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tslf/170706/5522612.html
年10月27日,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第34期读书分享如期举行,此次分享的书目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由宋松梅推荐。
第34期读书分享
本书的推荐理由:
第一次读《挪威的森林》是几年前大学同学推荐的,读后没在意思考本书的主题和价值,在自己读过的作品中如过眼烟云虽留下痕迹,但没有太深的印象。近日重读这部作品,感受到作者不仅是在写恋爱,更是在写孤独。世间的情感有千百种,唯有孤独是相通的。再读这部作品,有如下感悟:
一、这是一本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
1、作家有影响力。
作者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年,村上春树生于日本京都。受家庭熏陶,他非常喜欢读书,后来进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曾经开过酒吧,喜欢爵士乐,还曾在异国他乡旅行。喜欢跑步又极其自律。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
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三十岁登上文坛,曾获谷崎润一郎等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4位。
最近几年来,村上春树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断断续续到年有13次入围,只不过到现在为止次次落空,他也由此被戏称为“万年陪跑”。村上春树虽然多次成为“陪跑”诺奖,但他的光芒仍在,他对语言出色的应用和对非现实小说的把握依然使我们惊艳。与其打破节奏换来荣誉,不如潜心创作,获得心灵的释放。
2、作品有影响力。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年在日本出版后,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行,成了众多村上迷的最爱。问世以来,平均每6-7个日本人就有一人有这本书,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挪威的森林》,这部被誉为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也是第一部在中国出版的村上春树的作品,许多人认识村上春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教授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
村上整部书,基本都以第一人称,即我代入到渡边的视角中进行故事的叙述,无论是与友人的友情,还是与几个女孩的爱情,基本都是这样的叙述。
小说人物关系很清晰,却有纠缠不清的复杂感情在里面。这些人物关系可以归结为爱情和友情。有渡边与直子、小林绿子之间的爱情,有渡边与木月、敢死队、永泽的友情。
评论家白烨评价《挪威的森林》“以纪实手法和诗意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二、这本书是我们女子读书会在阅读名著经典中读到的大胆描写性与爱,生与死的作品,也算是对我们团队推荐作品的一个大胆挑战。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该怎样理解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性与爱,生与死的问题,是我们把握这篇作品的主题的关键。
全书主要在写性和爱,渡边和直子、玲子发生性关系,但是从始至终没有和绿子发生关系,这或许是从另一方面说明爱。作者讲性与爱,似乎分的很清,性就是性,爱就是爱,他们没有含糊不清。
村上春树绝美的文字、细节和意境影像化,将原著里年轻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生命真谛的追寻,通过性来探究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和爱情的诚实等意念,美好且发人深省地呈现出来。性在这本小说里是探索生命的一种途径。
书中在不断推进的同时,都有对死亡的描写,还有很多对于生死观的描述。如果说这是一本恋爱小说,为什么要承载如此多的死亡?木月的死,绿子父亲的死,直子姐姐的死,直子的死,初美的死……村上春树的描写超出了一般恋爱故事中男女主角生死离别的情节俗套。从对故事结构的角度脱离出来,仅就生死做探讨,生与死本质上不是相互独立的,就像硬币的两面。我们意识里那些相对独立的认识,更多的是适应于我们的认知方式。就像书中写的,死并不是生的对立,我联想到了我们今天人们关于自我和生活的种种。如果我们能理性地认识同属于生命的生死两面,那又该怎么看待自我和生活这样的命题呢?这就是村上春树想告诉读者们的生与死的辩证法。
村上春树把所有人都拖进“青春的森林”中,不同年龄的读者都会产生不同的幻象,可是做一次深阅读,拨开情爱的迷雾之后,你才能发现生与死的真相。
三、作品在描写爱情时在人生孤独迷失中完成救赎和自我救赎,不落俗套。
“孤独”是村上春树小说的主要主题,他的小说不管是从细节意蕴、主题立意、选材等等角度都充分表现了现代人的深入到骨子里的孤独,这样的孤独不仅仅是流露在主人公与父辈之间,也同时在同龄人之间。朋友与朋友,总是在相互试探,明明是很喜欢,可是那份没有来由的孤独却还是在不停地让人停止住行动,更喜欢淡淡地观望,从而在孤独里面陷得更深。喜欢村上春树小说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在通过阅读主人公的生活状态时发现对他的心理路程感同身受才会非常喜欢,所以说,读者自己往往也是孤独的人。
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孤独迷失,这种孤独迷失带有青春期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的19岁左右的渡边迷失了;对什么都不明白,甚至表达都有困难的20岁直子迷失了;永远17岁的木月迷失了;“头脑的螺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的玲子迷失了;永泽、初美也都在青者期迷失了自己。恐怕只有绿子不曾迷失自己,对于绿子来说,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将那一颗颗紧闭的心灵之门敲得“咚咚”的冲动。对作者村上春树来说,绿子是一片绿洲,是青春的沙漠上拯救干涸的希望。她有的只是痛苦,是护理病人和夜书屋中不断劳作的痛苦。一如基督耶稣,是作者悬设的拯救者。拯救者是蒙着痛苦来摆脱迷茫的陷阱的。但是对这种青春期迷失的救赎,作者却给出了相同且简单的方式,即恋爱、友情、逃避和幻想,这种简单而相同的方式,在一些人身上收获了成功,在另一些人身上却收获了失败。
虽然村上春树一再刻意完成对意义的消解,但是从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出场人物的自我救赎的成功与否中我们看到,玲子和渡边的自我救赎成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对他人的救赎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未曾消解掉的意义。青春述茫的救赎之路不是两性的情爱,而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
书中涉及渡边、绿子和直子三人情感纠葛占了很大的部分,但更多的描写的还是日本二战后的新生代,尤其是处于六七十年代下,这些新生代生活中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于很多问题,村上没有过多的表述,但是他却引导我们展开自己人生的思考。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者能在平实的记叙中大胆地揭露人性,这是常人都会遇到又很少触及的。古人说人有四种感情,“喜怒哀乐”,都是发乎情,村上春树这篇作品的人物就是围绕“爱”与“是否得到爱”,把人性真实地展示给人们。因为爱而倾心,因为得不到爱而孤独迷失,因为迷失,去救赎,在救赎别人而完成自己的救赎。在人性的挣扎中,有的失败了,如木子、直子、直子的姐姐、初美的死;有的尚在救赎中的渡边和玲子;也有边缘人永泽和敢死队。
总之,作品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日本青年的迷茫、孤独、挣扎、无奈,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弊病,今天我们再读这样的作品,是否能引发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重新感悟。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我们这个时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上图左二:宋松梅)
书目推荐人简介:宋松梅,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协会会,黑龙江省散文诗协会会员。
图文编辑:李春磊
文字:宋松梅
照片支持:曹云波佟学敏
场地支持:阿城区总工会
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