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芬战争第二期

诺门罕战役

(一)诺门罕战役直接起因于侵h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实质上此时z国政府尚未正式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边界线划定问题。诺门坎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是日本扩大侵h战争所需要的一种策略,而不是要进攻苏联。另外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也有明显希望借此造成反苏烟幕,以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目的。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两国在年在z国的东北爆发全面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z国的东北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亦被迫把库页岛南部割让与日本。z国的外蒙古宣布独立,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z国东北三省。之后在年成立听命于日本的伪m洲国,伪m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并分别有日本及苏联的驻军,双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边境纠纷。年起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z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从年1月至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年月0日日本关东军涩谷支队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军队击溃,同年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师团开进海拉尔,同年10月苏蒙远东军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驻防,双方议和停战协定。

(二)年5月11日至6月16日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一场震惊世界的m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m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其东部的领土哈拉哈地区,作为下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5月11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m兴安警备骑兵第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设在争议地区的伪m锡林陶拉盖哨所,5月1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师团搜索队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名骑兵、90名装甲兵到达距诺门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派出侦察兵进行作战准备,关东军司令部将驻qq哈尔的飞行侦察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关东军汽车队的运输汽车辆,归2师团指挥、使用。5月14~15日东八百藏部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海拉尔,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第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

(三)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察,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并架起浮桥。年5月28日拂晓由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一部(人)、东八百藏中佐搜索队(人)及伪m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日军搜索队战死人、失踪81人,几乎全军覆没,东八百藏本人也被击毙。而日军山县部队战死人,生死不明92人,伤亡率为20%。6月18日朱可夫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朱可夫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后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今乔巴山)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战斗机开始在空中与日机周旋。6月19日苏机轰炸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军集结地,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0日第2师团全体出动,小松原带着2万人向诺门罕进发,关东军司令部调第1坦克团和第2飞行集团支援第2师,共有12个步兵营、70辆坦克、架飞机。6月21日日军第2飞行集团团长嵯峨彻二中将把他的司令部从新京迁至海拉尔,调来4个飞行团,集中17个战斗轰炸、侦察机中队。6月22日苏军出动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机也倾巢出动。双方从22~24日在诺门罕地区上空大战天,近60架飞机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苏机不断增多,而且出现新型战斗机,日军则逐渐丧失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四)6月27日上午时17架日机在海拉尔机场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共计2万多人、84辆坦克、架飞机和辆汽车。7月1日日军在小林少将的指挥下人的部队向哈拉哈河西岸攻击,中午时攻占河东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辆坦克、辆装甲车、90门大炮和全部飞机及其它部队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周围全是开阔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裸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炮的面前。7月日上午7时 批苏军轰炸机和歼击机对日军进行轰炸和扫射,同时苏蒙军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股火力立即阻止日军行进,日军无法开展火力,只顾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掘个人掩体。上午9时苏军第11坦克旅的辆坦克向龟缩在沙丘掩体的日军开火,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进行战线整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b安、qq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关东军司令部从战争一开始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在诺门罕地区的细菌战计划。

(五)7月1日石井细菌部队少佐碇常重带领22名敢死队员在哈拉哈河乘2只胶皮筏顺水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撒入河水中,向苏蒙军进行细菌战。有名日军染上伤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1部队军医和敢死队员被细菌传染而亡命的达40多人。7月2日日军在诺门罕前线各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集中2.5万名兵员,82门大炮全线发动总攻击,24日苏军发动反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示,8月4日日军为实施统一指挥在海拉尔组建第6军(辖第2、第8国境警备队等,司令荻州立兵中将),兵力为2.5万人。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种合成的大兵团。苏军集结第1集团军(6万人,辖个步兵师,即第57师、第82师、第师),摩托化第6师,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第8、第9,坦克第6、第7、第11旅,空降第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团,反坦克炮第7、85营,第6、66、防空营等其他部队(另附外蒙骑兵第6师、骑兵第8师等部队)。共计机械化大军10万人,另外动用铁路昼夜不停的运送来1.8万吨炮弹、6吨炸弹、吨燃料、0吨粮食和0吨物资、辆载重汽车。苏军一共辆坦克、46辆装甲车,门大炮,架飞机,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

(六)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进攻的命令20日凌晨2点45分传达到一线连队,对面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军反攻做到 的突然性。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苏蒙军以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装甲旅、1个机枪旅、1个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飞机、大炮开始举行大规模的反攻,日军在阵地上和苏军激战。构筑在蒙古旷野上的土木机构工事很快被大炮轰成平地,日军就依托单兵用工兵铁锹挖成的简易单兵掩体作战。8月24日日军发起反击,名没有炮火掩护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铁丝网和野战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随后苏军坦克开始出击,日军后退。战斗到8月26日日军第2师团已经被完全合围,在苏军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弹的猛烈轰击下日军第2师团损失惨重。此役苏军重创日军第2师团搜索队,全歼第7师团第26联队第1大队,日军第64联队和炮兵第1联队被苏军大部歼灭,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均被击毙,2师团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亦被击毙,日军仅有的22门加农炮全部丧失。8月1日在被上万吨炮弹轰击第11天后弹尽粮绝的日军第2师团决定突围,0多名第2师团士兵用手榴弹近战突围,日军各部队亦随之突围。

(七)8月29日鉴于日军在诺门坎地区的不利情况,日军大本营决定在z国关内战场调集,第5师团(驻q岛)、第14师团(驻河n开f、新x),野战重炮兵第9、第10联队,速射炮9个中队,16个野战高炮队,1个飞行战队,22个汽车中队到达z国东北,以增强诺门坎地区。同时关东军司令部调集第2师团(1万人)、第4师团(人)、第7师团(8人)、高炮部队和国境守备队主力向诺门坎前进,企图战胜苏军。但在攻势发起前的9月日被日军大本营阻止。9月9日,东乡驻苏大使向苏联提出诺门坎停战要求。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 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 的战败。

(八)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指挥装甲部队以机动战首获大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嘉奖。苏联政府得到包括间谍理查德·左尔格的情报得知日方的南进,因此应该不会即时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次攻势,苏军于是被调往欧洲。年12月朱可夫再指挥西伯利亚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成功发动反攻击败德军,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苏联从而避免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拼得油尽灯枯,幸亏关键时刻苏联抽空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才给德军致命一击,扭转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没有诺门罕之战的斯大林绝不敢冒此奇险。诺门罕战争期间正值z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战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有力支援z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诺门罕战争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心理障碍,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袭击英美。不久日军便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水,使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最终日本兵败亚太战场。从军事角度上看苏联通过此战检验陆、空军的各种新装备,锻炼大清洗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升曾一蹶不振的士气。特别是发掘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帅才。

(九)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战就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空降作战,首次使用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打击。在这次战役中再次充分暴露日军各军兵种之间缺乏协调作战的致命处,日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狄州立冰将军曾担任日本驻苏联武官,他却告诉部下:“此时的苏联红军跟日俄战争时的俄军没什么区别。”正是在日军高级军官这种片面渲染下日军根本不把苏联红军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他们 的惨败。反观苏联红军虽然此时苏联国内的大清洗尚未完全结束,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已受到严重削弱,但对日军来说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各军兵种之间的密切配合让他们重创骄横的日军,使得日本国内狂热的对苏战争情绪被泼了冷水,促使他们立刻冷静下来。他们认为此时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要远强于日俄战争时的沙俄军队,在对美英开战未取得胜利时不应与苏联交手。 日本和苏联签定停战协定,日本决定全力以赴对付南洋的美英等国。诺门坎的惨败使日本真正认识到苏军实力,对此后的日苏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而且在苏德战争中始终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而选择南进政策。

