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漫长的八月终于结束了,一个月里辗转三个城市,最后跟momo回来准备入园事宜。这个月对我们母女来说都意义非凡,一个月内,更准确的说是一周内同时完成了断奶+入园两件大事。
对小人来说更多是分离的挑战,而于我,当然也有不舍,但突然多出的大段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让我有点无所适从,于是坚持了一段时间清心寡欲的简单生活后,这个月也成了以庆祝为主题的购物月啦,这个庆祝大概还要持续到99节之后。
??
书籍分享
这个月读的几本书不约而同都是灰暗沉重的主调,读完不会有太多轻松愉悦之感。可能治愈系读多了,偶尔尝试下致郁风格,有助于去感悟不同的人生哲学。
《浮木》
去年我分享过乐府出版的一本传记小说《秋园》,作者杨本芬年过八十,这是她的处女作,讲述妈妈和家人的故事。书里讲述的那段不可言说的历史,以及在其中挣扎求生的女性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浮木》是《秋园》的续篇,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秋园》主人公一家的故事补充,第二部分主角是乡邻,算是一部群像小说。
相比《秋园》,《浮木》读起来更流畅也更有感染力,我几乎是含着泪读完它。主题依然沉重,就如书名,人生如浮木,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
破碎是常态,人生之难,并非全是吃饭穿衣和日常开支,精神生活也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你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你时,那刻骨铭心、椎心泣血的感受使人恍恍不知所措。
也有微弱的幸福时刻,它是母亲从劈柴里、从角落里、从柴房里、从松针上捡起鸡蛋,抱在怀里,走进房间,再放进她专门放鸡蛋的篮子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就像萤火虫的微光,支撑活着的人继续生活下去。
文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杨本芬不是专职作家,这两本小说也没有华丽的写作技巧,但就像女儿在代后记里写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它记录了普通人的历史,这些人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承受者。他们是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在洪流中挣扎,无声无息的地来,无声无息地生活,无声无息地死去。如果没有人书写,他们最终会像没来过一样留不下痕迹,读到这些故事的我们,则幸运地成为那部分历史的见证。
《小小小小的火》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一部关于家庭的小说。故事由烧掉理查德森家的一场大火开始,一把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而罪魁祸首是他家的小女儿,14岁的伊奇,她放了把火,然后消失了。作为生活美好富足的中产阶级,理查德森一家居住在被称为乐园的西克尔高地,这是一个严格规范化的中产阶级社区,在这里草长多高、房子漆称什么颜色都有规定,所有西克尔高地的居民都遵循这些规定,并且引以为豪。他们同时遵循一套非常实用的处世哲学,人生中经常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从而让那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得以保留:比如美丽的房子、稳定的工作、亲爱的丈夫、健康快乐的孩子。这是一个被程式化的中产阶层,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富有而压抑。书中用一个词形容这里的居民:驯化。被驯化的可以控制冲动,抑制本性,以一把标尺衡量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动作和说出口的每一个词。按部就班的生活,做正确的事,穿正确的衣服、说正确的话、与正确的人交朋友。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直到一对艺术家母女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表面的宁静,并挑战了西克尔高地规则。她们且没有计划,不按常理出牌。这对母女的出场很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个纯反叛小说,作者像是一个狡猾的编剧,让多线剧情有条不紊的进行:母亲和孩子的矛盾、初尝禁果的爱情、被驯化的成年人,种族和文化差异、以及堕胎、代孕等争议性社会话题,也都最终引发对家庭关系的反思——怎么样才够资格做父母,我们对孩子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小说结尾艺术家母女重新上路、纵火的伊奇离家出走,踏上追寻自由之路,是结局又是开始。伍绮诗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华裔小说家,她的故事充满复杂的冲突与张力,也充满力量,就像是一个警示,提醒为人父母该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中承担爱与责任。如果有时间,这部作品值得一读,特别是有孩子的人。《独居日记》梅·萨藤58岁的时候因为抑郁症开始避世独居自我疗愈,这本书就记录自独居第一年,是她五本日记中最经典的一部,被称为“现代女性自传的里程碑”。可能也是情绪最混乱的一部,因为写这本日记的时候她大概处于抑郁症比较严重的阶段,声誉、爱情、人际关系都成了负担,时时处在挣扎煎熬中。日记中开篇就充满痛苦的人生真谛,即使是在秋风和煦的季节也显得灰暗萧索。她写道:一个人对别人的遭遇越是关心,他就越是会认识到没有多少人可以称之为是幸福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是多么复杂苛刻,又有多少痛苦、愤怒、绝望被大多数人掩藏着。
同时作为一位成功的女性作家,日记中也有她强大内心的展示:“三十多岁的人们伤感于青春的逝去,是因为在我们的精神文化中没有把成熟作为一种财富来看待。”荒芜的人生才会惧怕年华流逝,单身独居的梅·萨藤可以自信地写出“不要剥夺我的年龄,它是我挣来的。”内心丰盈,所以能与孤独共处。
我很少看日记体作品,日记其实是一种很私人化的记录,作者的情绪发泄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施压,如果不能与之共情就很难接受,这本《独居日记》也是间断好几次才勉强读完。我离抑郁症很远,甚至身边朋友也少有,所以对于情绪过于敏感多变之人没有太多共鸣和认同感。之所以推荐,是因为梅·萨藤并没有一味沉溺于抑郁带来的失控中,她一直在寻找自我疗愈之法,这本日记记录了她对四季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