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被称为中国首部极地科考纪录电影,说是极地科考纪录片,并不是简单的为我们科普极地中国黄河站:首先作为风光纪录片,《光语者》为我们展现了北极特有的充满奇幻色彩的美景。其次作为人文社会类纪录片,《光语者》以中国空间物理专业研究者刘杨为线索,将镜头对准选择生活在极地的人们,通过他们的描述为我们展现真实客观的极地生活状态和北极之城更加深刻的文化核心,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
《道德经》十六章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态度,去面对宇宙运动的变化,《光语者》思想主题与老子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有相通之处。本篇文章我将尝试用老子在十六章中所提到“致虚,守静,观复,归根”对纪录电影《光语者》进行阐述。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虚名,宁静的,就像人刚出生时的样子。所以应当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在这种状态下面对宇宙万物的变化。
极地天极夜的生活状态让我脑海中不断蹦出这六个字。
《光语者》的制作团队一共采访了19个人,除了中国极地科考调查员刘杨,还有18名是当地的居民和其他国家的极地科考调查队员。卢武(《光语者》制片人)表示自己一开始的目标不是北极,而是南极。在去往南极的雪龙船上卢武接触到极地科考队员和科学工作者,这群常年将自己奉献于极地,埋头于极地科考的人与卢武平时在电视台中所接触到的科学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我之前在央视时采访科考队员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之前我采访的科学家都是有了突破性的研究发现受邀受访的,那是他们的高光时刻。”众所周知,当一个做科研的人要到达高光时刻,是需要前后辈重复单一的研究工作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才能实现的,甚至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一辈子做不出一个科学成果。而极地科学工作者就属于默默工作,有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成果的科学家们。
《光语者》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黄河站的二层小楼里,中国极地科考队员刘杨每天要做的事情都非常的具体和单一,起床洗漱,观看数据,打扫卫生,独自负责机器的开关机以及运行维护,机器的数据检查,除此之外就是刘杨一个人的时间。
北极独特的环境气候使得各个国家都争相前往北极建立自己的科考站,新奥尔松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科学考察村。这里有11个国家的科考站,小镇的外围建筑都是原来保留下来的新奥尔松原始建筑,但是在建筑内部却是各个国家最顶尖的现代化装置。而在每个研究所里的科考队员也都像刘杨一样做着简单却重要的数据记录,机器维护的工作,除了每天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剩下的时间都是大家与极夜和孤寂斗争的时间。
除了身负重任的极地科学家们,这里还聚集了很多艺术家。热衷于蓝色的画家,拍摄极地与矿场遗址的相片收集者,收集极地各种声音做声音实验的声音艺术家,热衷于电子音乐的年轻人等等,每个人都是将自己扔在极夜的寂静之中,强迫自己寻找自己的艺术灵感,寻找内心的平和,甚至寻找自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在讲完“致虚极,守静笃”之后,紧接着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来告诫我们:人们在万物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往复即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这与周敦颐成为圣人“主静”“无欲”的看法一致,按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的反应面前的任何对象;心无欲,则对于外来的刺激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
这方面我们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讨论:
首先是朗伊尔城居民的个体生活。生活在朗伊尔城的居民,大多来自世界各地,在这样一个一年有天极夜看不到太阳的城市生活也是他们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在观看影片时,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各国的科考队员,拥有艺术理想的艺术家,那些选择自己来到这里生活的人都是为什么呢?
年从挪威来的奥顿米娅夫妇在朗伊尔城定居,两人合力在这里开设狗场同时收留游客,打工换宿。米娅和奥顿都是热爱自然的人,在这里他们可以一出门就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这是米娅的理想生活,而她也很庆幸自己的丈夫能够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理想。奥顿喜欢和动物待在一起,他认为和动物呆在一起能够拥有强大的满足感和热情。
极地生活靠近自然,但自然不仅仅意味着美好,同时还代表着极端的天气环境。在朗伊尔城,天气极端恶劣的时候,在室外5分钟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暴风雪天气能见度降低,有很多次奥顿和米娅都是依靠着信任自己的狗而找到了回家的方向,这是奥顿和米娅与自己狗场中多条狗的约定,无论什么环境下彼此相信对方。正如奥顿自己所说“当我们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动物会试着告诉我们它所知道的东西。”这也是奥顿和米娅这么多年以来在朗伊尔城的生活信念。
其次是生活在朗伊尔城的集体生活,制片人卢武告诉我们,在朗伊尔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注定无法独自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在这里卢武呈现的朗伊尔城更像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生活自洽且温暖,他们在世界尽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活法,在平行宇宙,无欲无求。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就是要我们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其往复循环的道理。再者由于朗伊尔城拥有众多科考基站,所有个人的电子设备都是受到限制的,大家更多的社交只能是面对面的社交,这也无疑更加拉近了朗伊尔城居民之间的距离,似乎在这里除了生与死没有什么是更加重要的。
归根复命自然而生
《光语者》中,导演想要讨论的话题有很多:科考人员的孤独,极端环境的生活方式,气候变暖,旅游对小镇的影响,远离喧嚣朴实无华的交往,对生命经历的不悔,对光的向往等等,但这众多的主题也给影片带来了松散,难抓主线的问题,这也是影片多次受到诟病的地方,仔细研究影片的结构,还是能看出导演主要表达的思想。
首先,影片从中国科考队员刘杨的独自生活入手,为我们介绍在极夜的天生活中这座最北小城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表达,最终影片将高潮放置在3月1日的太阳节,对于生活了天极夜生活的人来说这一天无疑是小镇最重要的节日,大人和小孩为太阳歌颂,感谢太阳再次回到小镇之中,而这一天也是中国科考队员刘杨即将要离开的日子,影片随着太阳节人们带着热爱追求远方和刘杨带着记忆奔向远方结束。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其次在导演想要表达的所有主题中,贯穿主题的其实聚焦一点:人与自然。
(1)小镇居民在自然的环境下生活,依托自然而生。朗伊尔城没有通车和铁路,这里唯一的交通方式只有飞机,而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飞机也将无法运行,时间一长小城内会造成物资紧缺的状态。
(2)天极夜的生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依赖,但北欧原始的生活态度也注定不会过度依赖,人们更加享受的是在极夜中独自一人寻找自己的过程。
(3)小镇居民对于游客的态度。近些年来朗伊尔城的游客逐渐增多,而“游客”这个词语对于小镇居民而言似乎更像是一个贬义的词汇。游客数量的增多和游客对于朗伊尔城的破坏都是无法修复的。再加上全球变暖的话题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关系。
卢武强调《光语者》更加想要表现的是这个极地小城的自洽与温暖,无论是人与自己之间的自洽还是人与他人与自然的融洽,这都是影片更深一层的内容。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回归到虚静的状态,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本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