塔尔图和约

(一)塔尔图和约是0年10月在俄国签订的条约,7年二月革命后沙俄崩溃,原属于沙皇俄国统治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宣布独立,脱离俄国临时政府的控制。到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这些地区相继陷入白军与红军的内战,到0年随着红军在这些地区被白军击败,列宁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芬兰签订丧权辱国的《塔尔图条约》,承认上述国家独立地位并割让原属于俄罗斯领土的维堡和贝柴摩给芬兰,塔尔图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帝国的正式解体以及俄国内战的基本结束。年大北方战争期间年仅26岁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波兰东部集结10万大军东征伐俄国,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实行坚壁清野的残酷政策立刻使瑞典军队陷入饥饿与酷寒之中,瑞典士兵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饿着肚子与俄军作战而遭受到巨大伤亡。第二年俄军发动反攻,很快将瑞典军队打得全军覆没,查理十二世仅仅带领少数随从逃入奥斯曼土耳其境内。在查理十二回到瑞典仅仅一年后俄国又兵分三路大举进攻瑞典本土,彻底击败瑞典并占领瑞典的许多土地,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而建立圣彼得堡。在接下来的年间沙皇俄国一直牢牢的控制住波罗的海地区和芬兰,虽然沙俄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但是依然无法抵挡民间流动的影响。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地区和芬兰都已经成为多民族地区,而卡累利阿地区也已经由说俄语的人口为主。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芬兰的工人阶级,11月1日芬兰爆发总罢工,工人的革命行动迫使议会通过先前被克伦斯基政府拒绝的法律,接着又公布芬兰的《独立宣言》。

(二)由于旧俄已不存在,苏俄于8年1月4日通过《革命政府关于芬兰独立的宣言》,芬兰实现独立。在随后的几天里芬兰赤卫队控制芬兰南部广大地区,11月28日成立革命政府——人民全权委员会,宣告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的诞生。新政权成立后资产阶级政府部分成员逃到西北部的瓦沙,成立以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为总司令的白卫军,向革命政权进行反扑,芬兰内战爆发。由于芬兰白卫军一方有强大德军的支持,而芬兰赤卫队的支持者苏俄红军当时相对虚弱,因此胜利的天平很快便向白卫军倾斜。5月7日 一支芬兰赤卫队撤入苏俄境内,芬兰革命失败。芬兰内战是芬兰因一战而起的国家与社会动乱,发生于8年1月27至8年5月15日,是芬兰左派与政府发生的战争, 以政府军获胜告终。芬兰历史上一直受着邻国的统治,5—9年芬兰受瑞典的统治长达6个世纪。在瑞典统治期间芬兰仅仅是一个省市的集合,并不是国家实体,受瑞典斯德哥尔摩直接管辖,因此芬兰在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深受瑞典的影响。在8—9年间的俄瑞战争中瑞典战败,将芬兰割让给俄国,芬兰成为沙皇俄国的一个自治大公国。在 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年俄国爆发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激发芬兰工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他们建立工人赤卫队。当年4月在赫尔 工人举行争取投票权的游行, 该集会吸引.5万人,成为当时芬兰 的游行示威。

(三)经过持续的动荡和抗议,普选投票权于年引入芬兰,没有债务、年满24岁不分男女公民均有投票权。芬兰社会民主党在此期间支持率得到重大的发展,年时才有1.6万名党员,而到了年时拥有8.5万名党员。年社民党 次参加议会选举,从此开始其议会道路。然而社民党的议会主义并没有能反映出芬兰工人们的切实感受,在其进入议会年后的0年社民党成员减至5.2万名。4年芬兰被拖进一战的泥沼之中,这对普通群众而言意味着被禁止罢工并被削减工资,这随之促进工联主义,两年后社民党 次获得议会多数。7年2月沙皇制度被俄国工人起义所推翻,在芬兰引起震荡。7年7月18日由社会党领导的芬兰议会制定一项法律,规定尼古拉二世君主的权力既已不复存在。芬兰议会特决议规定唯有芬兰议会有权制订、批准和颁布所有芬兰的法律,并赋予自己任命芬兰政府的权力。11月7日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芬兰议会于是立即着手行使自己赋予自己的那些权利。12月4日新组成的芬兰政府把关于宣布独立的建议交给议会,议会于12月6日以:88的比例通过该决议,宣布制定新宪法,其中包含芬兰是一个独立共和国的原则。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于7年12月1日率先对芬兰的独立给予承认,到8年1月2日德国、瑞典、法国、挪威、丹麦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承认这个新国家。

(四)然而独立之后几星期内发生的事态表明芬兰事实上不能自由地走自己的路,国内和国外正在出现反对独立的阻力,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发展为8年的芬兰内战。这场战争的起因发生在7年11月12日,当时在芬兰成立由5人组成的中央革命委员会,他们早就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合作和支持下为发动一场旨在推翻政府、代之以马克思主义新秩序的革命做好准备。11月1日革命委员会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在罢工的一星期中大规模的违法行动和暴行在芬兰全国很多地方蔓延,自行成立的赤色纠察队任意逮捕几百人,不仅征用财产还犯几十起谋杀案。从7年秋季以来芬兰很多地方成立志愿的民防团,成员主要为平民和农民,以对抗赤色纠察队破坏财产和法律的暴行、但这些民防团既不够用,也还没有置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直到8年1月12日议会才授权斯文胡伍德内阁建立一支强大的警察力量。1月25日地方民防团被交给政府指挥,但是当天之后革命党人发动意在推翻芬兰政府的政变时,这支武装力量还没有有效地组织或统一起来。因此政府手中没有军队或其他武装来对付赤卫队的行动。但是它有一个总司令曼纳海姆将军。他在俄军中有一段出色的服役经历,于7年12月18日回到祖国芬兰,当时距暴动开始仅有六星期左右,1月10日斯文胡伍德说服他接受组建一支政府军队的任务。

(五)8年1月18日曼纳海姆带着四名军事委员会成员和几名参政院委员乘坐夜班火车离开赫尔 ,前往西部的瓦萨开始组建军队的工作。1月27日曼纳海姆被正式任命为政府军总司令,1月28日芬兰革命执行委员会决定采取行动,宣布工人赤卫队进入总动员状态。赫尔 工会大楼上升起红旗,宣布推翻政府的暴动开始。1月29日芬兰赤卫队迅速占领芬兰的各个重要国家机构和银行,组建“人民委员会”。苏俄政府没有正式参加芬兰的战争,但俄国人和俄国的援助在暴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曼纳海姆克服建军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后认为发动决定性攻势的时机到了,月15日芬兰政府军向赫尔 西北公里的芬兰 工业城市坦佩雷发动进攻,那里集结着赤卫队的主要力量,有俄国士兵和大炮支持。政府军从北、东、西三面切割包围对方的外围阵地,随后于月20日展开第二阶段的攻势,派出一支部队切断坦佩雷至赫尔 的铁路,同时从北东两面向坦佩雷市区发动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5日,芬兰赤卫队成员死伤和被俘者达三万,几占芬兰赤卫队总兵力的三成。8年4月29日历时三个月的芬兰内战结束,5月4日政府军西路部队在德军配合下攻占芬兰赤卫队占领的 一个工业城市拉赫蒂。虽然芬兰赤卫队和苏俄援军在芬兰军队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但是曼纳海姆没能挥师向东卡累利阿和彼得格勒继续进军,因为德国已于月日同苏俄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当时的局势和德国的政策不允许他这么干。

