时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反倒会被看做异类。
这种环境就像温水煮青蛙,我深陷其中,却不想苟同。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少说话,多读书。于是,一本本书籍再次走进我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六年没读过书人,尤其是在这个手机普及的时代,阅读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多年没有读过书的人如何静下心来去捧读枯燥的书籍,一个每天忙的像陀螺一样的班主任如何抽时间去阅读?
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阅读,如何去要求学生阅读?于是勉强自己再次拿出落满灰尘的书本,硬着头皮一页一页去读,我单纯的认为只要我有心读就一定能读下去,像上学的时候一样。可是现实啪啪的打脸,枯燥的理论、生僻的名词、晦涩的文字经常让我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或者读着读着不自觉拿起手机了。
好在,一次次走到放弃的边缘,又一次次想要再逼自己一把。看书易困就大声朗读,名词生僻就查阅求索,文字晦涩就反复研读。遇到有所共鸣的句子就抄写,抽空再背下来。
我给自己规定:每天与学生一起上晨读,学生读书,我也读书;每天中午学生午休时间,我就坐在教室里一边盯自习,一边阅读;每天晚上吃过饭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手机静音,独坐书房,雷打不动。
就这样逼了自己一个月,在第二十几天的时候,我就感觉我能静下来了,读书也逐渐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再忙,我也总能想到“哦,读书时间到了!”就像是身体形成了阅读生物钟,一天不读书,就感觉像少了点什么。
原来,一读书就昏昏欲睡的我也可以翻开书本就如痴如醉;原来,那晦涩枯燥的教育理论也没有那么难理解;原来,在书中我可以学到那么多教育智慧;原来,焦虑空洞的内心可以用阅读去丰盈。
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阅读就像一束光,让我在踽踽独行之时不觉孤单,让我在困惑不解之际豁然开朗。
这个时期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类书籍,我想从书中获得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的教学,跟优秀教师学习班级管理方法,学习授课技巧,学习怎样与学生相处,怎样与家长沟通......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为了服务教学而阅读。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我明白了什么叫“绅士教育”、“白板说”,更加清楚了“榜样教育”和“同伴影响”对未成年孩子的重要作用。就像洛克说的“父母应为子女树立榜样”,我想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为子女树立榜样,而且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我们想让学生开展阅读,首先要让学生看到我们教师阅读的样子。
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深深思考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倾听”和“理解”学生?怎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师生交往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从书中走来,我也想给我的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让他们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学习和成长。如佐藤学所说“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那么请让我放慢脚步,去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风景。
读名班主任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我看到了一个做了26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下去的班主任的坚持和笃定。我知道了那些名师所带的班级一样是鸡毛蒜皮,他们也一样每天忙的团团转,一样要面对家长的各种刁难。可是他们都用心用情耐心地做着班主任工作,长年累月的坚持着,不抱怨、不放弃,也是通过这样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活,才造就了“教育的美好”。
如于洁所说“我的一言一行将会对我的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也许很小,也许很大,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才更要为人师表,小心谨慎地去呵护那一颗颗童心。
我还跟随叙事者阅读了《儿童的人格教育》《南渡北归》《人间有味》《做有温度的教育》《自己培养自己》《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爱心与教育》《陶继新论道名师》《做最好的老师》,于洁老师所有的书籍,王维审老师全部书籍,管建刚老师系列所有书籍,《傅佩荣解读大学中庸》,并对《大学》《中庸》全文一半以上进行背诵。
这些教育类书籍让我看到教育美好的一面,让我看到一群有爱的教育人孜孜不倦地在教育的田地上勤劳的耕耘,而他们并不因此而感觉辛苦,相反他们很幸福很快乐。
这种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精神境界的升华,是每天百无聊赖地坐在办公室闲聊的人所感觉不到和不能理解的。
我从书籍中来,把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自己也想做一个良师。
谁说在乡村工作就只能平庸堕落,我偏偏不信这个谬论了。不仅不能堕落,我们还要做最幸福的乡村教育。
工作之后,我以每月大约三四本书的速度进行阅读,做摘抄、朗读、背诵、写读后感,反思教学,进行幸福教室创建,我乐在其中,我的学生也与我一起快乐地成长着。工作几年,我庆幸我有一间教室,洒满了阳光,缀满了幸福。
有人问“成长是什么?”其实,成长就是一种心灵的朝向,是对不甘蹉跎的内心的回应。对于年轻的教师,大量的阅读不就是最快捷的成长之路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做一个成长型的人,做一个良师,做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教师自己,我们何乐不为?
迈入教育行列的第五个年头,我虽并没有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识,但我有一颗阳光积极、敢于挑战、愿与学生共同成长之心,期待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以书为伴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叙事者简介
戴冬茜,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界首小学教师。泰山脚下小女子,乐观积极的乡村小教师。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扎在孩子堆里。教育格言:做有追求的班主任,讲有温度的教育故事。
选稿丨高晶晶
编辑丨刘瑶
核发丨晁栋梁
版权声明:
本文系叙事者团队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与作者,链接原文地址。
叙事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