(六)5月4日瓦萨的芬兰参政员迁回赫尔 ,5月16日芬兰政府军在首都举行祝捷大会和阅兵式,参政院在赫尔 大教堂广场向曼纳海姆表示谢意。8年2月初赫尔 赤色政府提议签订条约来调整两国关系,赤色芬兰的代表打算以芬兰共和国的名义签字,但俄国人坚持说他们只能对一个工人阶级统治的国家让步,要求芬兰的名称应为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8年芬兰独立战争的伤亡数字与年至年同俄国的两次战争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生命损失之重大至今仍被芬兰人视为民族悲剧。根据 的统计资料在芬兰内战中一共有人死亡,其中赤卫队“红军”人、政府军“白军”人、俄国干涉者人。虽然苏维埃政府没有正式与芬兰作战,但两国之间事实上存在着战争状态,只有缔结和约才能使之正式结束。苏维埃政府起初拒绝接受两国曾经交战的论点,因为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宣战,但还是在苏芬独立战争结束三个月后提出缔结条约的建议。在德国的斡旋下谈判于8月2日在柏林开始,但因芬兰坚决要求取得东卡累利阿地区的土地而告中断,德国投降后于9年在爱沙尼亚的多尔帕特重开谈判, 以0年10月14日的《多尔帕特和约》而告完成。《多尔帕特和约》终止双方的战争状态,苏维埃俄国承认芬兰在从前大公国疆界内的独立地位,并以大公国的边界作为两国的疆界。同时做出一项有利于芬兰的领土变更,即把与芬兰最东北边界接壤的贝柴摩地区正式割给芬兰。

(七)这项割让是对年芬兰大公国把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块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的补偿,当时帝国政府曾同意把北冰洋附近的某块土地(未指明位置和面积)移交给芬兰作为补偿,但该协议后来在沙皇时代一直被俄国置之不理。条约规定芬兰不得在北冰洋水域建立舰队、配备潜艇和飞机,但可保有不超过15艘的排水量吨以下的军舰,芬兰湾诸岛屿在中立化后划归芬兰。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7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资产阶级很快便选举出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 政权的 体现者。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资产阶级地方自治会,爱斯特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驻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岛上的俄国海军官兵起义,宣布奈斯岛独立,成立奈斯苏维埃共和国。8年2月24日利用苏联红军撤退后和德军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一个临时政府。第二天德军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政府,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6日德军占领奈斯岛,奈斯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水兵和建设者苏维埃共和国亦称奈萨尔苏维埃共和国或奈斯苏维埃共和国,是指7年至8年期间驻守在今爱沙尼亚共和国境内的奈萨尔岛(或译为奈斯岛)的俄罗斯海军官兵组建的一个苏维埃政权。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7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资产阶级很快便选举出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 政权的 体现者。

(八)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资产阶级地方自治会,爱斯特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7年12月驻守在塔林以北的奈萨尔岛上的俄罗斯海军官兵起义并征用该岛,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通称水兵和建设者苏维埃共和国,由舰队中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舰上的海军军官斯捷潘·马克西莫维奇·佩特里琴科担任领导人。俄罗斯海军官兵人数为80-90人,组建政府并向当地居民征税。8年2月24日利用苏联红军撤退后和德意志帝国军队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一个临时政府。第二天德军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政府,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月26日德军占领奈萨尔岛,岛上的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俄罗斯海军官兵们后又搭乘波罗的海舰队的舰船逃至喀琅施塔得,来到喀琅施塔得的斯捷潘·佩特里琴科后来又在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8年11月14日已经独立的爱沙尼亚派代表到奈萨尔岛上访问,发现岛上有一座由50名德军士兵组建的监狱,共有00人被关押在狱中,其中包括不愿撤离该岛的政治犯。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爱沙尼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卷土重来,但遭到苏俄红军和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的抵抗导致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被爱沙尼亚资产阶级称为爱沙尼亚独立战争。在~年的北方战争中俄国战胜瑞典吞并爱沙尼亚,十月革命后爱沙尼亚于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实际上为德国所占领。

(九)8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苏俄军队再次进入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建立起苏维埃政权。9年1月苏维埃政权被颠覆,苏俄军队退出。爱沙尼亚于9年2月24日再次宣布独立,成为资产阶级国家。0年2月2日苏俄政府同爱沙尼亚签订和约,正式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和主权,并建立外交关系。战争一开始红军就把爱沙尼亚白军打到塔林城外,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在10月末建立苏维埃政权,11月29日宣布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被称为爱沙尼亚劳动公社。然而爱沙尼亚白军在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的领导下很快就组织反击,并得到一支英国小型舰队的支持,芬兰、瑞典和丹麦政府甚至派遣 协助爱沙尼亚白军。9年2月红军被迫完全撤离爱沙尼亚,7年7月底维德泽姆苏维埃、里加苏维埃和拉脱维亚步兵联合苏维埃举行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拉脱维亚苏维埃。十月革命爆发后拉脱维亚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接管拉脱维亚政权,并于12月19日宣布苏维埃是拉脱维亚境内 合法政权,同时解散农民苏维埃,没收地主的财产。拉脱维亚苏维埃执委会还派遣以斯图奇卡为首的代表团参加布列斯特和约谈判,8年2月拉脱维亚全境被德军占领,苏维埃被迫转入地下。随着德军在一战中的失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于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脱维亚人民委员会,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担任临时政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员会宣布拉脱维亚独立,但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府没有驱逐德军,反而支持其境内的德军“铁师”干涉苏俄和爱沙尼亚。

(十)12月4日拉脱维亚苏维埃再次在里加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拉脱维亚临时苏维埃政府。12月17日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独立的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22日苏俄承认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独立。8年12月以拉脱维亚步兵为主的苏俄红军一部攻入拉脱维亚境内,9年1月2日里加爆发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配合红军的行动,1月日里加解放并成为苏维埃拉脱维亚的首都。1月1日拉脱维亚苏维埃正式宣布成立,并于1月15日通过拉脱维亚 部宪法,即《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0年1月1日经过将近一年的内战后拉脱维亚白军最终还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红军彻底击溃,拉脱维亚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国占领,7年7月德国扶持立陶宛资产阶级会议。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的崩溃,8年2月16日德国策动立陶宛独立,8年7月资产阶级会议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国王由德国人指定。11月成立以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为首的 届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政府临时所在地即立陶宛临时首都为考纳斯。9年4月资产阶级废除君主制,宣布立陶宛为共和国,安塔纳斯·斯梅托纳为立陶宛首任总统。早在8年12月8日在维尔纽斯就成立立陶宛工农临时革命政府,12月16日临时革命政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苏维埃政权,12月22日苏俄政府通过《承认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的法令。

(十一)9年2月2日白俄罗斯共产党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一致决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两国合并,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在维尔纽斯宣告成立,同时国旗和国徽也被确定,白俄罗斯共产党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也合并为立陶宛-白俄罗斯共产党。然而工农政府实际只控制立陶宛东部,以西部重镇考纳斯为基地的立陶宛白军在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据上风。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被推翻,工农政府被迫解散。立陶宛王国是8年成立的立陶宛王国是一个短暂的君主立宪国家,该国在德意志帝国的占领下于 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建立。立陶宛议会于8年2月16日宣布国家独立,但由于德军仍在境内,议会无法组成政府、警队及其他国家机关。德国反而提出多项建议把立陶宛(尤其是普鲁士的土地)收归德意志帝国之下,立陶宛人民对此十分抗拒,希望透过成立君主立宪制度以保持独立。8年6月4日立陶宛人投票通过将立陶宛王位给予德国贵族乌拉赫公爵威廉二世,威廉公爵取名明道加斯二世,但他本人没有机会去立陶宛,因为是次投票激发争议令议会分化,独立的目的亦未能达到。当德国节节败退并被德国革命吞噬,立陶宛于8年11月2日搁置邀请威廉公爵的决定,并终止其统治。明道加斯二世的统治地位从一开始就引起争议,20名立陶宛国会议员中有四位因反对而辞职。

(十二)德国不承认明道加斯二世的国王地位,明道加斯二世从未有机会造访立陶宛,只能待在斯图加特南部利希腾施泰因城堡的家中。然而他开始学习立陶宛语,几个月后德国将在一战中失败已是不争的事实,立陶宛国会于11月2日推翻自己的决议,立陶宛成为共和国。尽管赫尔 7的《独立宣言》宣布芬兰将成为一个共和国,但德意志帝国还是把芬兰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国。德国黑森王子腓特烈·卡尔被选为芬兰国王,称瓦尔诺一世,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和曼纳海姆将军摄政。6个月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芬兰国王被迫退位,芬兰成为多党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9年6月27日芬兰人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被选为 任芬兰总统,新共和国刚成立便面对与瑞典和苏俄的领土纠纷,瑞典声称阿兰群岛的主权归瑞典,因为岛上居民使用瑞典语。芬兰对此提出抗议,并在年将这一问题提交国际联盟。国联将阿兰群岛的主权判属芬兰,但同时要求芬兰必须给予阿兰群岛自治省地位,准许岛上居民说瑞典语和保留本土文化,不准任何国家在岛上驻扎军队。芬俄边界当时非常不稳定,边境冲突时有发生。9年初夏在德国正规军“铁师”的帮助下以拉脱维亚为基地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军事组织“Landeswehr”北上进攻爱沙尼亚,企图把爱沙尼亚并入由日耳曼人为主导的“波罗的海公国”。9年6月爱沙尼亚军队在北拉脱维亚有力的粉碎这支由吕狄格尔·冯·德·高兹将军率领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武装力量的进攻,从9年10月到9年12月爱沙尼亚白军还协助俄国西北白军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将军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但被苏俄红军击退。

(十三)由于白军既不能彻底击败苏俄,苏俄也无法重新恢复这些已独立地区的主权。与此同时苏俄和立陶宛还面临着波兰入侵的巨大压力,芬兰和爱沙尼亚政府也无力参与白军势力继续进攻苏俄,在这样的形势下0年10月14日经过4个月的艰苦谈判后苏俄、芬兰和爱沙尼亚最终签订《塔尔图条约》。《塔尔图条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苏俄同意承认芬兰和爱沙尼亚的独立地位,并割让北部港口贝柴摩,使芬兰获得北冰洋出海口。而芬兰只是象征性得把夺取的不毛之地东卡累利阿还给俄国,整个苏俄的东北领土向南移动多公里,芬兰所获得的领土远远超过沙俄时期的芬兰大公国的范围,并且控制大量由俄罗斯族为主的领土。在芬兰国内的内战结束意味着“白色恐怖”的开始,年芬兰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数以千计的芬兰共产党员在监狱和集中营里忍受着疾病、饥饿和虐待的折磨,这一切最终激起芬兰共青团员的反抗。9年11月末在东博特尼亚地区的拉普阿市中共青团决定召开一次紧急会议,但这一举动激怒当地民族主义分子,他们以武力破坏这次会议。同年12月1日针锋相对的反共会议召开,吸引0人参加,这便是拉普阿运动的开端。拉普阿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维特里·科索拉和库尔特·马尔蒂·瓦勒纽斯将军,这场运动得到许多政客和军官的支持,就连曼纳海姆将军也同情拉普阿运动,不过曼纳海姆将军拒绝这群右翼激进分子要求他担任芬兰军事独裁者的请求。

(十四)反共会议和游行很快便席卷芬兰全国,年6月16日有多人抵达奥卢市,试图摧毁共产党党报《PohjanVoima》的印刷所和办公室,不过早在两天前《PohjanVoima》的 一期就出版了。同一天瓦萨市的共产党印刷所也被捣毁,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的拉普阿运动还组织1.2万人向首都进军,史称农民行军。行进队伍于7月7日抵达赫尔 ,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通过《共和国安全法案》,宣布共产党报刊非法。从这以后拉普阿运动变得更为极端,开始向法西斯主义运动转变,他们的活动包括骚扰、殴打甚至绑架共产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工会主义者,然后把这些无辜的受害者塞进一辆轿车送到苏联边境。此外他们还从事暗杀活动,受害者从左翼人士到非社会主义温和派人士都有,拉普阿运动的行为被认为是芬兰迄今为止 一次大规模政治犯罪。由左翼人士和劳工组织发起的会议也经常被拉普阿分子以武力打断,据统计被拉普阿激进分子打断的此类会议超过场。年10月14日前总统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及其妻子被绑架、殴打并被驱逐到约恩苏,这是日后军事政变的前奏,但同时也让拉普阿运动失去广泛的民众支持。温和派离开拉普阿运动,激进派随即成为主流。然而拉普阿运动仍然有能力胁迫选举委员会指定自己人竞选芬兰总统,就连非拉普阿运动推举的候选人也都是同情拉普阿运动的。这样拉普阿运动便毫无悬念地赢得年的芬兰总统大选,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当选,同年曼纳海姆将军被斯温胡武德指定为芬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及战时军队 司令。

(十五)年2月在曼查拉一次社会民主党会议被拉普阿武装激进分子打断,这一事件很快升级为曼查拉叛乱,叛军 为前芬兰陆军参谋长瓦勒纽斯将军。不过陆军和白卫军依然效忠政府,只有极少数人听从瓦勒纽斯将军的命令。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叛乱失败的原因是准备过于仓促,计划不够周全。斯温胡武德总统在广播里向叛军发表演说后曼查拉叛乱便被镇压下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年11月21日政府根据拉普阿分子当年要求通过的《共和国安全法案》逮捕包括瓦勒纽斯将军在内的部分拉普阿运动 ,并宣布拉普阿运动非法,不过和先前被迫害致死的2万名芬兰共产党员相比时拉普阿分子受到的惩罚极其轻微。尽管拉普阿运动支持的总统最终戏剧般的自己取缔拉普阿运动,但由于拉普阿运动和芬兰精英阶层、陆军、白卫军等上层人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国际社会(尤其是芬兰的邻国瑞典、苏联)一直以来都怀疑芬兰是一个法西斯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即使在西方很多知识分子也一再怀疑政府是否应该和芬兰这样一个准法西斯主义国家合作。爱沙尼亚在独立后获得一段时间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9年大萧条的波及,政治动荡席卷爱沙尼亚。年帕茨发动一场军事政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政党并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其独裁统治时期,年帕茨再次被选为总统。塔尔图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帝国的正式解体以及俄国内战的基本结束,也造成新生的苏联与邻国之间的巨大矛盾,《塔尔图和约》和随后年《里加和约》的签署被苏联视为巨大的政治失败和屈辱,这就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产生与苏芬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

冬季战争

(一)自17世纪以来芬兰一直是瑞典王国的东部领土,直到年爆发北方战争后瑞典被新兴的俄罗斯帝国打败,其强权地位被后者所取代。9年俄罗斯为保护其首都圣彼得堡的安全对瑞典再度出兵,爆发芬兰战争。俄罗斯再度获胜,取得大片领土赔偿,创建芬兰大公国,为瑞典至俄国间的缓冲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还给予芬兰相当高的自主权,这也是未来后者成为独立国家之滥觞。19世纪末由于民族主义兴起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高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收回芬兰的自主权,对芬人实施俄罗斯化,从语言与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国中央之实力。尽管该政策终因俄国内部的冲突而失效,但已严重破坏俄芬两方的关系,芬兰的知识分子也深切体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胁,独立意识大为增强。4年8月爆发 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而最终崩溃,芬兰因而有了难得的独立机会。7年12月6日就在帝国中央政府正因为在混乱中时政府芬兰参议院正式宣布芬兰独立,当时新生的苏俄布尔什维克政府正与德国商讨停战的可能性,前者领导人列宁与芬兰代表协商。原则上同意芬兰独立,但实际上计划组织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权,将芬兰以加盟国的形式重新并入苏联。自芬兰宣布独立后仅三周的时间苏维埃俄国就已组织新的芬兰政府,8年1月27日有着苏俄方面支持的红军(即赤卫队)和白军(即白卫队)正式爆发内战,亡命于国外的白军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回国指挥内战。为孤立俄国的德意志帝国也在内战激烈时强迫白军与其接近,换取军事上的援助。

(二)尽管曼纳海姆有鉴于这将使本国受德国控制,但其他官员已自行前往谈判,并擅自签署相当不利的协定。短暂而血腥的内战最终由白军获得胜利,于8年5月控制全国领土,残余的红军与共产党人被监禁、杀害或逃到俄国避难。不过此时的芬兰已受到德国经济与军事上的渗透,甚至决定由德国亲王瓦伊诺一世作为芬兰国王。但德军最终因在西线战事失败,于同年11月投降致使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一切成果都被迫放弃,芬兰因而脱离德国的控制。0年2月2日芬兰与苏维埃俄国于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塔尔图条约》来划分两国边界,由于此时的苏俄还正与波兰进行苏波战争,芬兰得以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旧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2公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一直超出大公国时期与北冰洋相接壤,还拥有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贝柴摩。在整个0年代至0年代初期的时间里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双方也都未签署正式的停战协定。苏联一直认为芬兰为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特别是仇视身为白军领导人的曼纳海姆与维伊诺·唐纳,并怀疑其外交政策。8年后者曾与德国过于亲近,一年后又还开放港口给英军攻击俄国船只,苏联政府因此认为有朝一日芬兰会再度联合以德国为首的列强们入侵本国(或至少同意列强通过其领土),而且现有边界又与列宁格勒过于接近而极具威胁性。

(三)芬兰在立国初期政府多由前白军 主导,经常发出仇俄宣传,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如拉普阿运动),部分民族主义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领土来构筑其大芬兰目标多次入侵苏俄边界。整个0年代至0年代初芬兰处于政治极为不稳的状态,直到年代后期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芬兰经济逐渐成长,而其国内极端主义的政治运动也才逐渐消失。在国际形势相对平静的年苏芬两国调整相互关系,签订《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条约还宣布双方将始终致力于以公正的精神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性质或任何根源的争端,这项条约一度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但是为了与前苏联抗衡,西方始终保持其在芬兰的存在,因此苏芬关系又受到大国政治博弈的牵动。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由苏联、芬兰两方代表于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年苏联进行军事行动,炮击其境内村庄曼尼拉,并声称芬兰要对此进行负责。条约被苏联单方面宣布无效,苏芬战争就此爆发。由于苏联希望寻求边境的安全,在日本入侵m洲里期间苏联开始与其欧洲邻国进行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谈判。虽然芬兰于于年1月21日才签订条约,但是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波兰之后签署条约的国家,条约于当年7月即告生效,使芬兰成为条约最早生效的国家。

(四)条约双方都保证尊重两国的边境并且同意保持中立,双方也保证会和平、公正地对边境争议进行解决。年4月7日双方在莫斯科将条约有效期延长至年12月1日,条约由芬兰外交部长阿尔诺·耶尤-科斯基宁和苏联外交部长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签署。年11月28日在冬季战争爆发两天前苏联宣布条约无效,声称芬兰对其边境村庄曼尼拉进行炮击。根据条约第五款双方应该提请联合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调查,虽然芬兰提出要求但苏联予以拒绝。芬兰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它们的军事援助。~年英国向芬兰提供价值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广泛的机场网,英德两国的军事教官一直帮助芬兰培训军官。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芬兰亲近西方的动向经常引起苏联的警惕,早在年春当苏联主动与芬兰举行秘密谈判时就开始试探实现自己对芬兰问题的各种企图的可能性。在谈判中苏联代表直截当地提出在第三国可能东犯并且经过芬兰入侵苏联的情况下,苏联利用芬兰领土迎击来犯之敌的要求,并且还表示苏联希望获得在芬兰湾的某些岛屿上设防的权利。但芬兰在大国冲突中执行不介入的政策,宣称它决不站在一个大国一边反对另一个大国,所以历次秘密谈判都因芬兰拒绝苏联的要求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五)年8月2日苏联和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将芬兰划归苏联。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迅速摧毁波兰军队。苏联在华沙被德军攻陷后宣布废除《里加和约》并在东面出兵,仅几个星期德国获得波兰,而苏联获得寇松线以东的领土。之后在德国继续和英法作战的同时苏联着手开始建立东方战线,准备恢复过去被割让和已经独立的旧疆域。苏联于年10月5日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谈判于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在这次谈判中苏联除建议苏联芬兰双方签订互助条约,共同保卫芬兰湾外还进一步提出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即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俄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奇半岛上的芬兰领土割让给苏联。把汉科半岛以每年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苏联,为期0年。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然而汉科半岛却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苏联此举的动机令芬兰感到怀疑。当时的芬兰政府拒绝苏联的提议,苏联军队制造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政府拒绝。

(六)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0日2个师(共45万)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纳海姆防线。年12月1日苏联扶持建立以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没有成功。这个共和国只存在到年月12日,后来并入到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苏芬战争发生在绵延近公里的苏芬边界的芬兰一侧,这里的地形、交通、气候都不同于中欧平原,是一个易守难攻且有利于芬兰军队轻装小部队作战,而不利于苏联红军重装大部队行动的特殊战场。芬兰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其1/4领土都位于北极地带。冬季漫长而严寒,风大雪多,气温常在零下0~40度以下。苏芬战争正逢一年中昼间最短的季节,漫长的黑夜极大地限制苏联红军航空兵优势的发挥。战争开始时正赶上一场大雪,战区积雪深达1米,给苏联红军的行动带来极大不便,却给擅长滑雪的芬兰军队提供一显身手的机会。苏芬边境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纵横、交通不便,但芬兰境内纵深地区公路网发达,有数条铁路与边界平行,便于物资运输和兵力机动。苏联方一侧的卡累利阿地区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只有一条与边界平行的铁路和两条通往边界的支线。战争中双方的作战行动主要展开在边境的四个地区,即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东北、边界中部和贝萨谋(贝辰加)地区。

(七)卡累利阿地峡的交通条件较好,有单线铁路4条和石质公路10条,可通向芬兰西北,因此,里是双方主力作战的主战场。地峡宽公里,地形起伏,车辆可以通行,但缺少便于远距离观察的制高点。武奥克萨河纵贯其间,水量充沛,多间以深水湖泊。维堡是该地的 一个小工业城市,也是过往苏芬边界的必经之地和 通道,因此在军事上受到双方重视。但曼纳海姆防线是卡累利阿地峡的人工屏障,是苏联红军进攻不可回避的巨大障碍。曼纳海姆防线经过芬兰10年苦心经营已经形成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它由纵深90公里的道防御地带组成,各道防御地带均依托沼泽湖泊等天然障碍物,构筑有个永备发射工事和土木质火力点。另有近个地下暗堡,并以堑壕和交通壕相沟通,在主要防御地带前设有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前和保障地带内广泛设置防坦克和防步兵地雷以及防坦克桩砦、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拉多加湖东北地区有一条绕过拉多加湖北岸通往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的接近路,但其距离较远且在赛马湖与拉多加湖之间有一段狭长的隘路,易被守方堵塞和截断。边界中部是芬兰最狭窄的腰部地区,有三条通往波的尼亚湾要地奥卢港的接近路,沿此西进可对奥卢港形成外线包围之势。从索木斯萨耳米到奥卢港横宽只有公里,一旦打通此线可将芬兰拦腰切成南北两段,从而将极大地影响整个战局。

(八)最北的贝萨谋地区是常年覆盖冻土的台地,贝萨谋既是芬兰在巴伦支海的 良港,又是沟通前苏联摩尔曼斯克港与瑞典北部重要铁矿产地的重要通道。从拉多加湖东岸至巴伦支海的整个边界全长1公里,80%是荒无人烟的森林,只有六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但路面狭窄、路况不佳且被湖泊森林隔绝,各条公路之间相隔达公里之遥。公路两旁的林木既可伐倒充当路障,也可给芬兰军队滑雪分队袭击沿公路行进的行军纵队提供天然屏蔽,总之在被皑皑白雪、莽莽森林覆盖的荒原上苏联红军的坦克与重炮将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因此这里对苏联红军而言是一个十分不利的战场。而在卡累利阿地峡中苏联红军主力一越过边界就被曼纳海姆防线阻挡,不得不进行一场困难的攻坚战。苏芬战争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苏联经过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后重工业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与苏联相比时芬兰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一个小国,其总人口只有余万,常备陆军只有.2万。面对这样一个小国时苏联曾以为通过谈判施压或军事威胁就能迫使芬兰妥协,实现自己对芬兰的领土要求。对于苏联红军领导人当时所持的这种乐观估计,赫鲁晓夫曾作过描述:“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苏联当局正是根据这种估计拟订对芬作战计划和进行对芬战争准备的。

(九)最初的对芬作战预案是由苏联红军总参谋部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拟定的,该案还较客观地考虑芬兰军队作战能力和战场的特殊条件,其核心思想是主张集中45个师的强大兵力,在西方不直接卷入的情况下打一场为期至少数个月的紧张艰巨的战争。这项预案由于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在提交苏联 军事委员会审议时被否定了。斯大林决定对芬作战计划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新计划按照斯大林的意图规定列宁格勒军区部队在得到特种兵支援的情况下在数周内粉碎芬兰军队主力并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确保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迫使芬兰签订和约来结束战争。新计划于年7月底被 军事委员会采纳,根据新计划列宁格勒军区从年秋季起紧急进行战争准备,调整军队部署,构筑急造军路,贮备作战物资,进行战前训练。到战争打响前苏联红军在苏芬边界附近共集中0多万人的兵力、4个集团军、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4个坦克旅以及0余辆坦克、多架飞机,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大将是受斯大林器重的一员战将,他在十月革命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在国内战争期间曾同白军作战。~年间作为一名 参加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瓜达拉哈拉一战中建立赫赫战功。

(十)他曾任师政委和师、军、军区正副参谋长,既有指挥经验也有政治工作经验。年初当他就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时军区许多师级指挥员都是一些年轻的大尉,许多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在~年的大清洗中遭到镇压。芬兰作为一个小国不愿意单独同一个大国对抗,它对未来战争的设想是如果芬兰不幸被卷入一场与大国牵连的战争,芬兰可以指望从进攻芬兰的大国的敌国方面得到援助。芬兰军事当局计划依靠曼纳海姆防线牵制并消耗苏联红军兵力,在取得外援后实施反击,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虽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信仰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但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惊奇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和苏联站到一起,反而和他们的同胞一起战斗。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芬兰共产党人到苏联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镇压引起对芬兰社会主义者的不信任感,另外还因为芬兰经过8年的内战后社会阶级差别缩小,社会矛盾减弱。根据计划芬兰于年10月下旬进行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编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十一)但芬兰军队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同样不足,仅有轰炸机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在战争期间芬兰虽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但德国当时正忙于准备入侵西欧不愿意激化与苏联的矛盾,因此对苏联与芬兰的冲突采取观望态度。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芬兰,但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拒绝英法军队过境,结果直到年2月芬兰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架飞机、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但这时芬兰已经陷入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地步,英法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而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芬兰只得忍辱求和,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分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54万人。作战序列以列宁格勒军区为总指挥,下辖第7军、第8军、第9军、及第14军。作战计划:南部攻势:第7军(10个步兵师,6个战车旅,兵员24万人,战车辆,大炮门,飞机00架)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多加湖西岸向北进攻,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维伊普里,然后向首都赫尔 前进。第8军(7个步兵师,1个战车旅,兵员15万人,战车辆,大炮门,飞机架)沿拉多加湖北岸向西进攻,跟第7军会师,以钳形攻势粉碎芬兰军队的抵抗。

(十二)中部攻势:第9军(5个步兵师,兵员9.5万人,战车辆,大炮60门,飞机架)经索木斯萨耳米攻向位于波的尼亚湾畔的奥卢,将芬兰割为两半并切断跟瑞典间的陆上交通。北部攻势:第14军(个步兵师,兵员5.5万人,战车辆,大炮门,飞机70架)从摩尔曼斯克向西攻击贝萨谋地区,然后沿极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边境为止。这个作战计划在纸面上看来十分完美,苏联红军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分进合击,芬兰切成数块,首尾不能相应。即使数量居于 劣势的芬兰军有准备,他们也无法沿着漫长的国境线布防,红军的前进应该是势如破竹。苏联领导阶层的信心十足,副国防部长指示炮兵单位只要准备12天的弹药就足够,担任游行前导进入赫尔 的一支军乐队都准备好了。连斯大林本人都相信这次战争不会超过16天,还特地下指令给各部队 不准进入瑞典的领土。芬兰军的作战计划不如苏联红军这么大规模,他们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次大战时的静态防卫,将大部份部队集中在拉多加湖西岸的曼纳海姆防线,因为这个狭窄的地带正是传统上入侵芬兰的走廊。从拉多加湖北岸一直到巴伦支海,他们只配备少数的警戒部队,监视那整片无法穿越的密林和沼泽荒原。不过这个曼纳海姆防线其实并不怎么坚强,主要是以沿线的碉堡群为防御的重心。碉堡群间的间隔也很大,许多碉堡更只是由原木建成,连混凝土都没用上。

(十三)苏芬战争从年11月0日开始至年月1日结束,历时近个半月,前后分两个阶段。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凭借优势兵力始终处于进攻态势,其企图是集中主要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在其他地区以部分兵力牵制芬兰军队,粉碎芬兰军队主力,在最短时间内迫使芬兰议和来结束战争。劣势的芬兰军队始终处于防御态势,其企图是在卡累利阿地峡集中主力扼守曼纳海姆防线实施阵地战,在其他地区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实施机动战和游击战, 限度地迟滞苏联红军的进攻来等待西方的援助,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这一阶段从年11月0日开始至年1月1日结束,历时62天。年11月0日苏联红军在前苏联芬边界全线4个地区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后苏联红军除在战线北端达成预定目的外在其他地区均遭惨败,被迫停止进攻来重新调整部署、增调兵力,准备再次进攻。在卡累利阿地峡中苏联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未逞,苏联红军弗谢沃洛德·费奥多洛维奇·雅科夫列夫第7集团军辖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组成深远的战役布势和纵深梯次的战斗队形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主要突击指向维堡方向。进攻首先从地峡东段开始,企图吸引芬兰军队预备队东调,随后在地峡西段实施主要突击。芬兰军队集中2个军计5个师的兵力防守该地,首先以掩护兵力在保障地带防守各个狭窄的接近地。

(十四)昼间芬兰军队以近战火力配合以有利条件下的阵前出击杀伤敌有生力量,以各种反坦克兵器从近处摧毁苏联红军坦克。夜间派出滑雪小分队袭扰苏联红军后方,突击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苏联红军,把苏联红军打得疲惫不堪。尽管苏联红军投入1个梯队又1个梯队轮番进攻,但由于未弄清芬兰军队的主要防御地带和保障地带,未查明芬兰军队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配系,再加协同不灵、指挥不善,到12月底在付出重大代价以后只攻占芬兰军队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这时苏联红军已无力突破芬兰军队的主要防御地带,被迫就地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转入袭扰战。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的苏联红军2个师大部被歼,被迫转入防御。苏联红军第8集团军辖5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分南北两路实施进攻,其任务是从翼侧牵制芬兰军队兵力,配合第7集团军的进攻,越过边界后苏联红军遭到芬兰军队2个师节节阻击和游击队夜间的袭扰而进展缓慢。6天后北路集群前进40公里,在托尔瓦湖地区双方发生激战,结果苏联红军伤亡0余人,补给无援被迫转入防御,再也未敢进攻。南路集群前进40余公里后在基泰莱地区进行1个多月的攻防战斗,到年1月1日被芬兰军队分割、包围导致补给中断。2个师大部被歼,伤亡1.9万余人,其余兵力龟缩后退转入防御,直到战争结束。在边界中段苏联红军2个师被歼,余皆退守。苏联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分南北两路向波的尼亚湾方向进攻,企图将芬兰从狭窄腰部地区切成两段。

(十五)南路集群沿两条被深雪覆盖的林间道路向奥卢港方向进攻,先头师到达距边界40公里的索木斯萨耳米村以后遭芬兰军队小分队依托路障顽强阻击,该师被迫沿道路展开成20余公里的纵长队形,从而为芬兰军队实施分割、包围提供战机。这时芬兰军队战略预备队1个师赶至战场,在芬兰军队第军亚尔马·西拉斯沃的指挥下到12月底首歼该师获胜,随后转移兵力将企图增援的苏联红军另1个师拦头截尾、分割歼灭。索木斯萨耳米一战芬兰军队共歼敌2.万余人,创造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苏联红军北路集群越过边界后未遇抵抗,到年12月16日接近到波的尼亚铁路东端终点站凯米湖对芬兰军队造成极大威胁,芬兰军队从预备队抽调1个营配合边防部队对苏联红军翼侧进行连续突击。该路苏联红军因摸不清敌情只好退守萨拉,在该地因受到芬兰游击队不断袭扰,一直未敢采取积极行动,直到战争结束。在战线北端苏联红军夺占贝萨谋等地,苏联红军第14集团军辖2个步兵师在北方舰队配合下向巴伦支海岸方向进攻,未遇芬兰抵抗,很快占领贝萨谋港和雷巴契半岛,封锁芬兰通往巴伦支海和挪威的通道,随即就地转入防御。年12月苏联红军当局鉴于各线苏联红军损失惨重,决定停止进攻,重新拟订作战计划,组织新的进攻。年1月7日在卡累利阿地峡成立西北方面军,任命原基辅军区司令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任该方面军司令,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

(十六)该方面军下辖第7集团军和新成立的第1集团军,同时向苏芬边界增调24个步兵师、20个炮兵团和15个新建的航空兵团。从年1月起该地苏联红军加强侦察与训练,演练突破预有准备防线和摧毁坚固防御工事的有效方法。这时芬兰军队也调整该地的兵力部署,将一线兵力由5个师增加到6个师,在纵深只保留1个师作为预备队。这一阶段从年2月1日开始至月1日结束,历时41天。在这一阶段苏联红军西北方面军集中第7、第1集团军(共21个步兵师、6个坦克旅)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重点进攻,以2个集团军的相邻翼侧向维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会苏联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攻占维堡,迫使芬兰按照苏联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结束战争。年2月1日~10日苏联红军出动飞机多架,展开火炮多门,对芬兰军队阵地及其后方进行猛烈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在进攻前的24小时共发射炮弹0多万发,摧毁主要方向上的芬兰军队大部分火力点。年2月12日凌晨苏联红军恢复进攻,经过天艰苦作战后梅列茨科夫的第7集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打开一个宽5公里、纵深6公里的突破口,并将快速集群投入交战,芬兰军队主动退守第2防御地带。年2月18日第7集团军从行进间突破第2防御地带未逞,2月其右翼因第1集团军进展缓慢而暴露,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红军为了突破第2防御地带再次停止进攻来调整部署。

(十七)芬兰军队也趁机休整,将拉多加湖以北的部分兵力南调,加强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年2月28日苏联红军恢复进攻,迅速逼近芬兰军队后方防御地带。第7集团军右翼兵团从东北包围维堡筑垒地域,其左翼兵团4个师从冰封的海面上越过维堡湾,绕过维堡城切断通往芬兰首都赫尔 的公路,攻占维堡大部地区。年月11日苏联红军对维堡发起强攻并夺占该城,由于苏联的行为是明显侵略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有许多回来参加战斗。在战斗期间共有丹麦志愿者、位挪威志愿者、72位英国志愿者、46位芬兰在外国的移民和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参加战斗,还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报道。瑞典当时还非中立国,只是声称为不结盟国家,但也支援芬兰军事物资和现金。有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其中包括一支空军,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和8架后勤飞机,占当时瑞典空军的1/。他们放弃瑞典军衔,准备到芬兰战斗,还包括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师。瑞典 有人在2月中旬参加战斗,人战死。直到年2月同盟国才决定援助芬兰,2月5日同盟国考虑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陆,10万英国军队和.5万法国军队穿过瑞典进入芬兰,但需要在芬兰政府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将这两个中立国带入同盟国一方。但12月时希特勒已经向瑞典政府照会,如果同盟国军队踏上瑞典国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国立即进攻瑞典。

(十八)当时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没有同意同盟国的要求,战后透露的文件证实,其实同盟国根本无意和苏联交火,只是想借此占领挪威北部的铁矿以阻断德国的战略物资来源。瑞典拒绝同盟国军队入境的要求,也拒绝芬兰希望瑞典正规军参加战斗的要求,同时明确表示不能进一步对芬兰援助。芬兰已经处于两难地步,同盟国希望战争继续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害怕会殃及池鱼。德国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当时各国都在敦促芬兰,英法答应送来2万人部队,德国和瑞典希望答应和平条件、芬兰军队指挥对战斗发展比较悲观,所以芬兰政府下决心在年2月29日开始和平谈判。听到芬兰开始谈判后英法又答应送来5万人部队,但实际只有人准备援助芬兰,其余人准备夺取挪威铁矿和港口。这个情报到达苏联决策部门,也促使和平协议的迅速达成。在冬季战争中有两种武器被冠上有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之名的戏称,苏联空军于开战首日展开针对芬兰首都赫尔 为首大都市的空袭,其中甚至包括子母弹形式的燃烧弹。然而面对芬兰对苏联轰炸行为的指责,莫洛托夫却辩称苏联空军并未轰炸芬兰,而是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面包”,因此之故在整个战争期间芬兰人都将苏联空军的炸弹戏谑地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在冬季游击战期间芬兰军大量使用发明于西班牙内战中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对苏联红军阵地与车辆造成极大损害。由于多以酒瓶为容器,故有芬兰官兵将之称为“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莫洛托夫鸡尾酒”遂成为燃烧瓶的别称。

(十九)年月5日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险境,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出兵援助芬兰,但德国却威胁说如芬兰接受英法援助的话战火将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挪威迫于德国的压力拒绝英法军队过境,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于月7日派代表至莫斯科与苏联议和。但矛盾并未了结,它使芬兰丧失1/10(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痛楚地说:“该条约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 。”根据年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22.2万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芬兰还割让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以及萨拉部分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0年。这个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仅仅过了一年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继续战争。《莫斯科和平协定》是年月12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和芬兰代表签订的和平协定,此协定的签订标志为期天的冬季战争的结束。虽然芬兰在这个协定里损失部分领土,但是保留自主的独立地位,粉碎苏联试图吞并芬兰的计划。

(二十)签订协议的苏联方人员为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安德烈·日丹诺夫和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芬兰方人员为里斯托·吕蒂、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鲁道夫·沃尔登和卡尔·沃因马。冬季战争持续三个多月,到了冬季快结束时德国敦促芬兰尽快和苏联谈判,苏联也损失惨重又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孤立。年2月11日在历经苏联空军从一月的大轰炸(估计出动七千架次)后苏军再一次以人海战术冲向曼诺海姆防线,造成芬兰阵地前堆栈三四层st后也遭到被攻陷的结局。年2月12日芬兰收到苏联的和平协议草案,不仅德国还有瑞典也希望战争尽早结束以免受到波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公开宣布不再给予芬兰以军事援助。到了年2月底芬兰的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苏联也已经攻破曼诺海姆防线。年2月29日芬兰政府同意谈判,年月5日苏军又挺进15千米,逼近维堡郊区。芬兰政府要求停战,但苏军一直到年月12日协定签字才停止军队进攻。不过就停战的事后背景来看苏联在这场战役的结果算是险胜,随着三月即将到来的融雪所造成的泥泞会进一步造成苏联部队机动力与后勤作业能力的下降。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苏联被国联褫夺会籍并被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与立场,如果再持续下去的话英法等国就有理由与借口出兵芬兰助战。这次战争中苏军损失惨重,4.8万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苏联还丧失0辆坦克,苏联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仅仅获得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二十一)条约正文共九条,附加议定书八条,主要内容有:芬兰将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的四个岛屿,中部东卡累利阿的部分萨拉地区割让给苏联;芬兰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为0年;苏联获得芬兰贝柴摩地区的过境权;芬兰必须同意在北方修建一条铁路,将苏联城市坎达拉克沙和瑞典的铁矿区联系起来。和约没有规定赔款,但苏联坚决要求芬兰“赔偿”割让给苏联的芬兰领土上的财产损失,数目在9万金卢布到1.45亿金卢布之间。大量铁路车辆等物资必须移交给苏联,割让领土上的几十座工厂必须重新装备好机器。芬兰在这个协定中损失10%的土地、1/5的工业产值、22.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这个协定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苛刻的条件使芬兰日益倒向纳粹德国。苏联虽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苏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信心。这个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要求重整军队,年的军费开支相当于芬兰财政收入的45%。从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但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当时希特勒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但冬季战争发生后他看到芬兰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和芬兰秘密签定允许部队通过的协定。仅仅过了一年,在年6月22日芬兰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持续战争。

继续战争

(一)自芬兰立国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2千米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通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年苏联制造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兰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苏芬战争爆发。最终以年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1/5的工业、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迁徙。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要求重整军队,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化肥进口的来源导致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芬兰只得转向德国。从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6月2日苏联要求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奥兰群岛解除武装。7月8日德国和瑞典签定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奥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但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当时希特勒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但冬季战争发生后他看到芬兰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和芬兰秘密签定允许部队通过的协定。

(二)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六个月,一直没有成功。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波特萨莫矿。在年春天芬兰和德国已经谈论联合作战的计划,但政府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5万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5月和6月时芬兰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芬兰军队进入奥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波特萨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和苏联直接交火,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斗。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架飞机空袭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继续战争正式爆发。芬兰在前线布置16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和两个长枪旅、00架战机,德国在波特萨莫有两个山地师,在萨拉有一个步兵师,还有一个步兵师正在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

(三)苏联在边境驻扎10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师和两个炮兵师,还有40个团分散在附近,列宁格勒有个步兵师和一支机械化部队。架空军战机以及架海军战机。苏联方面错误地估计芬兰只有10个师,同时在其他战场上和德国作战不利,还需要抽掉部分兵力。年7月10日德芬联军攻破苏联防线,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苏军运输线。但是随着德芬联军的进攻,苏联对芬兰实行封锁。7月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英国空军轰炸波特萨莫港口。8月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占领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仍然和英国、瑞典保持外交关系。9月9日德芬联军已经占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宁格勒。9月11日美国大使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9月22日英国通过挪威大使要求芬兰方面让所有德国军队撤出芬兰领土,芬兰军队应该撤回到冬季战争的边界,否则英国将向芬兰宣战,芬兰没有答应这个条件。12月6日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芬兰和德国的结盟使得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阻止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使得德国可以利用其作为潜艇基地。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国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政府,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谈判始终没有成功。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6月10日苏联攻破芬兰防线,德国在芬兰不再谋求单独议和的条件下为芬兰提供武器支持。

(四)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德国在爱沙尼亚战败时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议和,9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定,芬兰交还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6年就已经归还)。所有德国军队必须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役中和自己以前的盟国德国军队进行一场战斗。整个战役中德国、芬兰共伤亡人,其中阵亡和失踪人、受伤15.8万人、人投降。苏军共伤亡58.5万人,其中阵亡20万人,受伤8.5万人、被俘6.4万人。战后芬兰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芬兰的中立也保证瑞典的中立地位。芬兰人认为和德国结盟虽然使芬兰遭受割地的结局,但也幸运地使芬兰免遭其他波罗的海国家被苏联吞并的命运。战后芬兰的中立地位使其在冷战的夹缝中可以同时接受东西方的援助,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举行会谈。拉普兰战役是4年9月至年4月期间在德国和芬兰之间的一场对抗战,因发生在芬兰最北的省份拉普兰省而得名。早在年夏德军 统帅部就开始秘密筹备该次战役,以防芬兰可能会单独与苏联签订和约。德国人计划将其兵力向北收缩,以保护佩萨莫附近的镍矿。

(五)年冬至4年初德国人大规模使用战俘改善挪威北部到芬兰北部的道路交通,许多战俘是在南欧被俘的,只穿着夏装就被直接投入工地,导致大量伤亡。德国人还在芬兰北部储存大量物资,这样当4年夏芬兰决定向苏联求和时德国人已经完全做好战争准备。德国地面部队向北收缩,同时德国海军在通往芬兰的航道上布满水雷,并试图通过代号“东方冷杉行动”的战役夺取芬兰湾的苏尔萨里岛。虽然部分德国国防军和芬兰军队的军官都试图组织相对和平的撤退,但是双方之间的战斗甚至在苏芬草签和约之前就已经打响,当芬兰人按苏联的要求试图将所有德国军队赶出芬兰的时候战斗开始变激烈。芬兰的处境类似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这两个国家向盟军投降后要跟德国作战才能解放自己的国土。芬兰的情况更加复杂些,因为苏联要求芬兰解除其大部分部队的武装,甚至在芬兰对德国作战的同时就要开始。苏奥穆斯萨尔米战役的胜利者亚尔马·西拉斯沃将军指挥芬军对德国的战斗,4年10月到11月他将大部分德军赶出芬兰北部。但是德军指挥官洛塔尔·伦杜利克采用焦土战术破坏芬兰北部的大片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摧毁,省会罗瓦涅米被烧为白地。除了三亿美元(按年价值计算)的财产损失外10万居民沦为难民,给战后重建带来问题,战后盟军以战争罪判处伦杜利克20年徒刑。 一支德军部队于年4月被赶走,双方战斗伤亡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大,芬兰军队0人伤亡,德国方面损失0人。

#世界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daiere.com/lctq/23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